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六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六舞分类:【传统文化】 周代贵族统治者用于礼仪祭祀之六个乐舞。又称“六乐”,或作“六代之舞”、“六代之乐”。据《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记载,“六舞”即:“云门”、“咸池”、“大(sháo韶;也作“大韶”)”、“大夏”、“大?(huò或)、“大武”。前四个属文舞,后两个属武舞。由大司乐亲自掌教。天子用八佾(yì亦)即八行,一佾为8人,共64人;诸侯用六佾(48)人,卿大夫用四佾(32人);士用二佾(16人)。“六舞”是周代礼乐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统治者奉为乐舞典范。后人也称周代贵族少年弟子所跳“六小舞”为“六舞”。参见“小舞”。 ①古代举行祭祀之礼时所用的六种乐舞。指黄帝之“云门”、尧之“咸池”、舜之“大韶”、禹之“大夏”、汤之“大”、武王之“大武”。六舞可分为两大类,即文舞与武舞。黄帝、尧、舜、禹文德服天下,故云门、咸池、大韶(或作大磬)、大夏为文舞;汤克夏、桀、武王克商纣皆以武功,故大、大武为武舞。六舞的演出仪制有严格的规定,它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以致鬼神碉。”《汉书?郊祀志下》;“以六律、六钟、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颜师古注:“六舞,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大武也。”②指?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等六种舞蹈形式。《周礼?春官?乐师》:“凡舞有?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郑玄注引郑司农云:“?舞者,全羽;羽舞者,析羽;皇舞者,以羽冒覆头上,衣饰翡翠之羽;旄舞者,旄牛之尾;干舞者,兵舞;人舞者,手舞。” 周代宫廷乐舞。又称 “六乐”,或“六代之舞”,“六代之乐”。六舞为: 一、统治阶级用于祭祀天神的 “云门大卷”,相传为黄帝时的乐舞; 二、用于祭地神的 “咸池”,相传是尧修订黄帝时的乐舞; 三、用于祭祀四望 (即四方神,亦说祭日、月、星、海) 的 “大韶”,相传是舜时代的乐舞; 四、用于祭祀山川的 “大夏”,相传是禹时的乐舞; 五、用于祭祀先妣 (女性祖先) 的 “大?”,相传是商汤时的乐舞; 六、用于祭祀先祖的 “大武”,是歌颂周武王伐纣的乐舞。前四舞为 “文舞”,后两舞为武舞。六舞是周代宫廷乐舞的最高典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