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兼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兼爱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子政治伦理主张。《墨子?兼爱中》:“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兼爱,意谓人与人之间要相爱互利。墨子认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同上)从而造天下之害。所以,墨子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同上),以相爱互利方法去改变。兼爱的具体要求就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同上)。“爱人若爱其身”(《墨子?兼爱上》),“为彼犹为己也”(《墨子?兼爱下》)。实际是用互爱互利代替自爱自利。墨子的兼爱理论是以功利主义交换原则为基础的,是对儒家以“亲亲”为基础的“爱有等差”思想的批判。主张“兼相爱”与“交相利”的结合,认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兼爱中》)。兼爱不仅于他人有利,而且也对兼爱者有利,人人利他,也就实现人人利自己。只要做到天下之人皆相爱,就能达到天下大治。“兼爱”思想是墨子思想的核心,这一思想贯穿于墨子的其他政治主张之中。兼爱思想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的平等要求,在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上,强调二者的一致性,既注重社会利益,又不排斥个人利益,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但也带有明显的空想性质,在当时是难以实现的。 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根本观点,是墨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当时社会“大国攻小国”、“大家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墨子认为其原因就在于“不相爱”,故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即“为彼,犹为己也。”(《兼爱下》)国君要做“兼君”,不要做“别君”,要“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同上)。这就叫“兼以易别”。把“兼爱”的原则推之于设官治事,即主张“尚贤”;不要搞“亲亲”、“尊尊”;“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子?尚贤上》)推之于政事,则主张“尚同”,既要民上同于君,亦要君下同于民。推之于国与国的关系,则主张“非攻”;推之于日常生活,则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墨子以“兼爱”为中心,提出了一整套要求,较全面地反映了生活于社会下层的平民劳动者的利益与要求。在先秦时期,作为能够与儒家相抗衡的“显学”,墨子的思想观点是很有影响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