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净土信仰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净土信仰

分类:【传统文化】

净土信仰是随着中国佛教的传播而流传的。它以诸佛净土为主要信仰对象,并以往生诸佛净土为主要修行目标。大乘佛教认为四维上下。十方世界有无数的佛,因而也必然有无数的佛国净土。然而大乘佛教经典中,比较重点论述和系统介绍的则是西方极乐国土的阿弥陀佛及其极乐净土,所以西方净土信仰较之其他各种净土信仰更为发展和流行,而后世所讲的净土,往往专指西方净土。

但是在南北朝时期,净土信仰的另一支,弥勒净土的信仰也较发达。东晋时著名僧人释道安就曾修习弥勒净土,以往生弥勒菩萨的兜率天宫作为自己的目标。此外,南北朝时各地修建的石窟造像中,以弥勒为主尊的像很多,而阿弥陀佛像到南北朝中后期才逐渐增多,慢慢开始占主要地位。这一过程大概到隋代才基本完成。隋代以后阿弥陀佛造像在数量上大大超过弥勒,这反映了民间信仰的转变过程。隋唐以后,由于昙鸾、道绰、善导等人的大力提倡,以称名念佛为主要修行手段的西方净土信仰大大流行。但弥勒净土信仰并没有完全绝迹,如唐代著名翻译家玄奘法师即以弥勒净土为其主要归宿,临终之际,仍念念不忘往生兜率天宫,说明弥勒信仰仍有一定影响。而且这一信仰一直延续下来,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还成了发动和组织农民起义的思想武器。

在中国佛教的修行实践中,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以净土信仰为指导的修持呢? 以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两汉三国之际几乎没有这样的实例,这大概是因为佛教初传汉地,汉人出家者极少,净土信仰还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缘故。两晋之际,开始有了净土信仰实践者的记载。如《法苑珠林》卷四二记,西晋时,有阙公则与其弟子卫士度信奉净土,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据说阙公则是赵人,平时恬放肃然,勤于法事,晋武帝时(约三世纪末)死于洛阳。据说后来有净土信仰者在洛阳白马寺修念佛法会,读《阿弥陀经》,闻空中有唱赞之声,抬头见到一人身形雄壮,仪服整丽,对诸人说:我乃阙公则,今生于西方安乐世界。这是现存文献资料中所看到的最早的关于净土教信奉者的记载。

北魏弥勒说法图

此外,《梁高僧传》卷一一所记南北朝时僧人僧显,本北地人,以诵经业禅为务,常独处山林修头陀行。后于南朝宋元嘉时来江南,游历名山。因患疾病,“乃属想西方,心甚苦至。见无量寿佛降以真容,光照其身,所苦都愈”等等。卷五记东晋僧人竺法旷“每以《法华》为会三之旨,无量寿为净土之因”。曾与沙门竺道邻等共造无量寿佛像及大殿。

由此可知,在修行实践中,以阿弥陀信仰为指导和归宿者,在南北朝时已有不少。但是,当时人们对净土信仰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 佛教初传汉地,依附于黄老和神仙方术而流行,人们认为佛教是各种神灵祀祭的一种。魏晋以来,儒学结合老庄而发展为玄学,佛教思想也通过“格义”等方法而和玄学相结合,互相吸收和影响。净土信仰作为佛教教义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是符合佛教的这一发展趋势的。这可以从两晋名僧,佛教般若学“六家七宗”的代表人物之一支遁(道林)所作的《阿弥陀佛像赞序》中看出。

支遁是当时著名的僧人,他精通老庄,以老庄玄学解佛义,受到当时玄学家的赞赏,所注《庄子?逍遥游》令群儒旧学莫不叹服。他在《阿弥陀佛像赞序》中说:“西方有国,国名安养。……其佛号阿弥陀,晋言无量寿。国无王制班爵之序,以佛为君,三乘为教。男女各化育于莲华之中。……有奉佛正戒,讽诵《阿弥陀经》,誓生彼国,不替诚心者,命终灵逝,化往之彼,见佛神悟,即得道矣。”(见《广弘明集》卷一五)这是东晋的般若学者对净土信仰的理解,从中可以明显看出老庄玄学思想之影响。

东晋的慧远,是西方净土信仰的提倡和实践者。他在庐山倡导的念佛,乃是禅定的一种,和后世净土宗以称名念佛为主旨的念佛有很大区别。而且,慧远在净土方面的影响在唐代才开始出现,到了宋代才真正确立了他在净土宗中的地位。从南北朝到初唐时的一些净土教大师,大多都没有注意到慧远在净土思想传播中的影响。

南北朝至隋唐,经过一些净土大师的广泛弘扬,净土信仰在大江南北流行甚广。道绰法师在《安乐集》中举大乘法师修净土者六位,他们是菩提流支、惠宠法师、道场法师、昙鸾法师、大海禅师和法上大统。此外,在僧传中记叙当时欣求往生净土者,或讲诵无量寿经,造各种无量寿佛像者为数也很多。一些著名的佛教学者和灵裕、净影寺慧远、智、吉藏等都先后撰文论述净土之义。 而摄山无量寿佛、山东历城阿弥陀佛像、洛阳龙门阿弥陀佛龛(隋开皇七年)等的开凿,可知此时净土信仰之普及。

唐代净土信仰越益发展。除道绰、善导诸人的大力弘扬外,还有如慧日、承远、法照等人亦相继传播净土法门,唐代其他各宗派的大师也都纷纷著述,论述净土教义,于是净土一宗大盛。在民间,自昙鸾以来诸师大力提倡称名念佛,更加简化了净土修行的方法。加上阿弥陀佛像的建造和净土变相的流行,进一步推动了民间净土信仰的扩展。

