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农书编纂的突出成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农书编纂的突出成就分类:【地域文化】 元世祖忽必烈放弃落后的游牧经济和剥削方式、采用 “以农桑为急务” 的政策后,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水利灌溉发达,粮食产量增加,棉花的种植也在南北各地逐渐推广。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不少的农学著作,其中最为重要、至今尚存的有 《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和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这三部著作均与安徽有密切的关系,或者为安徽人参加撰写而成,或者作者虽不是安徽人,但为他们任职安徽期间的著作,反映了当时安徽农业发展的状况。 一、《农桑辑要》 与孟祺
据《元史》卷六记载,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诏诸路劝课农桑,令中书省采农桑事,列为条目。仍令提刑按察司与州县官相风土之所宜,讲究可否,别颁行之”。经过几年的努力,主管农业的司农司官员编成了《农桑辑要》。王磬在为这部书写的序言中说:“司农司诸公……遍求古今所有农家之书,披阅参考,删其繁重,摭其切要,纂成一书,目曰《农桑辑要》,凡七卷。” 这部农书完成于至元十年(1273),是我国第一部由封建政府主编的农业专著,也是我国13世纪前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保存了不少已佚古代农中的宝贵资料。本书内容“详而不芜,简而有要”(《四库全书总目》 “农家类”),通俗易懂,切合实用,“刊行四方,灼有明效” ( 《元文类》卷三十六,蔡文渊 《 〈农桑辑要〉序》),对元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它的影响还远及国外,朝鲜编年史书 《李朝实录》 中,就有推行 《农桑辑要》经验的记录。 《农桑辑要》历来署名元司农司撰,具体编写者的姓名不详,但明代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三十五引此书时,称作 “孟祺 《农桑辑要》”。据 《元史?孟祺传》: “孟祺字德卿,宿州符离 (今安徽宿州市) 人……至元七年 (1270) ……授承事郎、山东东西道劝农副使”由他业主持编写《农桑辑要》是完全可能的,不过,同样在 《农政全书》卷三十五引王祯 《农桑通诀》有关木棉资料后的注释引文中又说: “元扈先生曰: 《农桑辑要》作于元初,当时便云木棉种陕右,行之其他州郡,多以土地不宜为解,独孟祺、苗好谦、畅师文、王祯之属,能排贬其说。”这里除王祯是《农桑通诀》的作者外,似乎说孟祺、苗好谦、畅师文都是《农桑辑要》的编写者。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经籍考》说 《农桑辑要》 为苗好谦撰。《元史?畅师文传》说至元二十三年 (1286),畅师文“上所纂 《农桑辑要》 书”。但是 《农桑辑要》 编成后,王磬在给该书写的序言中,明白说明时为“至元癸酉岁”,即至元十年,不可能13年后才由畅师文编成。至于苗好谦,据《新元史?本传》,元仁宗延钓三年 (1316) “才人为司农丞”,担任农官。比王磬为《农桑辑要》作序之时,更迟了43年。综合上述情况比较大的可能性是,《农桑辑要》在安徽人孟祺的主持下于至元十年编成,其后经苗好谦、畅师等人修订、补充。 二、《王祯农书》
王祯,字伯善,元代东平 (今山东东平县) 人。他在科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他在元贞元年 (1295) 至大德四年 (1300) 任旌德(今安徽旌德县)县尹、后调永丰(今江西永丰县)县尹期间撰写的被称为我国 “四大农书”之一的 《王祯农书》。 《王祯农书》分三大部分:农桑通诀6集,农器图谱20集,谷谱10集,总称农书。原本已佚,现存本系清乾隆时修 《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改为22卷,即农桑通诀6卷,农器图谱12卷,谷谱4卷。 据嘉庆 《旌德县志》 载,王祯于 “元贞元年以承事郎为 (旌德) 县尹,惠爱有为。凡学宫、斋庑、尊经阁及县治坛庙、桥道,捐俸改修,为绅士倡。莅任六载,山斋萧然。尝著 《农器图谱》、《农桑通诀》,教民勤树艺。又兼施医药,以救贫疾,种种善迹,口碑载道。后调永丰”。