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农业生产方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农业生产方式

分类:【中国民俗】

居住在贵州东南部的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壮族等,以稻作生产为主,在民族聚居、杂居地区,有“平地侗,半坡苗,瑶族住山颠”的民谣。各民族的稻作生产有悠久的历史。其耕作的主要特点是:平地均开成田;在坡度较缓的土坡,仍开坡造田,形成梯田;甚至坡度较陡但水源条件好的土坡,也开成田。远远望去,田块就像一级级台阶,故称梯田。梯田从坡脚向坡顶延伸,其延伸度一般比山泉出水位置略低,以保证山泉能够自流灌溉。梯田之上的山坡一般不再经营旱地,而以封山育林为主,以达到涵养水源,保证山泉长流,保持灌溉、水土、生态的目的。只有在坡度较缓,水源较缺(缺自流水灌溉)之处,开荒种植旱地作物如谷子、小麦、高粱、薯类、豆类、蓝靛、烤烟等。一般也是粮林轮作、林粮间作、先粮后林等。很少开成熟地,以保护生态,尤其是稻作生产更是如此。稻田耕作的第一要素是有充足的水源。黔东南是我国的主要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高,山溪河流密布,山泉的出露位置均较高,这是修梯田的先决条件之一。黔东南苗族古歌《苗族史诗?打杀蜈蚣?撒播种子》等,就描述了造田的过程:开荒先找水源,用草标记好,有水才开田,水源大则直接引水灌田;水源小(或少)则先挖塘,再引水灌塘蓄积,塘内养鱼,并以塘水滋田养田。田坎或石垒,内糊黄泥以保水。开田要留沟留路,留沟以利给排水。田坎上或栽一两棵杉树以保坎。遇到烂泥田泥脚深,则以松木垫田基以抬高泥脚,以防耕作时人牛陷入。反映了苗族的稻作生产方式已相当成熟。

《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陵郡(今黔东地区)的农业生产为“刀耕水薅,民食鱼稻,以渔业山伐为业,果[XCHAR[R200902015_TM.b77490]]赢蛤,食物常足”。《宋史?蛮夷四》也载贵州“地宜五谷,多种秧稻”。所谓“火耕水薅”,应如《史记?平准书》载的“应勖曰:烧草,下水种稻,草与稻并生,高七八寸,因悉芟去,复下水灌之,草死,独稻长,所谓火耕水薅也”。这可能是古代稻作的生产方式。近现代以来,人们对贵州各民族的生产方式,习惯以“刀耕火种”来形容,其实这种表达方式是不确切的。在贵州东南部、南部及中部地区,这种生产方式主要表现为两点:其一是在水源缺少的平缓荒坡,人们为弥补粮食生产的不足,或经营其他日常生活所需物品如蓝靛等,先把灌木荒草砍倒晒干,再放火烧灰以增加地力,耕种一两年后便丢荒,再到其他相同条件之地垦殖,过几年后待此地灌木荒草茂盛,再砍伐烧荒耕种,属于轮作地,垦殖面积不大。其二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些少数民族有赶山吃饭习惯,如瑶族因以狩猎为主,居无定处,农业生产处于原始状态。《荔波县志稿》(民国)载:荔波瑶族“依山险而居,刀耕火种,采集猎毛,食尽则他徙”;“砍山为业,有采捕而无赋税”。农业生产在社会经济中不占主要地位,耕作方法也相当原始,冬春之际,各家上山自寻一片荒地,将荒地上的树木和杂草砍倒,晒干后一把火焚烧,待春雨下透,人们便开始播种,经过两次除草,便等待秋后收获。收成的好坏,全听老天的,既不追肥,也不灌溉。另外,在贵州西部地区,以旱作经济为主,地广人稀,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仅能种植小麦、玉米、荞子等。粮食生产多采用轮作制,由于投工投劳大,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占一定比例,但从全省范围来说,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并不占很大比重,不是一种绝对的生产方式。

月亮山的腰带田 (黄才贵摄)

贵州的中部,是各民族的杂居地区,但有很多小的民族聚居区。由于地势相对较平,土地多,森林少,农业灌溉以江河为主,稻作、旱作基本上是各占一半,农作物品种多样,生产水平也比较高。生产方式是水稻油菜(麦类)兼作,玉米麦类兼作,是贵州省的主要产粮区。

西部地区,山高坡大,海拔较高,气候寒冷。除海拔低的河谷地带生产一些水稻外,绝大部分地区以旱作经济为主,过去主产麦类、洋芋,现在以玉米、洋芋、烤烟为大宗,畜牧业也占一定比重。由于地广人稀,土地薄瘠,熟土少而生地多,长期以来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一直延续不断。

新疆古称西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证实,起源于中国北方的古老农作物谷、糜、小麦、大麦和胡麻等,早在新石器时期新疆已有栽培。在公元前8世纪前后,种植业已开始成为当时经济生活的主体。公元前2世纪左右,中国史书已有对西域地区农业生产的记载:西域诸国,大率土著,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说明当时西域各民族早已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公元1世纪,中原铁犁牛耕技术传入西域后,生产力得以提高。4世纪以后,新疆农耕衣食水平逐渐接近中原。4世纪普遍养蚕,所织锦缎别具一格,为中原所珍爱,高昌(今吐鲁番市)已知利用光热条件实行谷麦两熟生产。5世纪开始植棉,所产“叠布”为内地争相购买。7世纪已种植宿麦(冬麦)。18世纪时已懂得垦荒之法,利用指示植物判断荒地肥瘠和提出相应的晒荒、洗碱、麦豆轮作等改良措施,至今仍具有实用价值。至于苜蓿、葡萄、红花、蚕豆等农作物东传内地已近2000年,为丰富祖国农作物资源宝库做出了贡献。

新疆的农业发展史,与新疆的垦殖史密不可分。新疆屯田,始于西汉,时有屯兵2万余人。屯田分布于东起楼兰(今罗布泊西北)、高昌(今吐鲁番东),西至莎车、赤谷(今中亚伊塞克湖东南),南到伊循(今若羌县),北达肱雷(今伊犁河谷)的广大地区。其后,各朝均把屯田作为巩固边疆的重要手段,代代相袭。在实行屯田的同时,中原地区的牛耕与铁犁、开渠、筑坝、蓄洪、凿井等技术先后传入新疆,使农业生产达到了相当规模。

新疆绿洲一瞥(丘桓兴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疆的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保证粮食自给有余的前提下,发展棉花、油料、糖料、瓜果等优势产业,围绕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成为新疆农业发展的总趋势。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4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