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六书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六书故分类:【传统文化】 文字学著作。南宋戴侗撰。33卷。成书于宋末,刊于元延钓七年(1320)。卷首《六书通释》、自序和目录后的说明阐述了对六书的看法,颇有可取之处。主张“文生于声”,故应“因声以求义”,实为卓识,开清人文字训诂研究方法之先河。认为“假借者,义无所因,特借其声,然后谓之假借”,亦有独到见地。其论六书之推广,不独和清代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六书之用,广于假借”之旨相符,而且也是“声中有义”说的滥觞。正文分“数”、“天文”、“地理”、“人”、“动物”、“植物”、“工事”、“杂”、“疑”九部,再分作479个细目。前七部收录和该项事物有关的单字,不能收入这七部的单字就归入《杂》部,对字形有怀疑者,则归入《疑》部。每部所收字按指事、象形、会意、转注、谐声、假借等六书分别排列,但完全打破了《说文》的部首分类或韵书的“四声”、“韵目”分类方法,也不因循“据形系联”的排列顺序之成例,而是采用了类似类书的分部方式。其析字确系规矩六书,其释义则间有精详考证,为以前字书所未有。例如“工事”部五“干”字的释文即引证古书中对该字的本义和引伸义的记述,阐释完备。用金文作证,用新意来解说文字,是此书的重要特点。如卷一释“帝”,谓“帝象华蒂之形,即‘蒂’字也。借为天帝、帝王之帝。”比今人据甲骨文推断得同一结论要早六、七百年。故该书作为研究古代文字训诂的工具书,是有一定价值的。但此书一反《玉篇》、《类篇》以来以楷体作本字的做法,而用钟鼎文字为本字,钟鼎所无之字,则以小篆补足,自乱其例,故每为后人所诟病。作者对“六书”作用过分夸大,以为可以包罗万物,对前人注疏一概视为“无取”,而代之以作者一家之言,使此书难免有以偏概全、穿凿不通之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