可见王祯任职旌德期间,颇有政绩,而且完成了 《农书》 的两大主要部分 “农器图谱” 和 “农桑通诀” 的撰写。其实《农书》的另一部分“谷谱”,也是王祯任职旌德期间开始撰写的。与王祯同时代的戴表元在给《农书》写的序中说:“丙申岁 (1296)客宣城县,闻旌德宰王君伯善儒者也,而旌德治。问之其法: 岁教民种桑若干株,凡麻、宁、禾、黍、牟、麦之类,所以莳艺芟获,皆授之以方。又图画所为钱、槟、麻、耙、诸杂用之器,使民为之。”(戴表元《王伯善农书序》,《剡源集》卷七)这里所说的麻、宁等农作物的“莳艺芟获之方”,正是“谷谱”的内容。而且现存本 《农书》卷九“谷谱”木瓜条说: 木瓜 “宣城人种莳最谨。始实则簇纸花薄其上,夜露日曝,渐而变红,花文如生,本州以充土贡。故有 ‘天下宣城花木瓜’ 之称。”文中的“本州”,应即宣州。元代旌德属宣州,把宣州称为本州,显然是王祯任旌德县尹时的称谓,这也证明: 《农书》 中的 “谷谱”,至少在王祯任旌德县尹时已撰写了一部分,调任永丰后又陆续补充修改,最后完成了全部 《农书》。 《王祯农书》是综合黄河流域旱田耕作和江南水田耕作的生产实践和技术经验写成的。“农桑通诀”属总论性质,首列农事、牛耕、蚕事三项起本,次列授时、地利、孝弟力田、垦耕、耙耢、播种、锄治、粪壤、灌溉、劝助、收获、蓄积、种植、畜养、蚕缫、祈报等16篇。其基本思想是 “以农为本”,综合天时、地利、人事诸方面有利因素来发展农业生产; 概述了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以及农副业生产的各个生产环节和有关技术、经验。“谷谱”属各论性质,分项叙述了各种大田作物以及蔬菜、水果、竹木、药材等的栽培、保护技术和贮藏、利用的方法。“农器图谱”约占全书的80%,是全书篇幅最大、也是最为人们称道的部分。这部分共20门,末附杂录,附农器图281幅。共介绍各种农具、农业机械和生活用具257种。每图有铭赞诗赋,说明每件农器的构造和用途,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包括了当时南北通行的农业生产工具,描绘了当时处于世界水平的农村所用的若干机械,如32锭水力大纺车,3锭脚踏棉纺车,5锭脚踏麻纺车等。甚至古代早已失传的机械,经过王祯的多方搜访,精心研究,也绘出了复原图。如东汉杜诗的水排,西晋刘景宣的一牛转八磨的牛转连磨等。王祯在描绘杜诗水排的图中,把皮囊鼓风改绘成当时通行的“木扇”,为我国木风扇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更为突出的是他创制了一机多用的典型范例: 例如“水轮三事”,是在普通水磨的基础上,改变轴首装置,使它兼有磨面、砻稻、碾米三种功能;又如“水转连磨”,则是利用一个立式大水轮带动三个齿轮,每个齿轮又带动三个盘磨,轮下还可以兼装几个水碓。天旱时在大轮周围安下水筒又可昼夜灌溉农田。正如王祯所说:“夫一机三事,始终具备,变而能通,兼而不乏,诚便民之活法,造物之潜机。今创此制,幸识者述焉。”这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广泛利用自然资源――水动力的高度智慧。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农具史上第一次大变革时期,主要标志是铁农具代替木石农具,那么宋元时期则是我国农史上的第二次大变革时期,其标志是动力的应用。第二次变革在工具的改革、种类的增加、使用区域的扩大等方面的伟大成就,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也遥遥领先于当时的世界水平。《王祯农书》的问世,意味着第二次变革已趋成功,各种农业机具应有尽有,不仅为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而且为此后农村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此外,《王祯农书》 中还有很多重要的发现,如 “法制长生屋”是一篇罕见的论述建筑防火仓的论文。“造字印书法”更是第一次系统叙述活字印刷术的宝贵文献,在世界印刷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等等。 《王祯农书》以其卓越成就,历来受到好评。元朝政府在刊行《农书》的诏旨抄白中说: 该书“考究精详,训释明白,备古今圣经贤传之所载,合南北地利人事之所宜,下可以为田里之法程,上可以赞官府之劝课,虽坊肆所刊旧有《齐民要术》、《务本辑要》等书,皆不若此书之集大成也”。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对它的评价是: “其书典赡而有法,盖贾思勰《齐民要术》之流。图谱中所载水器,尤于实用有言……引据赅洽,文章尔雅,绘画亦皆工致,可谓华兼资。” 