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其他地方戏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其他地方戏曲

分类:【地域文化】

除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外,河南尚有许多地方剧种。这些地方剧种共同特点是区域性强,音乐稍显平淡,通俗易唱,风趣活泼。

大平调。流行豫北,以滑县、濮阳为中心,清丰、南乐、汲县、内黄、浚县、延津诸县以及冀南、鲁西、皖北一些地区也广为流行。大平调与豫剧接近,因调较低,故称平调,又因其用大梆定调,故一些群众又称为“大梆戏”或“大油梆”。其伴奏乐器主要是大弦、二弦、三弦,通称“老三手”,此外有梆子、锣、鼓等。大平调音乐也为板腔体,男角多用真嗓,女角多用假嗓,曲调舒缓有致,悠扬悦耳。大平调的艺术特点最突出的是粗犷、豪放,表演动作幅度大,“云手划大圈,盘腿跨大步”,是群众对其表演的形象概括。

四平调。四评调产生了本世纪30年代,40年代趋于成熟,流行于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接壤地区。该剧种主要吸收了花鼓成分并吸收其他剧种如京剧、豫剧的营养而成,“平调”即是原花鼓中一个主要曲调。四平调伴奏乐器主要是小锣、梆子,辅以其他乐器。说唱结合,载歌载舞,通俗活泼是该剧种的主要艺术特色。

二夹弦。二夹弦约有150年左右的历史,主要由民间演唱的“花鼓丁香”发展而成,主要流行豫东地区。二夹弦的音乐属板腔体,但也用曲牌穿插。伴奏乐器主要是四胡(又叫四弦),其次还有二胡、月琴、鼓板等。其唱腔轻快婉丽,优美、流畅。

道情。道情主要流行豫东南,它由坠子、渔鼓、道情及秧歌等曲艺融合而成。伴奏乐器主要是坠胡,故人们又称其为“坠子嗡”。道情以唱取胜,说唱艺术痕迹明显。由于它长于抒情,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欢迎。

宛梆。主要流行豫西南,如南召、方城、镇平、西峡、内乡、南阳等县。这一带古代属于南阳府(郡),南阳古称宛城,故名“宛梆”,也称“南阳调”或“南阳梆子”。宛梆大约形成于清代中后期,生、旦、净、丑为主要行当。其唱腔音乐属板腔体,各行当多用花腔(假嗓)演唱,高亢激越,略显尖亮。

怀梆。主要流行于黄河之北太行山区十数县,这里的沁阳县古为怀庆府治,故名为“怀梆”。怀梆的唱腔音乐为板腔体,但吸收了许多民间曲调,唱、白均用怀庆方音。常用伴奏乐器为尖胡(尖弦)、二胡、板胡、大胡、京胡,配以月琴、鼓板等。

此外,豫北各地还有大弦戏、百调戏、乐腔流行,信阳一带有豫南花鼓,南阳一带有汉二簧等,其地方色彩更加浓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