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农业生产谚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农业生产谚语分类:【中国民俗】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以农立国。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历代劳动人民逐渐积累了一套丰富的与气候相关的生产知识,其不但可以借此预测气象变化,同时还形成农谚,用以世代昭示后人,指导农业生产。福建各地民间同样也有一套与自然气候密切相关的生产谚语,这些谚语实际上是各地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积累的经验之谈,同时也是农业生产民俗的组成部分。 在闽北地区,各地民间的农业生产谚语十分丰富,几乎可以涵盖每一个时节,如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风俗岁时志载: 元旦,四方有黄气则岁太熟。自元日至八日宜晴朗。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值之日晴则大吉,十六日、二十六日晴亦然。谚云:“若问六种熟不熟,但看年头三个六。” 二月,社日,祈年于里社。是日雨为“社公雨”,俗谓“社神试新水”。社在春分前主丰年,谚云:“社了分,米谷积成墩。” 占雷,未惊蛰先雷,主多雨。谚云:“未曾惊蛰先惊雷,四十九日天不开。”占雪,春雪多则夏大水,期以百二十日,水涨如其数。占雾,旦雾而迟开则雨。谚云:“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春分日占云,东方有青气则宜麦。 三月三日,占蛙鸣。午时鸣上乡熟,午后鸣下乡熟,终日鸣上下乡一齐熟。 占雨,风而雨土为霾多,则伤麦。清明日宜晴,主丰年。谚云:“清明要明,谷雨要雨。” 立夏日,青气见东南吉。立夏、小满俱宜雨。谚云:“立夏不下,高田放罢;小满不满,芒种不管。”四日,稻生日,宜晴。八日亦宜晴,谚云:“四月八日晴,鱼儿上高坪。”芒种日雨,又主多鱼。十四日晴,主岁稔。 夏至月中兼值雨,岁熟。谚云:“夏至在月头,边吃又过愁;夏至在月中,耽搁粜米翁。” 分龙日,以得雨之方占丰收。 六月,大暑宜雨,主晚禾熟。小暑与小寒相应,雨则俱雨,晴则俱晴。朔日值小暑,主大水。三伏宜热,谚云:“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七夕以前占河影,没三日而复见则谷贱,没七日而更见则谷贵。立秋日宜晴明,雨辄访豆。又谚云:“朝立秋,暮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八月,社日祭社。秋分日宜雨,宜在社后。谚云:“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中秋占月,月明则鱼不产,晦则次年春多雨。谚云:“云遮中秋月,雨打上元灯。” 九月,自一日至九日,遇北风则谷贱。重阳日无雨一冬晴。霜降早则杀晚禾,损荞麦。 十月,朔日宜晴。谚云:“十月初一晴,柴炭谷米平。”气和如春,称“小阳春”。立冬后十日为入液,至小雪为出液。液内雨,百虫饮此而蛰,谓之“定液雨”,来岁宜种黍。谚云:“液雨不流箨,高田不用作。” 民国八年(1919年)《建宁县志》有关农谚条之记载亦很丰富: 正月。欲问六种熟不熟,但看年头三个六。正月雷鸣二月雪,二十九也折不得。雨打头灯碗,旱禾一把秆。 二月。雨打惊蛰节,二月没停歇,三月干耖田,四月禾生节。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春社无雨莫耕田,秋社无雨莫种园。 三月。清明要晴,谷雨要雨。三月初七晴,粜米乱交横;三月初七雨,仓前无人跋。 四月。四月初一晴,鱼子上高坪(涝也)。