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兵器制造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兵器制造业分类:【传统文化】 兵器制造业是秦国物质生产的重要部门之一。在诸国并立、弱肉强食的特殊历史环境下,为了供给连年征战的巨额需要和保证军事装备的绝对优势,秦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集中了全国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建立了一批颇具规模的兵器制造作坊,生产出了数量众多、质地精良的各式兵器,在我国古代兵器制造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1)天下之兵器造于官府 传世或出土的秦国兵器不少带有铭文,考察其内容和格式可以看出,这些兵器都造于官府,完全由国家进行垄断生产和经营管理。在战国时代,秦国的兵器制造可分为中央制造和地方郡一级制造两种形式。前者大部分以中央最高行政长官相为监造者,如下列兵器皆属此类: 秦孝公十三年(前349) 大良造(商)鞅戈 十六年(前346) 大良造鞅镦 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25) 相邦(张)义(仪)戈 秦昭王十四年(前293) 相邦(魏)冉戈 十六年(前291) 丞相(寿)触戈 廿年(前287) 相邦冉戈 秦始皇三年(前244) 相邦吕不韦戈 四年(前243) 同上 五年(前242) 同上 八年(前239) 同上 这些兵器大都制造于秦都标阳和咸阳两地,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官府兵器制造作坊生产。 ①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兵器有些还刻有表明铸地“咸阳”的铬文,说明秦的都城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兵器制造基地。 由地方郡一级官府作坊制造并以所在郡最高行政长官郡守为监造者的兵器,在考古工作中也有发现,其中以上郡所造为最多,有上郡守疾戈、上郡守赶戈、上郡守庙戈、上郡守邳戈等。 ② 上郡地近咸阳,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设有规模较大的官府兵器制造作坊自在情理之中,当是秦国另一兵器生产基地。 “物勒工铭,以考其诚”。秦国官府制造的兵器,在铭文中不但写明生产年代、产地与监造者名,而且还镌刻上主造者寺工(或工师)名和工(匠)名,实行监、主、造三级负责的制度。个别兵器铬文上还有以数字或天干地支为序的编号等。说明秦国的兵器制造业有一套严格而细密的管理制度,以确保生产的质量与数量。兵器制造作坊或机构所造兵器不得自留使用,一律上交行使监督验收之权的相成郡守,待其验收合格后,再刻写上述各种铬文,收入武库,生产兵器任务方始完成。至于兵器的保管,分配和使用诸权,则完全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发给各级官府的兵器均应刻记或书写上该官府的名称,如遇有战事需要给百姓发放兵器,则必须登记兵器上的标记,战后按照标记收还。这是云梦秦简《工律》对兵器的保管和使用所作的具体规定,体现了秦国兵器管理制度的严格程度。 (2)兵器种类的改进 进入战国时代特别是自商鞅变法以后,随着物质生产的日益丰富,手工业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愈加广泛,秦国的兵器制造业也跃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不仅生产规模很大,而且其种类形制也走向复杂化多样化和规范化。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数万件兵器长短皆有,琳琅满目,可以说是战国至秦统一前后兵器生产样式的空前“大汇展”。这里既有剑、钺、吴钩之类的短兵器,又有矛、戈、戟、铍、殳之类的长兵器,亦有镖、弓、弩、之类的远射兵器,还有用以护体的纡甲等。史籍上所载的各式兵器几乎应有尽有,样样具备,处处闪现着秦国兵器制造匠师的非凡身手和杰出才华。 青铜矛和镦(秦俑坑出土) 佩剑主要是用以显示身份地位和卫体的短兵器,在实战中也用以近身格斗厮杀。兵马俑坑出土完整的秦剑有五把,皆长近1米,宽30厘米左右,剑体窄狭而长,突破了春秋以来“短剑”的体制,实用价值相对增加。在当年秦宫中发生“荆轲刺秦王”惊心动魄的一幕时,秦始皇背身而拔之并一举将荆轲砍倒在地的利剑大概就是这样的长剑。兵马俑坑还出土了弯月形短刀两件,刀身两面有刃,齐头无锋,通长65.2厘米,是一种类似于吴钩的短兵器,实战时“或推镶,或钩引”,杀伤力较强,当是秦国工匠吸收长江流域兵器铸造成果的产物。 矛、戈、戟、铍、殳之类的长兵器在秦国境内出土较多,显然是装备秦国军队的主要兵器。矛属于步兵作战时进攻型的刺兵器,秦矛锋部宽扁而直,长度一般为15厘米左右,结实耐用,百折不弯。矛柄在春秋时期最长的有3.6米,至战国时期经过改进,秦矛之柄已延伸到6.3米左右。