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农事节日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农事节日

分类:【地域文化】

农事节日指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气候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每段约隔半月,分列在12个月里,每月两个节气,共24个节气。这些节气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情况,和农业生产、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因而每个节气都有它的民俗。民间普遍较为重视的有四时标志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以及带祭祀性质的清明节,围绕这些节气有大量的民俗活动,下面分别加以描述: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农事节气,人们都盼望一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因此对这个节日比较重视,农民们往往把这一天当作真正的一年的开始。旧时客家地区流行着迎春和打春(又叫鞭春)的习俗。这一天,各地官府都要举行迎春和打春的大典。立春前一日,各州县衙门都用纸糊好一条牛,叫做春牛。又糊一纸人,手拿竹鞭赶牛。如赶牛的穿草鞋,则一年多雨;如打赤脚,则天旱。州官县官率领文武官员,带着祭物,前往祭春牛。官员们跪倒在春牛前叩头行礼,行完礼就回衙,这叫“迎春”。梅县迎春并不拜牛,而是由州官或县官亲手扶一下犁,讲几句好话,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就叫“迎春”。次日清晨,官府派人拿条竹鞭去打烂那条春牛,这叫“打牛”。这日农民注意天气晴雨。若天晴就说今年年辰好;若下雨,就说年辰差。俗话说:“打春难以一日晴”,“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也有地方用土做春牛。《嘉应州志》写道:立春先一日,州官带着各部官去东门迎春,有人做一条土牛来迎。商民会用童子装扮故事(高台),通城去游。乡下有许多人去看。天光日叫做“打春”,打落的土块许多农民来抢。说是将这泥土放在牛栏里,牛就会不生瘟疫;用它来做灶,就能使六畜肥硕。

春分,是农事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民间一般不作节日庆贺,仅兴宁县径心、径南一带,有做春分之俗。届时,富裕人家备办三牲敬神,一般人家只舂糍做畸,有酿豆腐、酿?畸等食品,邀请亲朋聚会。

清明节,在农历三月,公历四月五日左右,是二十四节气中比较重要的节气,民间普遍当作较大的节日来过。《历书》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中华民族有“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和古风,故每年此日都有祭祖、上坟,踏青、扫墓之俗,藉表孝忱。客家人一向十分重视祭祀宗祠祖先,视清明节为重要的祭祀节日,在清明节期间有许多有关祭祀纪念的民俗活动。一是禁火寒食,这是春秋时代为了纪念晋国贤臣介之推被火烧死而流传下来的习俗: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人们都不生火煮食,而吞吃冷食,故称寒食节。二是敬神,届时家家舂糍做畸,备办三牲,敬土地神,以保丰收。三是祭墓,又称扫墓,这是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之一。这一天家家都到已故亲人墓前扫墓,但梅县兴宁等地规模不及八月初一“大清明”。有钱人家和有赏(祭)田的人家,抬着猪羊,敲锣打鼓,鸣笛奏乐来到墓后,

除墓上的草,摆上猪、羊、鸡、酒、馔盅、饼果等祭品,烧香点烛打纸炮,读诵祭文,跪拜祖先亲人。墓碑头上,放上一叠纸,用草皮或泥土压住,坟墓周围,又摆上十二张纸,叫禁坟纸,这就是客家人所谓的“挂纸祭墓”。台湾的客家人在祭墓后,剥蛋壳撒在墓上,以示新陈代谢,送旧迎新之意,亦为吉兆。此时常有小孩前来求乞墓祭,大人要分发祭或钱,称“印墓祭”,以示祖先德泽,永留人间。家有喜事,如娶亲、添丁等,亦要培墓。培墓时点上小红灯(灯同丁谐音,象征添丁),事毕带回,以示吉祥。清明前后,另有“洗骨”之俗,即客家人的“二次葬”。择吉日掘开坟墓,拾骨,洗晒干后,装入“金罂”,再葬。梅县地区则在八月初一大清明至寒露期间进行二次葬。四是踏青,又名寻春,此俗源于古时中原人士“清明踏青,仕女游春”之俗。《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之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踏青在客家地区,又叫“踏青草”。以前深居简出的妇女,在这天可以自由地到山上去踏青游春。孩子们唱着踏青的歌谣,一派欢乐的景象:“踏青草,踏草青,大家好呢呢! 年年像草青”。

