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关圣帝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关圣帝君分类:【传统文化】 简称“关帝”,俗称“关公”。即三国时蜀国著名大将关羽。民间普遍信仰的神明。旧时描金业、皮箱皮革业、香烛业、烟业、绸缎商、成衣业、厨业、盐业、酱园业、豆腐业、屠宰业、糕点业、干果业、理发业、银钱业、典当业等所崇拜的行业神祗。字云长,蜀汉解县(今山西临猗)人。美粜髯,好左氏传。早年亡命奔涿,从刘备起兵,与张飞、刘备桃园结义。初守下邳,刘备为曹操所败,关羽被俘,受礼甚厚,被曹操拜为偏将军。后归刘备,先后镇守襄阳、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攻败曹仁于樊城,水淹于禁七部,威震一时。孙权采用吕蒙计,袭取剂州,关羽兵败被杀。追谥壮缪,立祠于湖北当阳玉泉山。后世统治者将其事迹渲染神化。宋徽宗封其为“义勇武安王”。元时,加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清两代皆将其列入国家祀典。明代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因而后世之人称其“关帝”。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敕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帝君”。民国三年,与岳飞合祀于武庙,称为“双关帝”。佛道二教竞相罗致关羽为本门神祗。佛教称其为护法伽蓝。道教则将其附会为雷首山泽中苍龙,冠以“荡魔真君”、“伏魔大帝”等名号。民间对其更是信仰甚笃。明、清以后,其庙祀遣及大江南北,香火甚盛。以关羽为题材的戏剧多达数十种,成为独特的“关公戏”。旧时关庙中还备有特制的、专供占卜的“关帝签”。19世纪中叶,民间兴起的哥老会、青洪帮等帮会尤敬关帝。不仅如此,关帝还名噪海外,台湾、香港民众备尊关羽,称其为“伽蓝爷”、“恩主爷”等,每逢农历五月二十日关帝诞辰日,港台各大关庙皆举行隆重祭祀典礼,人们争相叩头,虔诚膜拜,以祈其降赐恩福。明、清以来,关羽享有“武王”、“武圣人”之尊。旧时军人因其忠义神勇皆奉关羽为军神。习武之人尤重义气,遂奉关羽为祖师。旧时广东一带的武馆,厅堂中墙都挂有关公像,每逢收徒授艺,师徒皆叩拜关公,发誓习武从善。民间还普遍认为关公能司命禄、佑选举、治病除灾、驱邪辟魔,或招宝进财,庇佑商贾,无所不能。因此许多行业如描金业、香烛业、绸缎商、成衣业、盐业、酱园业、豆腐业、屠宰业、糕点业、理发业、银钱业、典当业皆奉关羽,成为祖师,并为保护神。关圣帝君终年得到上述行业的供奉,神运大昌,香火独钟。 民间对三国蜀将关羽的神化称号。简称“关帝”。后为道教所信奉。关羽死后,历代一直追封为神祀,但直到宋元,在诸神祠中地位仍不高。至明代万历年间,由道士张通元请奏,进爵为帝。后又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镇远天尊关圣帝君”。从此相沿始有“关帝”之称,各地皆设“关帝庙”奉之。后世又有假托其名的通俗劝善文多种,被道教采为经文。 关羽是惟一被佛、道、儒三家崇拜的神。明清时期,祭拜关羽的习俗在民间达到颠峰。关羽此时有“武圣人”之称,俨然与“文圣人”孔子并立。民间相信关帝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辟恶,巡查冥司,乃至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等多种法力。所以民间各行各业,妇孺长幼对关圣帝君的顶礼膜拜,是远远超过孔老夫子的。再者,关羽是一位义节千秋,忠贞不贰的英雄好汉,历代的统治者也很乐意用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关羽来“教化”臣民,维护封建秩序,这就是关帝庙遍天下的原因所在。 俗称“关爷”。甘肃城乡关帝庙甚多。除此,农家人,特别是商户人家设祠堂供关爷像,多为关公夜读《春秋》的瓷像或画像。关羽头戴纶巾,身穿绿色蟒袍,左手拿书,右手捋髯,蜡烛高照。左侧站手捧书函的关平,右侧站手扶青龙偃月刀的周仓,甚是威风。关羽的忠烈品格使民间把他奉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甘肃村民祭关帝分定期和不定期祭祀。定期的祭祀有两次,一次是农历五月十三,多为公祭。目的在于求雨。另一次是腊月三十日―――正月初三日,多为个人祭祀,目的在于娱神。不定期祭祀,一是全村镇有祸事,举行公祭;一是居家有不祥之兆,家人举行祭祀。公祭时所献牺牲为牛、羊、猪之类,而家祭时所献之物多为鸡、鸭,另献衣物(蟒袍)和钱财。商户人家一年四季香火不断,以求招财进宝。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