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冠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冠戴分类:【中国民俗】 旧时,头上冠戴贫富有别。清朝,科举时代的秀才、监生、举人、新爷(捐纳的)、老爷(捐纳的)等人物,在参加村里或同族里春、冬二祭、赴宴、出席公堂会议,或去官府拜见县令时,必须戴红缨铜顶(举人为玉石顶或水晶顶)雁翎大帽(夏秋季戴卫帽),从所戴帽子的顶子,就可看出这人的官衔身份,所以俗话说“看人看帽”。清代富人士儒一般戴圆顶瓜皮帽,瓜皮帽上多钉彩色顶珠。一般民众则多戴棉花线帽、罗口帽(俗称“帽箍子”)或裹头巾。老人为了取暖,多戴风帽或猴头帽,猴头帽上兴安绒球。婴儿戴百寿帽,小孩戴八仙帽、猫耳帽、狗头帽、半堂巾子或瓦盖帽。八仙帽和猫耳帽是在帽子额门上沿镶八仙、小银菩萨或“长命富贵”四个小银字,或在帽披上吊八个铜钱。狗头帽上要绣花或镶上银牌、银罗汉。半堂巾子和瓦盖帽因较简单,多为农家小孩所戴。小孩稍大后戴“轿顶帽”。轿顶帽前沿镶有一排银质十八罗汉像,帽后部系有两根飘带,四角安有小铜铃,摇得丁当作响。小孩帽式多样,既为小孩保暖和祈愿,又可逗乐小孩。妇女一般裹绉纱,戴包头,遮首帕,扎“冬头帕”、“半冬头”。全南县北成年妇女头上束黑布,称“裹乌帕”,县南成年妇女则头束黑白相间的柳条帕,称“蓝新帕”或“冬头帕”。“冬头帕”和“半冬头”的黑布两边均系上花带子用以扎头。扎时,黑布外露在脑额上,花带子各缠其上,角结打在脑后。“冬头帕”可包住整个头顶,用以保暖和防尘,“半冬头”扎在头额上用以防风、防头痛。红花布和花带子都是民间家织。红花布的“花”全是直线条,以深红色为主,间杂黑、白等颜色。花带子也以红色为主,配以其他颜色织成色彩斑斓的图案花边。旧时,龙南县内农家妇女绝大部分会织“红花”和“打带子”,每逢墟日,卖“红花”的摊点和手拿带子游卖的妇女甚多。 流坑的狗头春秋童帽(黄明延摄) 流坑的儿童虎头风帽(黄明延摄) 民国初年,政府官员、地方绅士仍戴红顶瓜皮帽或朱顶缎子帽。一般男性,各季都戴瓜皮帽,只是质地、帽饰上有所区别(或戴平顶布缩帽)。妇女和小孩的帽式与清末类似。民国二十年(1931年)以后,士绅界盛行戴呢子大礼帽(荷兰帽)、拿破仑帽(即盔式帽)、羊毛帽(俗称“缕箕帽”)。青年多戴学生帽、童子军帽、军帽或礼帽。劳动民众夏天不戴帽,春秋戴毡帽或纱织猴子帽(老头帽的一种),有的用布扎头当帽,冬天戴布帽或风帽。老人戴棉暖帽和防风帽。青年女子爱戴“菩萨”帽(两块尖圆双层布做成,上缀金属小菩萨),或以围裙包头。妇女因有发髻而常戴半帽或用绢、线纱、青布裹头,剪发后开始戴羊毛帽及毛线帽。严寒时老年妇女加扎“耳暖”,坐月子妇女束“扎头”(耳暖、扎头均似冬帕)。小孩春夏季戴自做布单帽或帽箍,冬天戴狗头帽、鸭舌帽或大、小风帽(风帽俗称“尾巴帽”,帽前一般有八仙头像,后有二尾巴,最下摆吊一大方眼钱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干部、公职人员,男女都有戴八角帽的。一般群众中、青年戴圆顶鸭舌帽或戴蓝、绿色解放帽或工人帽。老年人戴护耳风雪帽。中青年女子已经告别旧式头饰,改为裹各式围巾,但农村老年妇女则仍用“冬头帕”、“半冬头”等。“文革”时期,青少年男女中最流行绿色军帽。20世纪70年代后期及80年代,帽子式样增多。冬季保暖的有棉帽、绒帽、鸭舌帽、仿军帽等,不少男青年和妇女多戴自编的各式开司米毛线帽,妇女也喜戴市售毛线风雪帽,老年妇女仍喜绉纱扎头或扎“冬头帕”、“半冬头”,山区青年妇女坐月子或其他时候也偶尔使用。夏季戴帽多为防晒,有长舌学生帽、旅游帽、各式太阳帽和麦秆草帽等。农民在田间劳作时大多戴麦秆草帽或戴斗笠。90年代以后,帽子的功能,不再仅仅是防晒,更多的是为了美观。帽子的式样层出不穷,一年有一年的流行样式,妇女和小孩的帽饰尤为突出。小孩戴的有军帽、兔子帽、瓜帽、角帽、珠头帽、小皇帝帽等等。妇女的帽饰更是造型各异,色彩缤纷,千变万化,给青年女性增添了无限的靓丽色彩。 新船竣工,择日下水进坞要举行冠戴庆贺。船头设香案,烧宝塔香,摆上茶、盐、米、面四碟供品,敲锣打鼓,放鞭炮,船主磕头,拿出抛仓钱,装在笆斗里交给木匠师傅。冠戴的高潮是抛仓,木匠一手拿笆斗,一手抓钱抛仓,向船的各处撒去,边撒边说彩话:“一把金银抛进仓,马鲛鳓鱼尽船装。二把金钱抛上梁,金银财宝动斗量。三把金钱抛上艄,荣华富贵节节高。”抛仓结束,整个冠戴活动也就完成,新船完工即将下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