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农作物种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农作物种类

分类:【中国民俗】

贵州农作物品种繁多,粮食、油料、纤维及其他经济作物有6000多个品种。其中粮食作物品种近5000个,黑糯米、糯高粱、糯小米等是地方特色品种。经济作物中,油菜品种有244个,烟草品种有129个,茶叶品种有17个,柑橘、梨、苹果等水果品种有360个。贵州各个民族,因居住地区不同,地理环境差异,耕种的农作物不尽相同;就是同一民族,因分布地区不同,农作物的栽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苗族在全省各地均有分布。黔东、黔东北苗族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稻类、玉米、麦类、高粱、谷子、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桐、油茶、苎麻、花生、蓝靛等。黔东南是苗族聚居区及苗疆腹地,农业生产以稻作为主,稻类作物既可分为水稻、旱稻,也可分为糯稻和籼稻(粳稻),其中糯稻在历史上曾是苗族的主食,现种植仍占一定比例,以备节庆日及红白喜事之需。糯稻和旱稻均为当地传统品种,产量不是很高。水稻还可分浅水稻和深水稻(冷水稻)。仅台江、剑河一带的糯谷便有大白糯(宜肥田)、油糯(宜肥田)、蜂糯(宜沙、肥田)、红糯(宜沙泥田)、旱田糯(宜旱田)、半籼糯(宜旱田)、香糯(宜水田)等品种;籼稻有巫松稻(耐旱涝)、须须稻(宜高寒山区)、老籼稻(宜田坎)、黑壳稻(宜田坎、壳黑)、深山稻(不择地、喜阴湿)等。而玉米、麦类、小米种植较少;经济作物以花生、黄豆、蓝靛、茶叶为主。黔南、黔西南的苗族,以种植玉米为主,水稻、旱稻为辅;经济作物以油桐、油茶为主。黔西北的苗族,因地处高寒山区,粮食作物以小麦、荞麦、燕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

遵义苗族妇女晒谷 (杨光泉摄)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安顺的平坝地区,耕作条件较好,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稻类、玉米、麦类、粟类、高粱、薯类、豆类等。稻类分水稻和旱稻,麦类分小麦和荞麦。经济作物因地区不同,主要有棉花、油菜、甘蔗、烤烟、茶叶、蓝靛、麻类、油桐、油茶、水果等。其中棉花、油菜、蓝靛种植普遍。布依族地区油桐生产历史悠久,镇宁县六马地区的桐油非常著名,是出口免检产品。

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地区,有“平地侗”之说,耕作以稻田为主,水稻主要是糯稻,仅糯稻便有长毛糯(宜烂泥田)、大白糯(宜冷水田)、竹岔糯(宜干旱田)、红毛香糯、白毛香糯等40多个品种。籼稻次之,玉米、麦类、小米少有种植,经济作物以油菜、豆类为主。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黔北、黔东北地区,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红薯、洋芋等。印江县木黄、娥岭出产的香糯又称大糯,清代即为贡品,有“香糯贡米”之称,清道光《印江县志》有“唯木黄、大圣墩之大糯,洁白清香,甲于思郡”的记载,栽种历史悠久。经济作物以烤烟、茶叶、油茶、花生、油桐、乌桕为主,桑蚕、麻类也有所种植。

土家族生产生活场景 (刘振国摄)

彝族主要分布在黔西北地区,地处高寒山区,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洋芋、荞麦、燕麦等,以玉米、大豆、洋芋种植面广。荞麦分苦荞和甜荞。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苎麻为大宗,茶叶、漆树、兰花子、栓树、天麻、银杏、竹荪、苡仁米也有一定种植。

仡佬族是贵州远古民族之一,分布在贵阳以北、以西广大地区。《宋史?蛮夷四》便有贵州“土宜五谷,多种秧稻”的记载,秧稻是经过人工培育的一种植株较矮、不易倒伏、耐寒、米质黏性较强的新种,即粳稻。除水稻外,红稗、谷类、玉米、薯类、荞类也有种植。稻类有水稻、旱稻、粘稻、糯稻之分和旱谷、晚谷、红谷、羊毛谷之别。《遵义府志》卷16载有“荞之类三”,即荞有花荞、甜荞、药荞(苦荞)3类。仡佬族种植的豆类繁多,有黄豆、绿豆、茶豆、豌豆、蚕豆、扁豆、饭豆、豇豆、四季豆等。经济作物有油桐、油茶、茶叶、花生等。

水族主要分布在黔南的都匀、三都、独山、荔波等地,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小麦、大麦、玉米、高粱、谷子、红稗、饭豆间有种植。经济作物有棉花、黄豆、麻、油菜、蓝靛、油桐、油茶、杜仲等。

贵州各民族均有稻类作物起源的传说或民间故事。黔东南苗族便有多个稻种来源的传说,其中之一是,一种叫“偷仓雀”的鸟飞到天上,偷吃了谷种,送到人间。苗族《谷种歌》唱道:“谁人挑稻种,从天挑种来?偷仓雀挑稻种,从天挑种来,才得稻谷种,养活大众人。”苗族有一首歌在回答“百树山谷长,大算什么树”时说:“大算稻谷杆,养活全鼓藏。除了稻谷杆,大算什么树?大算棉花秆。除了棉花秆,大算什么树?大算老枫树。”“大”是最尊贵的意思,稻、棉、枫是苗族植物中的三宝,而稻是三宝之首。稻、棉虽株不高,有此殊荣,乃生活必需之故。侗族也有多个水稻来源的传说,流传较广的有《青蛙南海取稻种》、《狗取谷种》等。因喜食糯米,在侗语方言中还将糯稻称为“侗族稻米”,将籼稻称为“客家稻米”。从语言上看,苗语湘西方言、黔东南方言和川黔滇方言的“稻”、“田”虽发音不尽相同,但都有对应关系,属同源词。而玉米被称为“皇家谷”、“汉家谷”,显然引种较晚,是外来作物。

汉族进入贵州的历史较长,从规模上看,可以分三个时期:一是秦汉的开辟经营;二是明清的屯田、屯军;三是抗日战争时期内迁的居民、厂矿、学校。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屯田、屯军,来自中原、江浙一带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先进地区的军民,为贵州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牛耕、铁制农具、农作物种子等,推动了贵州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洋芋、玉米、烤烟等可能是汉族引进栽种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