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冠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冠梳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妇女最具特点的发饰。冠梳,指在用漆纱、金银、珠玉等做成的高冠上插以白角长梳。在高大的发髻上插有小梳作为妆饰,在唐中、晚期已见到不少,如敦煌壁画都督夫人王氏供养像,王氏即在蓬松高大的发髻上插有金翠花钿和众多梳子,但正式称为冠梳,则应该说出现于北宋初年,先在宫中流传,后渐普及于民间。这种冠梳,由于梳子很长,左右两侧又插得很多,在进门、上轿时须侧首而入。据记载,宋仁宗时,宫中用白角为冠并加白角梳,这种冠很大,有长三尺,梳也长一尺,即冠之广相当于肩宽和垂之于两肩之长。至皇钓初,就规定冠广不得过一尺,高不得过四寸,梳长也不得过四寸。 冠梳形制,在甘肃敦煌壁画宋代供养人像中可见到形象资料。在冠的两侧,有舌状饰物掩住双耳及鬓发,长垂至颈(或至肩),冠的顶部,饰有金色朱雀,四周插簪钗。在额发处,安插白角梳子,梳齿上下相合,其数四六不等。 宋代妇女发髻装饰。始于宋初,先在宫中流传,后普及于民间。用漆纱、金银、珠玉等做成高冠,冠上发际插以成对长梳。冠宽广等肩,两侧通常垂有舌状饰物,以掩住双耳及鬓发,长度大多至颈,或下垂至肩;冠的顶部,多饰有金色朱雀,四周插有簪钗。梳用白角制成,长可至1尺,梳齿上下相合,其数四六不等,后又用鱼?、象牙和玳瑁等质料。因梳较长,在上轿进门时,只能“侧首而入”。皇钓元年(1049),朝廷曾对冠梳尺寸加以限定,但未能禁断。其样式在敦煌壁画中多有反映。南宋时杭州一带仍颇流行,有“花朵冠梳”、“大梳裹”等名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