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六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六书

分类:【传统文化】

①古人归纳的汉字6种造字方法。《周礼?地官?保氏》首先提出“六书”之名。《汉书?艺文志》认为六书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东汉郑众《周礼解诂》定六书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定六书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并分别下定义、举例证。各家名称有所不同,次序亦有差异,后世学者多从《说文》名称,《艺文志》次序。参见“象形”、“指事”各条。②新莽时所指六种字体。即:六体,指古文、奇字、篆书、佐书、缪篆、鸟虫书。见《汉书?艺文志》。参见“古文”、“鸟虫书”各条。

古人分析汉字归纳出的造字法和用字法。“六书” 一词最早见于 《周礼?地官》,据载,国子 (贵族子弟) 八岁入小学,学习 “六艺” 即礼、乐、射、御、书、数,书就是 “六书”。《汉书?艺文志》 始列 “六书” 名目: 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叙》记 “六书” 名目与次第为: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据许慎解释: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弯曲),日、月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 (义),以见指(归), 武、 信是也;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过去曾有人认为,这是仓颉造字六法。清代学者戴震不同意这一说法,指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 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 也就是说前四者才是造字法,后二者是用字法。这涉及到对 “转注” 和 “假借” 的理解。戴震的学生段玉裁认为,“转注”就是 “互训”,如 《说文解字?老部》 以 “老” 释 “考”,以 “考”释 “老”: “考者,老也”,“老者,考也”。按照段玉裁的理解,“转注” 是一种解释、使用同义字的方法: “注者,灌也。数字展转,互相为训,如水相为灌注,交输互受也。转注者,所以用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种文字者也。数字同义,则用此字可,用彼字亦可。”所谓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将属于同一义类、可以互训的字 (同义字) 归在一起,以某一字来统其义,如《尔雅?释诂》: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落、权舆,始也。”就是将一系列可以互训的字用“始”来统其义。“转注”说的是同义字,“假借” 则是说的同音字,一些事物有名无字 (这一现象,古今相同),取同音字来表示,“依声托事”,这就是假借。有人认为 “假借”是古人写别字,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有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 四法,就有了独体之 “文” 和合体之“字” 即文字; 而有 “转注” 一法,则有多字同义的现象; 有“假借”一法,遂有一字多义的现象。这些在原来属于小学语文的基本知识,汉代以后却成为专家之学。

关于汉字结构的传统理论。“六书”即汉字结构的六种类型,也有人说是汉字造字的六种法则。据《周礼?地官?保氏》记载:“(保氏)掌谏王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可见“六书”的说法由来已久。最早解释“六书”内容的是两汉末年的刘歆。他在《七略》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因为这些名称不很准确,又容易混淆,其后班固、郑众、许慎都曾作出修正,不过他们所用的名称和排列的顺序也不完全相同,后世一般用许慎提出的名称,班固排的顺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不仅对“六书”作了系统的解释,而且还利用“六书”的理论对9353字作了分析,对后世影响最大。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说文解字?叙》,下同)“画成其物”就是把物体的外形画下来,“随体诘诎”就是字形随物体外形的弯曲而弯曲。象形字有些像物体的全貌,如(月)、(豕)等;有的只像物体有特征的局部,如(羊)等。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视而可识”就是看了凭直觉就可认识。“察而见意”就是细察就能明白。指事字有些是用抽象符号组成的,如(下)、(本,(亦,(乌,