立夏雨不下,高田不用耙(旱也)。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五月。夏至五月头,边食又边愁;夏至五月中,耽搁粜米翁;夏至五月尾,采黄米价起。 六月。大暑雨,晚禾熟。 七月。雷打秋,对半收。 八月。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白露忌雨,大雨大白,小雨小白。云盖中秋月,雨打上元灯。 九月。南风吹过北,有钱籴不得;北风吹过南,无钱只要担(初一至初九以南北风占来年米贵贱,一曰主正月,余此次第推)。 十月。十月初一晴,市头柴炭平。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云过江西,落雨霏霏;云过宁化,搬晒禾稼。 十一月。冬至月头,抱絮上楼;冬至月中,冷用火烘;冬至月尾,到年是雨。 十二月。小寒晴,来年早禾熟;大寒晴,晚禾熟。 近代前后,福建民间有关此类农谚数量依然很多,略举数例: 惊蛰未发雷先发,四十九日云不开。 惊蛰浸种,懵懵懂懂。 二月不播种,三月不布田(插秧)。 清明谷雨,寒死老鼠。 清明要明,谷雨要淋。 燕来三月三,田园一片青;燕去八月半,田园一片黄。 春南夏北,无水磨墨。 春暴头,冬暴尾。 牛歇四月八,人闲五月节。 六月防初七防半(防台风)。 一雷压九台(风)。 白露白潭潭,一回落雨一回寒。 重阳晴九晴,不比立冬一日晴。 立秋起南风,秋后要旱冬。 冬节在月头,棉被盖过头;冬节在月中,毛(没)寒和毛霜; 冬节在月尾,毛(没)柴炊糖祭。 冬雷叫,没米粜。 冬暝雪加霜,来年谷满仓。 旧时福建许多地方的老农还能以二十四节气的某一节气当日的天气阴晴情况来测算未来的气候变化。如清光绪《宁洋县志》岁时风俗载:“二月春社,各里祀社神,作社会。惊蛰,老农验是日阴晴寒燠,为播种之候。” 在闽南民间,由传统神诞日和是日气候变化联系而成的预测天气的神候,长期以来也形成俗谚并流传和影响至今,它显示了民间谚语及相关习俗中的地方特色。 ① 其如: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诸神上天,是日常常起风;正月初四接神返回,是日常有小雨,故民间俗谚云:“送神风,接神雨。” 正月初八乃火神生日,该日宜晴,落雨则克火,晴则谷物茂盛,故俗谚云:“火神明,百谷盛。” 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是日或晴或雨,民间相信以后诸神诞日也会随其雨晴,故俗称“玉皇报”。民间旧俗,是日往往在天公坛前拈香,以卜一年丰歉。 正月十五为上元,乃天官生日,忌下雨,俗谚“雨打上元灯,日曝清明种”。七月十五为中元,乃地官生日,忌水灾,俗谚“只惊七月半水,不惊七月半鬼”。十月十五为下元,乃水官生日,喜雨,俗谚“十月雨绵绵,高山也是田”。 二月初二为土地公生日,民间做“头牙”(牙祭),是日经常有风,俗称“白须风”。 清明俗称“鬼仔节”,前一日常有风,俗称“鬼仔抄山报”。 三月初三为玄天上帝圣诞,其手操蛇,足踏龟,是日不是风就是雨。 三月十五为慈济真人生日,是日多风。二十三日为妈祖生日,是日多雨。真人戴头巾,妈祖敷花粉,故俗谚云:“风吹头巾,雨洒花粉。” 四月初八为佛太子生日,下雨则称“洗太子”或“太子尿”,如此是年禾果则多虫害。 五月初五端午节,常大雨涨水,俗称“龙船水”。端午节后气候转暖,俗谚:“未食五月节粽,破裘不可放。” 五月十三为关公生日,常因梅雨水涨,俗称“五月十三关刀水”,或称“关公磨刀水”。 六月十二为彭祖忌辰,常有风雨,俗谚:“六月十二彭祖做忌,若无风台,也有雨意。” 七月初七七娘妈生日,是夕常有小雨,民间以为牛郎织女七夕一会,感伤而落泪。 八月初三海龙王生日,是日的风雨阴晴,可以预测秋冬风雨阴晴气候。 八月十五中秋为魁星爷生日,如果“云遮中秋月”,来年就会“雨打上元灯”。 