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冠巾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冠巾

分类:【传统文化】

道教子孙庙中举行的一种仪式。许多子孙庙规定,凡是新出家进道者,必须于庙内行三年之苦行,此期间如无违规等过失,方有被予冠巾之资格。没有“冠巾”则无自己的正式度师。《冠巾科仪?序》载:“昔长春祖师,成道之后,遍历天下,阐扬道范,演礼开坛……又恐出家无考,紊乱玄规,更增罪孽,故留簪冠科仪。俾初皈玄门之人即能知礼知警,知奥知戒。嗣后有功有过,天曹有案,照年照月稽察对号。……不遵玄科,不请冠巾,上界不知。……”。之所以行冠巾仪,盖欲正玄规、除罪愆、通明结三缘之故。冠巾后,则于天曹处挂上了号,就不再属阎王管束。否则三官大帝那里就没有名字,无以堪实保奏。冠巾乃出家者正式成为道人之仪式、制度,实为重要,故又称之为“小受戒”。举行冠巾仪式,要有几位师参加,主要是:冠巾师,由高功担任,系为主持人;度师,即恩师,是为亲师父,授冠袍等事;拢发师,负责为受礼者梳发挽髻;引进师,又称“引礼师”,负责引导行礼。按照冠巾科仪规定,若出家者之本师或因远游他方或因羽化,而未请冠巾,则可专拜学师,设本师之牌位,依科行仪。若本庙无力请道友修设科仪,出家者也可随他庙之科仪求师冠巾。凡此种种,行仪受礼者不可更改本师为其取的法名。此仪主要程式:高功发炉念咒(即“祝香咒”、“威灵咒”)、称职、祝圣等;本师授予巾、袍;上奏疏文,此前于晚上施食济幽追荐三代宗亲及十类无祀孤魂等众。

古代男子用以区分尊卑贵贱的头饰。冠原来是贵族戴的礼帽,巾则是庶人戴的头帕。刘熙 《释名?释首饰》: “士冠,庶人巾。”古代男子束发,先用笄绾住发髻,然后再用冠束住。也就是说,最早的冠是从束发器演变而来的头饰,只罩住头顶上的发髻,而不是盖住整个头顶。至少在西周时代,冠已成为贵族特有的标志,凡在公众场合或各种礼仪活动中,贵族都要戴相应的冠,并穿与冠式相配的服装,因此古代 “冠服” 连称。周代冠式主要有两种形制,即冕和弁。冕是在特殊的正式场合下 (如祭祀) 戴的礼帽,其样式是冠顶有一幅长方形木板,前后有垂旒,旒以玉珠穿成,垂旒的数目因爵位等级不同而又有差别,据说天子十二旒,诸侯以下旒数各有等差,等级最低的大夫仅二旒。这种冕式为历代王朝沿用,但魏晋之后,只有帝王才能戴冕,故古代诗文中常用 “冕旒”来作帝王的代称。弁则是贵族在一般性的正式场合下戴的冠,类似后代的常服,又分为爵弁和皮弁。爵弁与冕类似,但没有垂旒。皮弁是用白鹿皮做成,尖顶,样式颇像后世的瓜皮帽,在鹿皮缝合处,缀有一行行玉珠,看上去像闪闪发光的星星一样。据 《仪礼?士冠礼》,古代贵族举行冠礼有 “三加”,一加缁布冠 (普通的冠),再加皮弁,最后加爵弁。庶民百姓不能戴冠,只能戴巾帻,就是现在所说的包头帕。庶人戴的巾帻一般是黑色或青色的,故秦代称庶民为 “黔首”,汉代称仆隶为 “苍头”。巾帻有压发定冠的作用,所以汉代王公贵族也开始戴巾帻,但巾帻只是内衬,外面还要加冠。汉代冠式变得更复杂,据 《后汉书?舆服志》,其名目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冠等,是帝王及文臣武将在不同场合下戴的冠。其中,通天冠是皇帝的常服,远游冠是诸王的常服,而进贤冠和武冠则分别是文臣武将的常服。汉朝文官的进贤冠,是从古代的缁布冠演化而来,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以冠梁的数目来区分爵位品级的高低,如公侯三梁,中二千石至博士两梁,博士以下至小吏皆一梁。汉朝高级武官如大司马、将军等所戴武冠叫武弁大冠,冠上有貂尾为饰,中级武官以下所戴武冠叫大冠,冠上左右插有两根?尾羽翎,以示勇武,故又称 “?冠”。“汉官威仪” 对后代影响很大,直到明朝,历代帝王和品官的礼冠基本上都沿用了汉代的冠式。冠是正式的官服,是朝廷命官的标志,“弹冠相庆” 或 “挂冠而去” 之类的成语原来都是说的官场故事。三国以后,庶人戴的巾帻却流行开来,浪漫文人以戴巾帻显示风流潇洒,后来连将相大臣也多有服之者,当然其质料要高级得多。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周瑜的潇洒: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周瑜所戴的纶巾就是青丝带作的头巾。诸葛亮也喜欢戴这种纶巾,故有 “诸葛巾” 之称。宋代时,已经在巾上加漆使之形状固定(或用漆纱),每次服用不必特为裹束,类似帽子,成为官员的休闲装。这样一来,“巾” 就不一定是包头帕,而可能是某种帽子的名称,如读书人戴的帽子称为“儒巾”,宋代流行一种方顶重檐的休闲帽,就叫作 “东坡巾”。值得一提的是所谓 “乌纱帽”,这是明朝的官帽之一,因系黑纱制成,故名。其形制是前低后高,两旁各插一翅,通体皆圆,帽内另用网巾以束发。据 《明史?舆服志》,乌纱帽是文武官员的常服,凡常朝视事均戴此帽。事实上,历代冠式非常复杂,因为人的身份和等级都要从冠或者巾上体现出来,而历代王朝不厌其烦,从帝王将相到庶民百姓不同等级的人在不同场合下戴的帽子,以及帽子的颜色、质料、式样等,都有详细规定。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亲自过问,特为获得秀才以上功名的士子设计了一种方形软帽,叫作 “方巾”。这是身份的标志,其他人等不准乱戴。清王朝时,由于满族剃发垂辫的习俗,帝王和品官的冠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民间的帽式则相对稳定,如因用六瓣布料缝成而有 “六合一统帽”美称的瓜皮帽,本是明代男子的休闲帽,在清代也很流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6: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