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冬不拉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冬不拉

分类:【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弹拨乐器。松木或桦木音箱,有扁平和瓢形两种。细长的琴杆上,有9个缠皮线的品位,上张相距四度或五度的两根弦。

传统的冬不拉音量较小,多用于自弹自唱。其基本弹奏法是弹与挑,弹多用于重拍,挑多用于轻拍或一拍的弱部分,故冬不拉在弹奏时,常运用快速的一弹一挑或一弹两挑及两弹一挑的连续奏法,很有特色。冬不拉还可奏出三度、四度、五度和六度、八度的和音。改革后的冬不拉,增加了品位,改用钢丝弦,扩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并制成高低音不同的冬不拉系列。除自弹自唱外,也用于独奏或合奏。音域已达两个八度又四度。

又写作“冬布拉”、“东不拉”。哈萨克族民间最流行的传统弹拨乐器。流行于新疆阿勒泰、伊犁、巴里坤等。由音箱、琴杆、琴头等部分构成,传统冬不拉为整块松木或桦木凿成,雕刻精细,多数为两根弦,亦有人使用三根弦。冬布拉的形式多样,一种名为“阿巴依冬不拉”,音箱是三角形;一种叫“江布里冬不拉”,音箱是椭圆形;后又出现革新式样――“民族新式冬不拉”。根据冬不拉的槽面、覆手、琴弦及音域、音量的差异,又可分为五种冬不拉类型。冬不拉常作自娱或为演唱歌舞伴奏,多以坐姿演奏,琴体斜抱怀中,右手手指拨弦,左手扶琴杆按弦取音,运用下弹和上挑两种手法,多弹双弦,偶尔弹单弦。

哈萨克族群众最喜爱的一种民间弹拔乐器。由琴颈、琴弦、弦轴、共鸣箱等构成,琴身木制,共鸣箱呈梨形,有平底和凸底两种。琴颈长而细,上面用丝弦缠绕以确定音位。冬不拉有二根弦,用右手弹奏,音量较弱,一般用于伴奏。哈萨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经常聚集在牧场,边弹边唱,用冬不拉的优美曲调表达他们美好的生活。

哈萨克族弹拨乐器,或写作东不拉。音箱用松木或桦木制作,有扁方形和瓢形两种。民间多由整块木料挖槽而就,专业制作者改用弧形薄木板条拼粘,上蒙木质面板。面板上有圆形音孔。琴杆细而较短,上有八至十余个以丝弦缠就或薄塑料棒粘就的品位。两个琴轸上各张丝弦一根,按四度或五度定弦,演奏者斜抱于怀,以右手拨弦发声,左手按品位改变音高。右手的技法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有扫、挑、弹、拨、抹、滚、四指轮等等。左手拇指按里弦,其余四指按外弦,可奏出三度、四度、五度、六度及八度和音。用于自弹自唱,也用于独奏和齐奏、合奏。出色的冬不拉手除了技巧娴熟,讲究意韵以外,常能改变弹拨位置及持琴姿势,做出竖弹、倒弹、反手弹、背后反弹等各种高难度动作,深受哈萨克族群众欢迎。近年来试制成功高、中、低音配套的冬不拉乐器组,为冬不拉乐队的组建创造了条件。

哈萨克族弹拨乐器。多用松木或桦树木制成,有的冬不拉雕刻精细,镶嵌美观,做工颇为考究。冬不拉种类繁多,主要有两种:一种音箱是三角形,以哈萨克近代大诗人、思想家阿拜之名命名,称“阿拜冬不拉”;另一种音箱为椭圆形,以哈萨克民间诗人江布尔之名命名,称“江布尔冬不拉”。这两种冬不拉外形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冬不拉的琴弦有两根,一般用羊肠制作。音品分8个、11个和13个三种。它便于携带,音色优美,较容易掌握。在哈萨克民间普及甚广,大多数哈萨克人都会弹奏。

哈萨克族乐器,多用松木或桦木制作。民间多用整块木料挖槽而成,专业制作者改用弧形薄木板条拼粘,上蒙木质面板。面板上有圆形音孔。冬不拉形似马勺,琴杆细长,张有琴弦2根,音位分8个、11个和13个三种。弹奏时,左手按弦,右手弹拨。音色优美,便于携带,用于自弹自唱,也用于独奏和齐奏、合奏。出色的冬不拉手除了弹奏技巧娴熟,音韵感人外,还常常做出竖弹、倒弹、反手弹、背后反弹等各种高难度动作。传统的冬不拉主要有三角形的“阿拜冬不拉”和音箱为椭圆形的“江布尔冬不拉”。冬不拉在哈萨克族民间普及甚广,在各种婚礼、喜庆、节日、娱乐及文艺活动中均可见到。

哈萨克族冬不拉(阿勒达哈甫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3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