立秋,在农历七月,客家人叫“做秋”。“秋”在客家方言意为“就”、“完”。《嘉应州志》载:“该日不出工,妇女也不下菜园,叫做嬲秋”。此时夏收已完,农民以为农事做“秋”(完)了,就趁此余暇,备办三牲、糍果酬神。此日家家做踏畸,俗话说:“秋日不踏板,娶着薪臼(媳妇)眼??”。

冬至节,在农历十一月,公历元旦前十日。在客家地区,冬至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受重视的节日之一,它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一年中的四大节日,有“冬至大过年”之说。过了冬至节,气候逐渐转冷,是滋补身体的好时机,所以客家人在冬至节这一日,都喜欢吃些滋补的东西,俗云“冬至大进补”。多用老酒炙羊肉吃,俗语说:“冬至羊,夏至狗”,意即冬至时吃羊肉最补。后来也有冬至吃狗肉煲的。由于冬至前后风干物燥,人们喜欢在此时做干姜吃,曰“冬至姜”,即把生姜去皮,用火煨熟,晒干,以后药用,能大补命门之火,而不燥热,又能治泄吐肚痛。还有人在冬至前舂粉,叫做“冬前粉”,以备过年作年糕之用。据说冬前粉不会变质。又传此日的水好,特别重,所以许多人都用冬至水蒸酿年酒,俗谚云:“冬至酒,留到明年九月九”。旧时客家著名的“糯米陈酿娘酒”,就多在冬至节蒸酿的。冬至做的腊肉也不会坏,所以许多人在冬至前后做腊肠,猪肝,腊鸭等。此外,冬至节家家户户都要做糯米汤丸吃。冬至汤丸是咸的,以沙葛,猪肉,虾等作馅,配以鸡汤,俗有“冬至唔挪丸,老公赖子(儿子)唔赚钱”之说。

除了这些饮食上的习俗外,冬至节这天,客家人还要祭拜祖先。要去宗祠祭祖,由同姓宗族举办,有杀猪、宰羊,演戏酬神以及追念先祖等仪式,如宣读族谱,讲述家史等。兴宁歌谣唱道:“月尾冬至节,祠堂多景色。一姓人都齐,猪羊来祭设。就无祠堂分,去看也做得。街上十分挤,早去归来黑”。一般人家亦做糍畸、汤圆等,杀鸡杀鸭,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庆贺热闹一番。

新疆少数民族农事节日的形成,与古代人们掌握的天文知识以及历法的产生直接相关。被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民族视作年节的“纳吾鲁孜节”,就是沿用自古相传的十二生肖纪年法创建的。他们以新月出现一次为一月,一年为12个月,用鼠、牛、虎、兔、鱼、蛇、马、羊、狐狸、鸡、狗、猪12种动物纪年,每12年为一个循环。这些民族历史上都曾信奉过萨满教,崇拜天神、地神、日月神、星神等,认为天神为万物之主,太阳是万物之父,月亮是主母,而星神掌握人类祸福。其中白羊星是造福人类的主神,它的出现使昼夜相等,万物苏醒,羊群产羔,而双鱼星则是人畜的病源。因此,人们选择双鱼星降落、白羊星升起之时为新年节日。其日期大约在每年公历3月22日,相当于农历的春分日。届时,这些民族一方面要以各具特色的节庆方式隆重而热烈地庆祝这个节日,另一方面又要开始安排新一年的农牧业生产和生活。

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中,新疆各民族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许多具有独特地域色彩的农事节日,对农耕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塔吉克族的“引水节”和“播种节”,柯尔克孜族庆丰收的“冬希曼节”,都与现实生产劳动紧密相连。因此,这类节日既是迎新春、庆秋收的节日,又是新一轮生产活动总动员的时辰日。总的来说,这类节日的习俗和内容都表达了人们祝愿来年吉祥,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美好愿望。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