王祯之所以能够写出 《农书》这样的农学名著,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重视实践。嘉庆 《旌德县志》载: 他身为县尹,却不居高堂衙门,“竟率家音辟廨西废圃,构茅屋三间。引鹿饮泉水,注为清池,以种莲芡。仍别为谷垅、稻区,环植桑枣木棉,示民种艺之法,匾其居曰 ‘山庄’,命其圃曰 ‘偕乐’”。这种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实践、悉心钻研农业生产技术的精神,对于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员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三、鲁明善 《农桑衣食撮要》
鲁明善,《元史》无传。据元人虞集《道元类稿》中《靖州路达鲁花赤鲁公神道碑》 和陈公允 《太平路鲁总管德政碑》 (康熙《太平府志》卷二)等文献记载,他名铁柱,维吾尔族人,自幼好学,文质彬彬。至大四年 (1311) 元仁宗即位后,特命他为中顺大夫、安丰路 (治今安徽寿县) 达鲁花赤,到任后修学校,撰农书,提倡农业生产,修桥梁、驿站等等,颇有政绩,三年任职期满,延钓二年 (1315) 他又被任命为亚中大夫、太平路 (治今安徽当涂县) 总管,也作了一些好事,并 “复葺农桑为书,以教人”。延钓六年 (1319),转任池州路 (治今安徽贵池县) 达鲁花赤。虞集说他 “自淮历江,三治其邦。建学兴礼,以作民纪。三加弥尊,上意所存。三郡之绩,刻在金石”。池州路任满后,先后转监衢州路 (治今浙江衢县)、桂阳路 (治今湖南桂阳县)、靖州路 (治今湖南靖县) 等地,晚年定居于他曾治理过的太平路,死后“以礼葬于姑熟(今安徽当涂县)石城乡武林山之原”。他一生中在安徽度过了很长的时间 (张秉伦 《鲁明善在安徽之史迹》,《农史研究》 第9辑)。 鲁明善在农学上的贡献,是他在任职安丰路期间完成的元代著名农书《农桑衣食撮要》。据他的幕僚张桌为该书作的序言中说:鲁明善 “于延钓甲寅 (1314) 出监寿郡,始撰是书,且锓诸梓”。鲁明善至顺元年 (1330) 在自序中又说: “叨宪纪之任,取所藏《农桑撮要》,刊之学宫。” ( 《四库全书总目》 卷一○二) 可见《农桑衣食撮要》是鲁明善在“监寿郡”即任安丰路达鲁花赤时写成刊印的。后来任太平路总管和监桂阳路时又重刊过。 《农桑衣食撮要》是鲁明善为了奖励农桑,便于农民安排一年行事而编写的。其主要思想是以农桑为本,以之作为丰衣足食之道,国家长治久安之策。这与汉民族中传统的农本思想是一致的。在这部书里,鲁明善强调合理利用天时地利的有利条件,发展多种经营,广索自然之恩惠,在此基础上,他还要求力争兼收 “货卖” 之利,即通过商品交换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反映了初步的经济思想。 《农桑衣食撮要》是一部月令体裁的农书,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农家月令书之一,全文1万多字,但内容非常丰富,凡气象、水利、农耕、畜牧、园艺、桑蚕、竹木、果菜及农产品收藏、腌制等农事活动以及农家活动都有涉猎。此书多取材于 《农桑辑要》,但也增加不少适合南方情况的资料,如四月 “做笋干、煮新笋”,八月 “取漆”,十二月 “收鳜鱼” 等都是中原黄河流域所没有的。因此 《农桑衣食撮要》 的刊行,弥补了元初颁行的 《农桑辑要》 的不足。《四库全书总目》 说: “至元中,颁行 《农桑辑要》,于耕种树畜之法,言之颇详,而岁用杂事仅列为卷末一篇,未为赅备。明善此书,分十二月令,件系条别,简明易晓,使种艺敛藏之节,开卷了然。盖以阴补 《农桑辑要》所未备,亦可谓留心民事、讲求实用者矣”。 元代留下的三部与安徽有一定关系的农书,就其质量而言,都比此前的农学著作有较大的发展和创新。《农桑辑要》对地宜问题的认识有了发展,明确地批判了风土限制说,有力促进了新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王祯农书》“农器图谱”对农具的描述是空前的,也是后世农书记述农具的范本;“农桑通诀”还对肥料进行了分类论述,已有肥料学的雏形。《农桑衣食撮要》虽是按传统月令体裁编写的,但突破了月令旧体,大量删去礼俗、迷信内容,更多地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思想,更加切合生产实际。尤其是这三部农学著作,在农学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方面都超过了前代,而整体性和系统性正是反映农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