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六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六礼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汉族婚俗。对婚礼的总概括,即从议婚到完婚过程中的六个礼节。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1)纳采,即采择之礼,指男女双方欲缔结婚姻,男家应请媒去女家提亲,等女家答应后,再正式求婚。(2)问名,指请媒人去女家问清女子的姓氏、名字及其出生的年、月、日、时辰。(3)纳吉,指问名之后,男方至宗庙进行占卜,得吉兆即往告女家。(4)纳徵,亦称“纳币”,即男方向女方送聘礼,婚约遂正式成立。(5)请期,由男方选择完成吉日,待通告女家同意后便确定下来。(6)亲迎,指结婚之日,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这一结婚程序,始自周代。后世统治者沿用和推行,惟名目和内容有所更改。北宋官宦贵族,结婚沿袭六礼,但士庶人婚礼并问名于纳采,并请期于纳币(纳徵)。明代官宦贵族仍行六礼,庶人则减礼。《明史?志第三十一》称庶人婚礼:“朱子《家礼》无问名、纳吉,止纳采、纳币、请期。洪武元年定制用之。”清代官制仅重纳采、亲迎,并多了女家“铺房”一礼。尽管旧时各朝代各地区风俗不尽相同,但封建包办、买卖婚姻的实质均未改变。此外,“六礼”亦指冠、婚、丧、祭、乡饮酒、士相见之礼。《礼记?王制》:“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孔颖达疏:“修六礼以节民性者,六礼,谓冠一昏二丧三祭四乡五相见六性,禀性自然刚柔轻重迟速之属,恐其失中,故以六礼而节其性也。” 古代缔结婚姻的手续和过程。六礼的具体内容是(1)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去女家提亲;(2)问名,即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3)纳吉,即男家卜得吉兆后,备礼告知女家,愿意表示联姻;(4)纳征,即男家给女家送聘礼,女方接受后,婚姻即告确定;(5)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女家,求其同意;(6)亲迎,即新郎至女家迎娶。至此,婚姻的缔结即告完成。典出《礼记?昏义》。 指中国古代从议婚到完婚过程的六种礼仪制度。始于周代。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仪礼?士昏礼》和《礼祀?昏义》中载其内容为:男方请媒人至女家提亲为纳采,男方请媒人问女方名字及出生年月日以占卜吉凶为问名,男方通过占卜得吉兆后、备礼告诉女方家以决定联姻为纳吉,男方给女方家送聘礼为纳征,男方择定结婚日期,备礼告诉女方家以求其同意为请期,最后新郎到女方家去迎娶新娘为亲迎。以后各代婚礼均沿袭此制,北宋仕宦之家婚礼用六礼,一般人婚礼用四礼,即问名与纳采合并,请期与纳征合并。明代一般只有纳采、纳币、请期。清代制度中只重视纳采、亲迎。六礼多行于豪门贵宦之家。 ①古代汉族婚姻仪礼,指从议婚到完婚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这一仪礼确立于周代,《仪礼?士昏礼》和《礼记?昏义》都有明确记载。以后各代相沿,直至清代,只是内容与名目有所变动。纳彩是男家请媒人至女家提亲,如女方同意议婚,男家再以活雁为礼物,至女家求婚。据郑玄注,用候鸟雁,取其随季节南北迁移,顺乎阴阳往来;同时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六礼除纳徵外,其余五礼,男方都要向女方送雁作为贽礼。后世。“纳采”与“问名”合并,富贵人家,纳采礼物每有增加。“问名”:男家请媒人至女家问女方名字、出生年月、家世地位,待讨得女方庚贴后,用来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阴阳,以定婚姻吉凶,若八字合,即可成婚。《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后问名礼扩展到议门第、财产、职位、容貌、健康等诸方面。纳吉:男方派人问名归来后,即到祖庙占卜,得了吉兆后通知女方,备采礼订婚。《仪礼?士昏礼》:“纳吉用雁,如纳采礼。”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随着买卖婚姻的发展,礼物越来越重。纳徵:亦称“纳礼”、“纳币”、“纳成”、“父定”,后世俗称“纳财”、送盘”、“大聘”、“过大礼”、“下财礼”等。这是纳吉之后,男家给女家送聘礼的仪式,此礼等于宣告定婚,所以要送比较重的聘礼,诸如鹿皮、弊帛等。《仪礼?士昏礼》:“纳徵:玄楞束帛,俪皮,如纳吉礼。”郑玄注:“徵,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纳徵其实是变相的买卖婚习俗。请期:男家向女家请定婚期的礼仪。纳徵之后,男家卜得结婚的吉日,派媒人通告女家,并持雁为礼物。