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农业科学及其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农业科学及其他

分类:【传统文化】

《吕氏春秋》继承了秦国的重农传统,十分重视农书,书中保存了很多关于古代农业科学资料。《十二纪》中记载了许多有关农业生产与气候方面的科学知识,《上农》、《任地》、《辨土》、《审时》四篇是秦国当时总结农业生产技术的专著,是中国现存最古的农书。《上农》篇主要论述农业政策,其余三篇都是从庄稼播种到收获的一整套农业生产经验的系统总结。对于农具使用、土地利用、排水洗土,以及虫害、节气等问题,书中都作了相应论述。这些,本卷第四章中已作简略介绍。

从《吕氏春秋》有关农业的篇章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农业科学知识。《审时》篇提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就是说,种庄稼,人的主观努力虽然重要,但是先决条件是天时与地利,辩证地论述了农业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当时的劳动人民十分注意对土地特性的掌握和利用,《任地》篇总结了怎样改变土质,使其适于生长庄稼的规律,它指出:土地有力(硬)、柔;息、劳;肥、瘠;燥、湿。要使庄稼生长得好,必须把坚硬的土地弄得松软,把松软的土地变得坚硬;合理地种植休耕地,不要连续种植没有休耕的土地;对贫瘠的土地要施肥,对肥沃的土地要控制施肥数量;过于潮湿的土地要松土,使其干燥,过干的土地必须调剂墒情等等。这些措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土地特性已有了科学认识。《任地》篇还总结了精耕细作的方法:“上田弃亩,下田弃?,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就是说高旱的田,要把庄稼种在低凹之处;下湿的田,要把庄稼种在高出的地方;种植之前,要耕五次,下种之后,要锄五次,耕锄还要精细。根据当时的生产经验,《任地》篇还记载了“耕泽耨旱”的耕耨原则,强调要深耕见墒,使土地“大草不生,又无螟域”,即可除草和灭虫。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还掌握了天时季节对庄稼生长的重要作用。《任地》篇指出:“天下时,地生财,不与民谋。”就是说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如果违犯自然规律,种植过早或过迟,都有害于庄稼的生长,只要按照季节、气候情况适时耕种,才能不误农时,种出好庄稼。关于如何覆土、播种、定苗的办法,书中也有记载。《辩土》篇重视农作物的田间管理,提出要防“地窃”、“苗窃”、“草窃”等“三盗”。“地窃”指土地未经修整,不利于庄稼的生长;“苗窃”是禾苗生长状况不好;“草窃”是指杂草丛生,有害庄稼生长。因此必须除去“三盗”,然后才能多收粮食,取得好收成。

秦国能够出现如此专门总结农业生产的科学著作,是与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分不开的。这些记载为研究秦国农业科学技术的状况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料。

《吕氏春秋》选取了杨朱、子华子一派道家的养生之道,这是当时医疗卫生方面实践的结果,可供今日医学借鉴。由于《吕氏春秋》集各家之说,为后人保存了许多诸子百家的资料,其所引资料中有些属于早已失传的古书,这类资料尤为珍贵,是研究百家之学的必需史料。

《吕氏春秋》就其文学特点来说,堪称秦国时候最好的一部作品。因为该书出于众手。源自各派学者的观点思想,风格不一,但总的来说比秦国其它作品文学水平都高。特别突出的是有的篇章寓言、比喻写得含意深刻,妙语如珠,读来引人入胜,不少的比喻本身就是较长的故事和耐人寻味的寓言,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有的故事和寓言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自成完整的文学作品。《吕氏春秋》不失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之一,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5: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