词条 | 六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六乐分类:【传统文化】 相传是远古时黄帝、唐、虞、夏、商、周六代的祭祀乐舞,又称“六代之乐”、“六代舞”等。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以和”。六乐开中国古代雅乐(舞)之先河,代表古乐舞之正统,是封建礼教的一种象征。黄帝时代的乐舞称《云门大卷》,简称《云门》,或称《承云之乐》。相传黄帝氏族崇拜云,此舞是黄帝氏族祭祀云的图腾舞蹈。唐尧时代的乐舞为《咸池》,也称《大咸》,乃黄帝氏族传下,尧增修沿用的乐舞。虞舜时代的乐舞名《大韶》,又名《九韶》、《箫韶》,作者名夔,演出时“凤凰来仪,百兽率舞”。夏代乐舞名《大夏》,也称《龠夏》,传为臬陶所作,颂扬禹治洪水的功绩。商代祭汤乐舞名为《大?》,也称《?》或《韶?》,传为伊尹所作,颂扬汤灭夏桀、救护万民的功德。周代创作的乐舞名《大武》,史传为周公所作,是武王灭商后献馘于京庙时表演的乐舞。周代强调乐舞受政治、伦理的制约,并对乐舞的本质、审美、功能等阐发了一系列理论,奠定了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正统乐舞观的基础。其中《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属文舞,象征以文德定天下,持龠(一种管乐器)翟(锦鸡尾)而舞;《大武》、《大?》为武舞,象征以武功取天下,持干(盾)戚(斧)而舞。六代乐舞作为华夏礼教的正统仪典,历代帝王无不因袭制作,用以祭天祀祖歌功颂德,一直传到清末。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