这种长柄矛在同时代别国兵器中实属罕见,是秦国兵器制造业的一件杰作,用以冲锋陷阵威力倍增。由矛和戈结合而成用以刺杀钩啄的戟在秦国兵器中也很流行,其戈状刃部呈弧线型,矛状锋部尖直如锥,穿以木制长柄,在白刃格斗中有左钩右刺,所向皆靡之能。铍是一种长柄的剑形兵器,主要用来装备步兵。殳属于击兵器,其首呈三角锥状,有棱而无刃,通长10.6厘米左右,接以木柄之后就成了《考工记》中所说的身长丈二,其形如杖的长兵器。传世典籍中虽有殳兵的记载,但其实物例证却属首次发现,足证秦国兵器种类之完备。 青铜戈(秦俑坑出土) 秦都咸阳和秦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铜制箭镞数以万计,其形状已由殷周时代的双翼镞演进发展为呈流线型的三棱镞,瞄准性能好,稳定性与方向性强,以强弓劲弩发射,射程很远,杀伤力强。秦镞的基本定型和规范化是长期战争实践的选择与秦国兵器匠师创造性劳动的结果。秦国弓弩是战国中晚期名闻天下的劲兵,楚国诗人屈原在其《九歌?国殇》一诗中就有着“带长剑兮挟秦弓”的讴歌。兵马俑坑不仅出土了一般性的秦制大弓,也发现了“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的弩机,前者用以装备轻装奇兵,后者则主要装备重装步兵,构成了秦国军队中的射击部队。 秦国作为军队防护设施的铠甲在考古中虽无实物发现,但秦俑身披的陶质甲衣乃是秦国官兵实战时所穿甲衣的模拟品,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状况。秦国步、弩、骑、车各兵种所用铠甲皆不相同,其设计之合理,结构之精密,类别之完整,充分显示了秦国兵器制造业内部分工之细致与产品种类之众多。 (3)兵器制造技术的进步 在战争频繁的社会环境里,军备生产大概是最为兴盛发达,应用技术最为广泛的生产部门。秦国的兵器制造业集中了整个秦地最优秀的工匠技师和最先进的科技力量,取得了令后人为之瞩目的成就。 秦国的兵器绝大部分是用青铜制作的,它以铜锡为主,并含有其它多种微量元素,为一种合金铸物。由于配料技术纯熟,比例合理,故成品既坚且韧,刚中有柔。以出土的秦剑为例,经化验分析,其铜的成份占76%左右,锡占21%强,基本符合《考工记》中所说的“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剂”的规定,并比较接近现代金相学的要求,因此坚硬异常,锋利无比,相当于中碳钢的硬度,标志着青铜铸剑技术已达到极高的水平。其它成份有锌、锰、锑、砒、硫、镁等多种微量元素,以加强韧力,不易折断。秦青铜箭镞的含锡量相对减少,但含铅量有所增加,有的竟高达7.71%。众所周知,铅性有毒,在箭镞铸造中加大含铅量,就大大提高了这一远射兵器的杀伤力,可谓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有毒弹头。 ① 云梦秦简《工律》首条律文明确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 ② 这显然是对官府手工作坊所造各种器物提出的标准化要求。秦国兵器制造业正是按照这一标准化要求生产的,故所造同类兵器在形制大小、长短、厚薄等方面均比较一致,规范性很强,实用时可互补互换,集中体现了秦国兵器匠师高超的技艺和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 秦国青铜兵器的制造工序非常复杂,衔接十分紧密,精确度和光洁度也相当高。其制造工序大致包括范模浇铸、零部件加工、钻孔錾凿、截割铆钉、错磨抛光、氧化保护、组装成品等过程,以手工操作和机械加工相结合,技术纯熟,工艺先进。出土的秦剑、戈、矛、镞等兵器色青光洁,闪灼耀目,其表面光洁度可达到?9―?10,误差仅在0.8―2.6%之间,显然经过严格细致的错磨与抛光处理等工序。如此光洁精确的兵器没有很高的工艺技术水平是很难制造出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秦国的兵器制造技术还有着独特的创造。兵马俑坑发现的青铜剑、矛、镞等兵器,在泥土中埋藏两千余年后仍不锈不蚀,锋利如初,光亮如新,确有“寒气逼人”之风采,令今人叹为观止。经过电子探针、质子x光荧光分析等现代金相手段检查分析,原来它们表面竟镀有一层厚达1/100毫米的氧化膜,从而起到了防锈防蚀的作用。这层氧化镆是将兵器经过铬盐氧化处理后形成的,其表面氧化膜含铬量为2%。大家知道,铬化处理技术直到本世纪中叶才在欧美一些先进国家被正式列为专利,而2000年之前崛起于中国大地上的秦人却早已有了自己独特的铬化技术,实在堪称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在秦国的一些墓葬和遗址中,也出土了少量的铁兵器,如铁剑、铁矛、铁殳、铁镞、铁匕首等,其铸造年代大多在战国末期,证明随着时代的进步,秦国的铁兵器制造技术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同山东六国一些冶铁业高度发达的国家相比,秦国的铁兵器制造技术还是比较落后的,军队的武器装备仍然以青铜兵器占主要地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