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内三院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内三院

分类:【传统文化】

官署名。清天聪三年(1629年),设置文馆,翻译介绍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和历史。天聪十年(1636年)在此基础上设立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合称“内三院”,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关。各设大学士1人。内国史院掌记注诏令,编辑实录、史书,撰拟郊祀册文等;内秘书院掌起草外交文书及敕谕,并录各衙门奏疏等;内弘文院掌解释历代政事得失,向皇帝和皇子进讲,并教育诸亲王及颁行制度等。顺治十五年(1658年),改内三院为内阁及翰林院,后又改为内三院。康熙九年(1670年),复设内阁,另置翰林院,遂成定制。另,清内务府有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以供奉内廷,亦有内三院之称。

官署合称。①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的简称。清天聪十年 (1636) 改文馆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是为 “内三院”。内国史院主要负责记录皇帝起居、诏令、御文,编写史册等; 内秘书院负责草拟与外国交往的书状、敕谕、祭文等; 内弘文院负责注释古今政事得失,为皇帝进讲,为皇子侍讲,教育诸亲王,并颁行制度等。最初设八承政管理内三院。崇德元年 (1636)确定内三院的官制,在三院设立大学士4人; 内国史院和内弘文院各1人、内秘书院2人,设立学士5人: 内国史院和内弘文院各2人、内秘书院1人。清入关后,设立詹事府,分掌记起居注、编纂国史、草拟祭文等事物,从而缩小了内三院的职责,顺治二年 (1645)将翰林院并入内三院,三院名称都加 “翰林”二字: 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秘书院、内翰林弘文院。此时内三院有满、汉大学士6人,下设学士、典籍、侍讲、中书等官若干名。顺治十五年 (1658) 改内三院为内阁,后又在十八年恢复内三院。最终清康熙九年 (1670) 再一次改内三院为内阁,是后内阁制度方才确定,而此内三院也从此消失。②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的简称。属内务府。内三院与同为内务府下属机构的七司存在很大的不同: 首先,内三院除设大臣管理外,还各有三品卿二人; 其次,内三院的长官官阶与通政使司、大理寺等机构的长官官阶相同; 内三院上奏事务,可不必经过内务府堂而直接向上递交。

清代中央机构名。天聪十年(1636)三月,改文馆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 内国史院,设大学士一人,学士二人,掌记注皇帝起居、诏令、收藏“御制”文字。内秘书院,设大学士二人,学士一人,掌撰拟与外国书及敕谕、祭文等,并录各衙门奏疏及词状。内弘文院,设大学士一人,学士二人,掌注释古今政事得失,为皇帝“进讲”,为皇子“侍讲”,并教诸亲王与颁行制度等。顺治十五年(1658)一度改为内阁。十八年又改为内三院。康熙九年(1670),又改为内阁,另设翰林院,遂为定例。清内务府管辖之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亦简称“内三院”。

清代中央官署名。1636年,皇太极改文馆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三院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内国史院主要负责撰写诏令,编纂史书、实录与庆贺表文,册拟功臣诰命,收藏御制文字等。内秘书院主要负责撰写外交书信,记录奏书,代皇帝起草诏令并录各衙门疏状。内弘文院主要负责注释历代行事之得失,为皇帝和皇子讲经注史,颁布规章制度等。内三院均设大学士1人,学士1至2人,分别由满、汉、蒙古人担任。内三院的设置,实际上取代了“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体制,为清“内阁”前身。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