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军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军户分类:【传统文化】 东晋、南北朝时。兵士及其家属户籍属于军府,称为军户。入军户后,子孙世代为兵,社会地位低下,与奴婢相近,非经放免,不得脱军籍。《宋书?孝武帝纪》大明二年诏:“吏身可赐爵一级,军户免为平民。”北魏军户,或以俘虏充当。其北方六镇戍防兵士,又称府户。明代卫所军士,其子孙均人军户,世袭为兵。清代屯卫兵丁及充配为军者随配子孙,至配所后所生子孙,亦称军户。 古时户口编入军籍的人户。南北朝时期,兵士及其家属不编入郡县户籍而隶军府者称军户。军户子弟世代为兵,社会地位低下,不经放免,不得脱军籍。《宋书?孝武帝纪》大明二年诏:“吏民可赐爵一级,军户免为平民。”北魏的军户,有的以俘虏充当。其北方六镇戍防兵士,又称“府户”,原出于鲜卑高门子弟,而数传之后,地位转化为低于一般民户。隋开皇十年(590年),兵士始编入郡县籍。唐前期沿袭西魏、北周以来的府兵制,军士也另立户籍,与民户有别。宋代军户指募充军士的人户。军户非世袭,军士年老退伍。金、元各代,官府指定出军的人户称军户。金户类中的猛安谋克户又称军户,由女真人编入,不与民户杂居。元军户分为蒙古军户、探马赤军户、汉军户和新附军户。蒙古军户和探马赤军户主要从蒙古各地区签发,汉军户主要在北方农业区签发,新附军户是归降的南宋军士及家属。元军户数量很大。占领中原后,凡军户皆归奥鲁官府管领,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以后改由地方官长兼领诸军奥鲁并管领军户,只有部分蒙古军和色目军保留奥鲁官。军户必须出军,政府发给口粮与衣装。北方军户可免科差,占田4顷以内免交地税,元初还可免当杂泛差役与和雇和买。成宗以后,除边远出征军士之外,其余军户和民户一样承当杂泛杂役、和雇和买。南方新附军户的军士与家属均可支取口粮,但要承当杂泛差役与和雇和买,田土还要纳税粮。汉军户普遍实行正、贴军户制,数户中择丁力强者出军一名(称正军户),其余各户(称贴军户)出钱相助。正军户无丁可出时,由贴军户出军,正军户出钱津助,但正、贴地位不变。明承元制,建立军户,划归五军都督府管理。卫所军士及其子孙均入军户,编入军籍,世代充军。若军户全家死亡,由原籍族人替补。军户必须随军屯戍,既承担兵役,又为国家屯种并缴纳田赋。至清代,所编屯卫兵丁及充配为军者,其随配子孙及到配所生子孙皆入军籍,称军户。《清会典?户部》载:“凡户之别,有民户,有军户。” 宋代募充军士的人户。宋朝采用募兵制,禁兵、厢兵大都是招募而来。灾年招募流民、饥民充军是宋朝国策,也存在一些以罪犯当兵和抓?当兵的情况。官府鼓励行伍子弟从军,但没有军户子弟不得改换其他职业的制度。宋代士兵有军俸,往往一人当兵,全家即赖以维生,家属还可共居于军营中。军士出戍或出战期间,其军俸由驻地的家属领取。如没有大的征战,军士在军营与家属共居的时间较长,一些有技术的军士和家属,还常在地方兼营其他行业。宋军对驻地营房的建造和修缮也较重视,以安顿军队及其家属。南宋初年,军队移屯频繁,大量家属随行,往往延缓军事行动,甚至贻误军机。直到各屯驻大军的驻地比较固定以后,老小随军行动而拖累军队的情况才逐渐减少。宋代对军人及其家属有一定的抚恤、安置制度。仁宗时规定,士兵因战斗而残废者,终身给军俸衣食之半。神宗时又规定,阵亡军士的“祖父母、父母及妻、子、孙依倚者,人日给米二升,以终其身。妇人改嫁即停给”。士兵因年老或残疾可以退伍,可归家务农或任便居止。高宗时,允许军中拣退之人及其家属指射荒闲田耕种以为家业,并支与一年请给,免除一定期限的租税。比较而言,宋代军户的待遇较前代有所改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