这些民间神候谚语,表面上似乎带有迷信的色彩,但从中细究,则不难发现其大多是广大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其源于民间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同时又被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不断验证而编成相关谚语。如果剔除附于面上的迷信色彩,那么其对于当地农民准确掌握各个节气的气候变化和促进农业生产都是相当有用的。 千计万计,不如种地;耍龙耍虎,不如耍土。 金买卖,银买卖,不如庄户的土块块。 庄稼不亏有心人。 不懂庄稼脾气,枉费一年力气。 打铁看火候,庄稼看时候。 常用的钥匙是亮的,常务的庄稼是壮的。 人勤庄稼一枝花,人懒庄稼一块疤。 无事少赶集,有空多务地。 一滴汗水一粒粮。 要吃粮和油,鸡叫套上牛。 一天工,十天粮,十天春工半年粮。 种不好庄稼一年空,挖不好渠道辈辈穷。 吃饭离不开嘴,种田离不开水。 有收无收在水,多收少收在肥。 儿要奶足,田要水扶。 水过田肥。 丰时防歉,涝时防旱。 旱田靠水,水田靠沟(指排水洗盐碱)。 沟渠不修,有水也丢。 盼天下雨,不如地上挖渠。 打井如修仓,积水如积粮。 进门看脸色,淌水看天色。 肥地不旱,不宜多灌。 川区怕淹,山区怕旱。 保墒如保命,缺墒难播种。 中午浇水苗烫干,早晚浇水长得欢。 麦淌四水胀破仓,瓜淌两水赛蜜甜。 麦子淌水快如马,稻子淌水慢如牛。 头水清明前,二水谷雨间,三水四水按节撵(节,指节气;撵,指川区淌水时间)。 头水要猛,二水要狠,三水要稳。 不怕头水旱,单怕二水慢。 头水浅,二水满,三水四水洗个脸。 要想吃面,得用水换。 二寸稻子半寸水。 走水胡麻湿水麻,只淌一水收芝麻。 豆子不用肥,麦后忙淌水。 麦熟火来烧(指暴晒),谷熟水来浇。 伏天浇一水,顶歇一年地。 秋水老子冬水娘,浇好春水好打粮。 水地不冬灌,来年没米面。 小麦灌浆不夜雨,十籽定有八籽秕。 种地没窍,多犁肥饱;种田没窍,粪足水饱。 粪大水勤,不用问人。 肥多禾壮,奶多儿胖。 不怕地薄土瘦,单怕粪土不够。 积肥如积粮。 一筐粪,一筐金。 赶脚赚钱,不如拾粪肥田。 要想吃个香的,就得拾个脏的。 不垫牛羊圈,不是庄稼汉。 羊粪是土,上地如虎。 十年墙土三年灶,一年炕土是肥料。 薄地上炕土,一亩顶两亩。 家有三对牛,肥料不用愁。 粪晒三年成土,土晒三年成粪。 人吃五谷粮,地吃多样肥。 三追(肥)不如一底(肥),年外不如年里。 早追几天收,迟追几天丢。 绿肥压三年,薄地变良田。 小麦小尿,骡马上料。 驴粪谷子羊粪麦。 稻子追两肥,田里穗搭穗。 玉米不上粪,只收一根棍。 多上炕灰,洋芋成堆。 要得田不瘦,年年种黄豆。 阴土换阳土,一亩顶三亩。 黄土上沙地,当年就得利。 庄稼要好,茬要勤倒。 为了当富汉,歇地犁三遍。 上茬麦子下茬糜,年年连种买马骑。 头等粮食种,二等粮食吃。 宁可饿断肠,不可吃种粮。 庄稼不选种,每年退一成。 选种怕出力,每亩少收二百一。 没有种子田,害了今年害明年。 种地不留种,是把自己哄。 种前晒一晒,麦苗出土快。 早种一天,先黄十天。 早种一阵,苗高三寸。 一寸浅,三寸深,麦种二寸正可心。 扁豆扁,喜欢浅,只要盖住半个脸。 深谷子,浅糜子,胡麻种在浮皮子。 麦子种在胡墼(土块)缝,荞麦种到稀泥洞。(山区) 麦怕胡墼荞怕柴,豌豆缺枕出不来。 麦子种在冰上,收在火上。 迟荞麦,早豌豆。 洋芋要长大,刀口要朝下。 稠了好看,不稀不稠吃饭(指合理密植)。 谷要稀,麦要稠,棒子地里卧小牛。 麦子稠,谷子稀,大豆地里睡下鸡。 只种不管,扔了饭碗。 要想吃饱饭,一天地里转三转。 丰收没窍,一苗二肥三锄草。 锄头三分水,犁头一层粪。 早锄如上粪。 庄稼要强,三铲四淌。 杀虫一条,保住百苗。 虫子要少,锄净野草。 麦怕金(指黄疸病),稻怕瘟。 种地不用问,勤耕多上粪。 耕得深,种得匀,地里埋下聚宝盆。 地耕三遍,黄金不换。 地埂不修,有田白丢。 秋天不翻,来年的草滩。 冬翻要深,春耕要平。 光犁不耙,功夫白下。 麦耱三遍如上粪。 麦收在犁上,秋收在锄上。 秋收四忙:割打晒藏。 不怕不丰收,单怕地里丢。 黄田不过夜,绿田不开镰。 麦收有三怕:刮风、落粒、白雨(冰雹)下。 