①我国古代研究汉字的理论和造字与分析汉字结构的方法。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为“保氏”教育国子的“六艺”之一。但只有此名,没有进一步的内容。发展完善于两汉时期。最早记述其细目并进行概括解释的是西汉刘歆的《七略》,然其书已佚。东汉班固著《汉书》,首创“艺文志”。其中采录了刘氏之说,道:“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 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成为现存最早的关于“六书”内容的记载。与班固同时的郑众在《周礼解诂》中“保氏”条下的注解则称“六书”细目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其后不远的许慎对这些认识做了总结,更对六书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了其细目的名称,第一个解释了各个细目的涵义并分别举了例字,最后建立和基本完善了六书的理论。他在其《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 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一作“察可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具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除此以外,许慎还用六书分析解释了9 353个小篆(附重文1 163个)的结构和意义,著成《说文解字》一本,使六书的理论与应用得以极大充实和具体明白。这些,又开创了运用六书分析研究汉字及其体系的光明道路和科学方法,同时,也为此奠定了坚实基础。按: 班固的六书说采自刘歆的《七略》,而郑众是刘歆的再传弟子,许慎又是刘歆的另一再传弟子贾逵的弟子。由此可知,现存班、郑、许三人的六书细目名称及其排列次序虽有不同,但因源自一人,本质上又是就同一问题进行阐述的,故无根本的矛盾。根据汉字发生发展的实际,六书(除转注、假借外)所造的字,都出现得很早,在现知最早的汉字材料甲骨文和金文之中,就已有了不少成熟的用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法造出的字。但六书形成基本完善的理论与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却是两汉古文经家,尤其是许慎的独到贡献。宋元以后,主要是清以来的学者通过进一步大量深入的研究,使六书理论臻于完善,应用更加广泛,众人普遍认同许慎所定的六书细目名称和所下的定义,次序则依刘歆、班固所述排列,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是合乎汉字发生发展的实际的。从造字的意义上,众人还普遍接受了清人戴震就六书而言的四体二用说: 所谓四体,是说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者为造字的方法;所谓二用,是说转注、假借二者,为用字的方法,亦即字义转变滋生与文字借用的方法。但也有人认为,转注亦属造字之法,只有假借是用字之法。在今天,六书中的前四者为造字法、假借为用字法已无异议,只有转注,由于人们对许慎定义仍然理解各异,且续有新说,所以究属造字之法还是用字之法,迄未统一。我们依据许慎所下的定义和所举例字仅“考老”二字及后人的有关阐述认为,转注应当属于造字之法。不过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并不相同。它是就所有汉字中的合体字的创造原则和方法而言的,并非就某一具体汉字的造法而言,应予注意(详转注条)。六书自从许慎论定并予以运用之后,盛行于世,垂范后人。后世的人们不仅将之用来分析研究汉字的结构,而且依照它的原则和方法不断创造新的汉字。自东汉而至清末,六书理论几乎一直都是研究汉字的金科玉律,无人敢公然非议。实际上,它至今仍然具有非常重大的实用价值。就实质而言,六书是研究汉字的人们从大量汉字的结构和使用中分析、总结、归纳出来的六条规则,这项工作是两汉的古文经学家、文字训诂学家们,主要是许慎完成的。六书起初并不是谁预先定下的造字和析字的原则、方法,但在它完善之后,由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作用明显,人们又自觉地依照它来造字和析字,那么它遂成为造字和析字的原则、方法了。当然,用六书分析研究汉字,也有局限和不足。最大的表现就是汉字自隶变以后,形体整个上发生了质变,即从象形体系变成为表意体系的字,从符号性的笔画和由之构成的方块字上已看不出早期汉字构造的原貌和本意(义),如欲弄清,须先恢复原貌,这就给人们用六书分析研究汉字带来了一定困难。至于字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与通假等使汉字及其意义发生的变化所给人们用六书分析研究汉字带来的诸多麻烦,就不用说了。六书的理论和应用深入揭示了汉字构造的条例和特点,对人们从本质上认识和使用汉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至今仍有巨大的活力和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②指新莽六书。《说文解字?叙》中称之为“六书”。

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前四者指汉字的形体结构,后两者指汉字的使用方法,而转注重在字义,假借重在字音。对当时的文字进行这样的分析,在中国文字学史上是很大的贡献。汉字的构造是由表意朝着表音的方向发展的。文字要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就要具有表音的成分。汉字虽然至今仍属于表意文字体系,但却产生了大量形声字,形声字是汉字向表音发展的重要标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