《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徵礼。”现代多用红笺写迎娶日期时辰,或做“请期礼书”,或口头通知女家。以后这项礼仪多从简,常在送聘礼的同时决定婚期。亲迎:“新郎迎娶新娘的仪式,这种仪式起源甚早。《仪礼?士昏礼》记载了上古时代的具体仪式:“主人爵弁,楞裳缁?,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与近世亲迎尚红相反,先秦时亲迎尚黑。新郎及从者穿黑色衣服,乘黑漆车子,前面有人执烛前导,后面有从车,一齐至女家。新娘乘车至男家后,要设酒宴共食,所谓“合卺而嵊。(见《礼记?昏义》),即把一个瓠分成两个瓢叫卺,新婚夫妇各拿一瓢,饮酒漱口,以示婚后夫妻相亲相爱,后世“合卺”成了结婚的代称。也即后来的喝交杯酒。除此之外尚有拜堂。周以后,具体仪式因地区民族而异。迎娶一般用车、马或轿,南方有用船者。宋代以后,迎娶多用轿,轿身披红挂绿,称为花轿,新郎坐轿或骑马。宋代亲迎仪礼繁缛,有挂帐、催妆、起担子、撒谷豆、踏席、跨鞍、牵红、撒帐、饮交杯酒等,至民国仍沿袭此俗,汉族地区有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卺礼、入洞房等多种程序,大多是祛邪求吉的。六礼主是要用于贵族士大夫,一般庶民往往加以精简合并。今迎娶礼已删繁就简。②六礼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洒礼、士相见礼。古代汉族社会风俗。《礼记?王制》:“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唐?孔颖达疏:“修六礼以节民性者,六礼,谓冠一昏二丧三祭四乡五相见六性。” 中国古代缔结婚姻的礼仪程序的总概括。六礼的内容,据《仪礼?士昏礼》记载: “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也就是从议婚到结婚的六个步骤。纳采,即采择之礼,男女双方欲缔结婚姻,男家必须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待女家应允后,再行正式求婚。问名,指请媒人去问清女方的姓氏、名字及其出生的年月日时。纳吉,指问名归来,男方至宗庙进行卜筮,得吉兆,往告女家。纳徵,亦称“纳币”,即男家向女家送聘礼,至此婚约正式成立。请期,由男方选择成婚吉日,待通知女家同意后确定。亲迎,指结婚这一天,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自西周始,六礼便被视作婚礼正则,并为历代贵族阶层推行和沿用。民间婚姻或依六礼,但受条件限制往往在程序上加以变通合并。 ①六种礼仪。《礼记?王制》:“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今本《仪礼》中所存《士冠礼》、《士昏礼》、《士丧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士相见礼》、《乡饮?礼》即属此类。认为六礼有“节民性”的功用。②特指婚姻制度中的六种礼仪。东汉秦嘉《述婚诗》:“敬兹新姻,六礼不愆。”(引自《初学记》十四)。此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见《仪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疏》。 古代结为婚姻的六个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亦称“纳币”)、请期和亲迎。六礼的最早记载,见于《仪礼?士昏礼》。在宋代,六礼的叫法与作法,因当事人的身分地位而异。皇帝纳后,六礼的叫法是采择、问名、告吉、告成、告期、命使奉迎。皇子纳妃,则改命使奉迎为亲迎。亲王纳妃与品官纳夫人,六礼的叫法与古礼同。士庶的婚礼从简,“并问名于纳采,并请期于纳征”,只有4个步骤。以上是官方礼书的规定。朱熹《家礼》把纳吉、问名都并于纳采,实际上就只剩下的纳采、纳征、亲迎3个步骤了。若不按六礼行事,即被视为非礼违法。参见“宋代婚礼”。 中国古代男女之间从议婚到完婚的手续和过程。根据《仪礼》所载,六礼的内容是:一、纳采,即男家请媒人至女家提亲,若女方同意议婚,则男家再去女家求婚,携带的礼物通常是活雁。二、问名,男家托媒人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准备合婚的仪式。问名后,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阴阳,以定婚姻吉凶,若八字合,即可成婚。后问名礼扩展到议门第、财产、职位、容貌、健康等诸方面。三、纳吉,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消息告知女方的仪礼。男家卜得吉兆后,备礼复至女家决定婚约,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经议婚到婚定,进入“小聘”阶段,俗称送定、过定、定聘等,礼品多为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烛等。