麦熟一晌,龙口夺粮。 九成宜开镰,伤刀吃白面。 晚稻一过秋,十有九不收。 麦子黄,早铲场。 麦子到场,快打快扬。 会扬一条线,不会扬一大片。 庄户有三宝:背斗、镰刀和铁锹。 窝镰、野斧,锹直了入土(指农具使用方式)。 锹把二尺五,再长没处扌需。 几千年来,山西的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总结、锤炼出数量庞大的农业生产谚语,精练生动,交口相传,世代相袭,用以传授农业生产经验,或借机抒发当时欢乐、哀怨的感情。其中绝大多数具有科学价值,闪耀着劳动农民智慧的光芒,成为一部口头上的“农业百科全书”。农谚内容丰富,农民们遇啥事说啥谚,从种到收,日月风雨,欢乐哀怨,无所不包,谚不离口。农业工作者予以搜集、整理,科学编排,合理分类,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的种植谚语,林业生产谚语,畜牧业生产谚语,气象谚语等。 山西的粮食作物有麦、玉米、高粱、谷子、荞麦、豆、薯(红薯、马铃薯)等,每类作物的种植都有一整套相关的谚语。如种小麦,从整地开始,播种、保苗、施肥、灌水、管理、防虫防灾,直至收获人囤,都有谚语相传,起着指导生产的作用:“秋天出在锄头上,麦田出在犁头上”,“麦种深,谷种浅,糜子只盖半边脸”,“白露小麦种高山”,“立了冬,麦不生”,“油饼麦子羊粪谷”,“麦浇三遍腹沟平”,“早冻午消,冬浇正好”,“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单怕寸水”,“麦锄三遍面充斗”,“麦怕黄痧稻怕瘟”,“谷雨麦挑旗(开始出穗)”,“立夏见麦芒”,“夏至十日麦尽黄,再过十日都上场”。有关棉花种植的谚语有:“要想多收花,深耕勤换茬”,“谷地种棉花,十年九不差”,“谷雨前,好种棉”,“杨叶如钱大,遍地种棉花”,“要想棉花好,管理要勤早”,“麦茬浇棉花,十年九不差”,“干锄瓜,湿锄麻,不干不湿锄棉花”,“棉锄七遍,疙瘩(棉桃)蒜瓣”,“棉花不打杈,光长柴禾架”,“处暑见新花”,“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怪天”。 除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等种植业外,农业生产还包括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等,都有各自的生产谚语,可以说行行有谚,处处有谚,限于篇幅,不便详述。 与农业生产谚语紧密联系的另一大宗谚语是气象谚语,有的也叫“测天谚语”。举凡日月星辰、阴晴雨雪、云雾露霜、霞虹雷电、冷暖温热,无所不包。这些气象谚语,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是民间的天气预报。如:“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月晕有口主大风,月晕无口主天阴”,“正月十五云遮月,八月十五雪打灯”,“星星稠满地流,星星稀天气晴”,“云行南,水行船;云行北,晒干麦;云行东,刮阵风;云行西,瓦沟溢”,“云如宝塔,大水要发”,“东风潮,西风下,北风过来没招架”,“伏里东风不下雨”,“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早雨一天晴,晚雨下到明”,“九九有雪,伏伏有雨”,“下雪不冷消雪冷”,“早雾阴,晚雾晴”,“山雾连阴河雾晴”,“露水起晴天”,“霜打当日晒”,“春雷打得早,雨水来得好”,“先雷后雨雨脚短,先雨后雷雨脚长”,“东方闪电多晴天,西方闪电雨淋淋”,“东虹忽雷西风雨,南虹荒旱北虹淹”,“朝霞夜雨,晚霞火起”,“热极生风,冷极生雨”,“三伏不热,一冬无雪”,“猫吃草,雨来了”,“蛇过道,水瓮潮,蛤蟆叫,下雨兆”,“猫儿洗脸,雨在明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