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再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再醮分类:【传统文化】 亦称“改醮”、“再嫁”等。旧时汉族婚俗之一。醮,古代原系酌酒之意,指单方面的敬酒,再醮即第二次敬酒。周代作为礼俗除行于加冠礼和及笄礼外,亦为婚礼仪式之一。《礼记?昏义》:“父亲醮子而命之迎。”“迎”即迎娶,意谓迎娶待父命而行。故“醮”成为结婚的代名词,再醮则既指男子再娶,又指女子再嫁。程祖庆《吴郡金石目?宋故通判赵公圹志》:“初娶管氏,再醮钱氏。”此即指男子再娶。《北齐书?羊烈传》:“一门女不再醮”。此即指女子再嫁。至西汉时,寡妇仍可以再嫁,无论皇室或民间,均不以为嫌。东汉刘向作《烈女传》、班昭著《女诫》,倡守节之风,乃有“改醮”之禁,及至两宋宣扬朱程理学,寡妇再嫁被视为万万不可行的异端。元、明以后,再醮专指丈夫死后女子再嫁。由于历代统治者强调守节,民间对再嫁妇女颇为轻视。旧时寡妇再嫁,应征得婆家同意,娶方要付给一定的彩礼。有的地方,由婆家在灰屋或庙堂写好再嫁契约,内有诸如“高山擂石,永不回头”等字句,表示断绝往来。出嫁时,不得在家中穿衣上轿,不得放鞭炮,不能出大门只能出旁门,步行至村口后始得更新衣、坐小轿。有的地方,寡妇要守孝3年方许改嫁。通常婚礼简单,从后门进屋,不请客,不送礼,不拜堂,至多请族长和亲邻吃一顿酒饭。如其子女幼小又无法寄养,可以随嫁妇前往,但往往备受歧视。 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古时的一种饮酒习俗。“醮”,指单方面的敬酒,受方不必回敬。“再醮”,则是指第二次敬酒。古代周朝时加冠、嫁女举行笄礼,以及婚礼中常常用到这一礼仪。如有上辈向下辈敬酒的,也依此礼,即在举行仪式时,敬一次酒后,还要再敬第二次。这一习俗在古书中多有记载。如《仪礼?士冠礼》:“再醮摄酒,其他皆如初。”《礼记?昏义》:“父亲醮子而命之迎(妇)。” 寡妇再嫁,俗称“二婚头”。旧时,在上海地区寡妇再嫁没有严格的禁止,但须取得婆家的同意,娶方要付出一笔礼金,得到婆家书写的契约才算合法,为了表示断绝往来,在契约上写有“高山檑石,永不回头”等字样。习俗规定契约不能在家中书写,要在庙堂等处书写。为了不使夫家遭受所谓的“反脚败”,寡妇出嫁时不能在家中更衣上轿,要从侧门出去,走到半路的大树下或庙堂更衣上轿,轿子抬到场角,从后门或侧门进屋,一般不请宾客,不拜堂。寡妇再嫁,而前夫所生的子女尚幼,需带到新夫家养育,但要书写字据,健康的子女也要写成“有病”,其文通常的写法中有这样的字句:“……拖带有病子某某、有病女某某,今后如有病死夭折,皆由天命,与后夫无关。”这样即使子女日后受后夫虐待,生母也只能哑口无言。因“有病”与“油瓶”谐音,故俗称寡妇再醮拖带的子女为“拖油瓶”,简称“油瓶”。习俗还规定拖带来的子女不得入宗祠和家谱,不得享受族里的各种权利,不得继承后父的财产等。 是丧夫后女子再嫁的一种婚姻形式,俗称“走道儿”、“再走一步”、“改嫁”、“二婚头”等。这种婚姻的婚礼极为简单。旧时,是在下午或傍晚时用蓝色或黑色花轿娶进门,新娘一般不穿太鲜艳的服装。这种婚姻,往往受人歧视。女方大多是因贫困,难于守寡,才想到嫁人。现代婚姻不再歧视寡妇再嫁,法律上也有诸多相应的保障措施。 寡妇改嫁,又称“二婚头”。旧时寡妇要在丈夫故世三年后,孝满才能改嫁。嫁前要为前夫追祭。上轿时穿红鞋外罩丧鞋,上轿后即将丧鞋弃去,换上男家送来的新鞋,表示和前夫绝缘。婚礼仪式比较简单,有的要从侧门出,后门进。夫家车接或步行至男家。到男家村口,脚不沾地,下铺草帘子,进门时要跨草绳,意为去掉晦气。寡妇招夫进门,苏南叫“填黄泥膀”,苏北叫“坐山招夫”。夫死接小叔者称“叔接嫂”。有的终身守寡,死后与夫同茔,称为“守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