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农耕时期的称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农耕时期的称谓分类:【中国民俗】 清代初期,蒙古人开始半定居,但也限于个别地方少数牧民。清末,仍是有限的蒙古人从事农耕生产。从此,蒙古人有了固定的蒙古包,不再居无定处,逐水草而不断地迁徙。后来,逐渐又建一些简易的土木结构的房舍。从此,“格日”这一地名便出现了。如都日本格日(四家子)、塔奔格日(五家子)、呼和格日(青房,实指瓦房)、楚伦格日(石头房)等。再往后,就出现了“浩特”一词,汉语译为城。如乌兰浩特(红色的城)、呼和浩特(青城)、查干浩特(白城)等。总之,蒙古族村落的称谓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变化,顺着历史的层次保留下来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