四、纳徵,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男女两家缔结婚姻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的仪礼。此礼仪十分繁缛,通常备有礼单,礼品名称取吉祥语,其数取双忌单,装置箱笼,或挑或抬,甚至伴以鼓乐,在媒人、押礼人护送下至女家,女家受礼后回礼,或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分退回,或将女家给男方准备的衣帽鞋袜等物送与男家。五、请期,俗称提日子、送日头等,男家送聘礼后择定结婚日期,备礼去女家征求意见时的仪式。后这项礼仪多从简,通常在送聘礼的同时决定婚期。六、亲迎,为迎娶新娘的仪式。或用花轿,或用车马,或用船载,至男家时,由门外进入室内的全过程,有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卺礼、入洞房等多种程序,每一程序又有几种至十几种具体的做法,大多是表示祝吉驱邪的仪式。 ①古、近代婚姻仪礼。指从议婚到完婚的手续与过程。“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亲迎”。“六礼”一词见于《礼记?昏义》,具体内容载于《仪礼?士昏礼》。唐、明时也有明确规定。(1)纳采:男家请媒人至女家提亲。若女方同意,则男家请媒人携带活雁复去女家求婚。用雁取其忠贞。俗称“提亲”、“说媒”。(2)问名:男家托媒人要来女方名字和生辰八字,以看联姻的吉凶,准备合婚的仪式,山东俗称“要年命”。(3)纳吉: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消息告知女方的仪礼。男方卜得吉兆后,备礼到女家决定缔结婚姻。俗称“传小启”。(4)纳徵:又称纳币。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的仪礼。该仪礼不用雁。这一仪礼表明婚姻的正式订立,双方皆不准毁约。俗称“传大启”、“下聘礼”。此礼仪十分繁缛,通常备有礼单。(5)请期:男方把迎娶吉日告女家,征求同意。俗称“送日子”。(6)亲迎:迎娶新娘的仪式。山东有大、小娶之分。六礼多行于贵族、士大夫阶层,一般庶民简单行之。明代洪武元年,据朱熹的家礼制定礼仪中庶民百姓的婚礼仅有纳采、纳币、请期和亲迎四礼,无问名、纳吉之礼。现民间婚嫁仪礼各地不尽相同,其基本内容仍与六礼相符。②古代以冠、婚、丧、祭、乡、相见为“六礼”。参见“礼记?王制”。 朝鲜族婚俗,此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与迎亲。纳采,是男方送礼向女方求婚。问名,是求婚时打听女方的母亲的姓名。纳吉,是男方告诉女方送礼单的吉期。纳币,是男方向女方送礼单。请期,是男方择定结婚佳期后征求女方的意见,女方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日期与时辰,并通知男方。迎亲,就是迎娶新娘。 朝鲜族婚礼中的六个程序。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币、请期、亲迎。新郎家向新娘家请婚时送的礼品称纳彩;为占卜新娘未来命运,问其母亲的姓名称问名;新郎家向新娘家通知吉日称纳吉;新郎家给新妇家送红绸缎等称纳币;新郎家选定结婚日期,向新娘家问其可否;新娘家根据姑娘的各种情况决定具体日期,通知新郎家称请期。结婚之日新郎亲自接迎新娘称亲迎。 布依族婚俗的六种礼仪。普遍流行于布依族地区。布依族“ 古时成婚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纳采即男方向女方献纳的求婚礼物。须事先由媒人征得女家同意,方可送纳采择之礼,也称行聘。问名,即男方具书,派人到女方问女之名,女方复书具告女子出生日期、名字及生母姓氏,用意是占卜婚姻的吉凶。纳吉,即男家卜得吉兆,备礼通知女家。因未卜时恐有不吉,婚姻不定,纳吉时婚姻乃定。纳徵,俗称 “过定” 。《仪礼?士昏礼》 :“纳徵,玄楞、束帛、俪皮,如纳吉礼” 。即红黑色与浅红色的帛五匹 (其中玄三楞二) ,鹿皮两张。后被银钱取代,故又称“纳币” 。请期,就是把迎娶的吉日通知女家,请求女家的同意。最后就是亲迎,即夫婿亲自到女家,迎接新娘入室。亲迎的仪式很隆重。六礼除纳徵外,其余五礼男方都要向女方送雁作为采礼。《仪礼?士昏礼》郑玄注说,这是 “取其顺阴阳往来” 。清胡培?《仪礼正义》进一步解释说: “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其飞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 。六礼十分繁琐,主要用于士大夫,庶民则往往精简变通。《宋史?礼志》载: “士庶人婚礼,并问名于纳采,并请期于纳成(即纳徵) 。其无雁奠者,三舍生 (即地位相当于士的太学生) 听用羊,庶人听以雉及鸡、鹜 (鸭) 代。”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后世婚礼逐渐简化,但通过六礼的婚娶民俗,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痕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