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兵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兵部分类:【传统文化】 官署名。全国军事行政机关,由《周礼》夏官大司马相承而来。三国魏置五兵(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尚书,晋、南朝、北齐皆沿置,所辖不尽相同。晋代分中兵,外兵为左右,与旧五兵合为七曹。北魏设七兵尚书。北周置大司马,其属有兵部。隋代综合设立兵部,为六部之一,属尚书省,掌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之政,统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曹。长官为兵部尚书。唐代承隋制。仍领四曹,各以郎中为主官,员外郎为副。历代大体相承。宋代初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枢纽,兵部仅管皇帝仪仗、卤簿、武举、义勇弓箭手等。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始别立兵部。明、清两代兵部下统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清吏司。清代末更名陆军部。 官署名。源于三国魏。三国魏时仿周官司兵掌五兵、五盾之制,设五兵尚书(五兵指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统御军队。晋太康中又分中兵、外兵各为左右,发展成七兵尚书,并设驾部、车部、库部等。南北朝各代或置五兵尚书,或置七兵尚书。至北周时,在大司马下设兵部中大夫、小兵部下大夫,始有兵部之称。隋正式设立兵部,为尚书省六部之一,唐因之。掌天下武官的选用和考查,以及兵籍、军械、军令之政。长官为兵部尚书,副长官为兵部侍郎。下辖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各司长官为兵部郎中,副长官为兵部员外郎。历代基本相沿不改。宋时,兵权掌于枢密院等机构,兵部权限甚轻。明初兵部下辖四司稍有变化,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定制为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清吏司。清沿明制。但军权为军机处所掌,兵部只掌军资贮备和供应,以及将官之选用等事。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兵部改为陆军部,其长官也改称陆军大臣。 官署名。尚书省六部之一。宋初,兵权归枢密院、三衙,兵部仅置判部事一、二员,掌仪仗、武举、舆马、器械诸事,职任甚轻。元丰改制,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各级官任,加掌部分兵权,如厢军、土军、民兵、蕃军及兵卫等,职任有所增加。下设职方、驾部、库部三子司。本部分案有十:赏功、民兵卫、厢兵、人从看详、帐籍告身、武举、蕃官、开拆、知杂、检法。南宋时,尚书不常设,并卫尉寺,归隶其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