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冕旒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冕旒

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礼冠之名称,为祭服,俗称“太平冠”。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冕旒是由“延”(一块长方形木板,纵向装在冠圈之上)、“旒”(以五色缫绳穿玉,垂在延的前沿)、“纩”(系在冠圈左右,悬在耳孔外的玉石,也称“?”)、“统”(用来悬纩的丝条)等组成,颜色外黑内红。惟卿大夫以上方可戴用。周代,以旒数的多少为等级标志,天子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五旒,下大夫五旒。以上诸物多含有规劝人君不尊大,不听馋、明是非、求大德而不诽小过等义。汉时曾推广至太守也可带冕。宋以后只有皇帝才可戴用。历代形制大略相同,一直沿用至明代始被废止。

古代礼冠中最尊贵者,为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服。其形制为:外黑色,里朱红色,冠顶有板状物,称为延,后高前低,略向前倾。延前端垂有组缨,以五彩缫绳穿挂玉珠,曰旒。天子之冕12旒。《礼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诸侯以下,旒数各有等差:诸侯9旒,上大夫7旒,下大夫5旒。冕旒之制,历代大略相同。南北朝后,只有帝王可戴冕。故后来专指皇冠,也常作为帝王的代称。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古代天子、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其制黑表朱里,冠顶复版,谓“延”,以五色丝穿五采玉,垂于延之前后,谓“旒”。相传冕旒为周制,但文献无徵。东汉明帝下诏采《周官》、《礼记》、《尚书?皋陶篇》及数家经说,定其形制:冕皆广七寸,前园后方,朱绿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为十二旒,以其绶采色为组缨。三公、诸侯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皆有前无后,各以其绶采色为组缨,旁垂?纩。郊天地、宗祀、明堂,则冠之。此制历代略同,南北朝后,唯皇帝用冕旒。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4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