唐代净土信仰,北方以山西太原及都城长安为两大中心。太原自北朝以来即形成了净土信仰的中心。由于昙鸾、道绰等人的活动,以并州为中心,晋阳、太原、汶水诸县僧俗均信奉阿弥陀佛,甚至连七岁左右的儿童都知道诵念阿弥陀佛,其传播之普遍可略见一斑。昙鸾、道绰等相继活动的汾州石壁玄中寺,也因而被后世奉为净土宗的祖庭,其影响在日本尤为深远。

长安是唐代都城,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唐代佛教的中心。净土宗在长安也十分兴隆。特别是自善导来长安弘扬净土法门之后,长安的光明寺成了专弘弥陀信仰的净土道场。相传善导曾将布施所得之财,书写《阿弥陀经》数万卷,并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使民间愿求西方往生之风日炽。

南方净土信仰以江浙一带尤为兴盛。南朝以金陵为中心,诵讲《无量寿经》之风日盛。如定林寺超辨,常诵《无量寿经》,礼忏阿弥陀佛;栖霞寺法度多次讲《无量寿经》。入唐以来,江苏大兴国寺法常每以西方往生教化众人;正见寺法响,唯口唱佛号,观想西方而不说法。另有丹丘人怀玉,诵称阿弥陀佛三十万卷,一食长坐,诵称佛名。另唐德宗时僧人少康,曾于洛阳白马寺得善导和尚《西方化导文》,于是持奉净土。他在浙江建德县一带广弘净土念佛法门。据说他经常用钱诱小儿念佛,念一声给一文钱。后来,又以念十声给一文钱。经过这样的诱导,男女少长见到他就念阿弥陀佛。于是念佛之声充盈道路。他又于唐贞元十年(794)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每遇斋日升座高声念佛,众信徒相聚者三千余人,齐声和之。世称善导为弥陀化身,而以少康为善导之转世。后世又奉之为莲宗五祖。

五代、宋以后,净土信仰在民间特别兴盛。尤其是结社念佛之风盛行于南方江浙之地。先有钱塘人省常,于淳化年间(990―994)在杭州西湖昭庆寺聚众结社,结会念佛,专修净业。此后,结社念佛之风益发不可收拾,如遵式在四明宝云寺结缁素念佛,其弟子承天寺僧本如,与丞相章郇公等人仿照庐山遗风,结为白莲社,其道场后来成为著名寺庙,仁宗赐额名为白莲。华亭超果寺灵照,元丰以后立净业社,每年初春以七日为期念佛,与会者常达两万多人。宋哲宗时,有僧人元照论及此事时曾说,近世宗师都用此结社念佛之法诲诱徒众,因此立殿造像、结社建会,无论少长,都投归净土。这种念佛社开始大都由僧人主持,聚会地点也多在寺院中。后来由于结社念佛的风气日益增长,主持者也越来越多地由在家居士担任,结社场所也逐渐从寺院发展到民宅。

南宋时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矛子元,曾在淀山湖建白莲忏堂,劝僧俗诸人同修净土。他自称白莲导师,坐受众拜,又以“普、觉、妙、道”四字为各地徒众确立宗门,又著《白莲晨朝忏仪》,规定一套礼忏仪式,从此形成一种以在家信徒为主的宗教团体。这一团体经过发展演变,最后形成白莲教,在元明清各代有深远的影响。

明清以来,佛教诸宗融合,西方净土成为各宗修行的归宿,净土宗也成为大家奉持的“共宗”。在民间,净土信仰也更加深入地发展。如明初姚广孝,曾为太子少师,著有《净土简要录》等,劝说众人解除疑惑,敬生诚信,一心求生西方净土。武英殿大学士严纳主张本性弥陀说,一家都修习净土念佛法门。清代居士奉佛者更多,如著名的彭绍生法名际清,号尺木居士。二十九岁时因读佛经而信佛,断肉食,后受菩萨戒。曾为亡父建念佛道场,诵《阿弥陀经》一千部,念佛一千万声,以此功德祝福其父早日往生净土。又著《居士传》、《华严念佛三昧论》及《净土圣贤录》等阐扬净土。清末民初,又有居士杨文会创“金陵刻经处”,从事佛经刻印和流通事业。他所刻印的第一部佛书即《净土四经》。他又请画家画成极乐世界庄严图像刻印流通,以扩大净土信仰之影响。他自己经常宣扬“教宗贤首,行在弥陀”,说明其佛学思想也是重在净土法门。由于净土信仰在民间广泛流行,而明清以来居士奉佛信仰净土的日益增多,于是形成了所谓“居士佛教”。居士佛教成了中国近代佛教的一大特色。

唐代阿弥陀佛说法图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在这一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佛教的教义对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佛教思想最后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下,佛教各派在广大民众中影响最大的,是理论浅显,通俗易懂,并声称以他力、易行为特点的净土宗。明清以来,净土宗更是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而广泛流行于中国社会各阶层。“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成为中国佛教流传的真实写照。净土宗的这种地位,充分反映了佛教的宗教性。净土思想,对于中国社会伦理思想及道德观念的发展演变也有着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直到今天,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仍可见到。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国佛教时,绝不能忽视净土宗的传播及其在中国民间的影响。净土宗发展及其思想的研究,对于中国社会思想、文化、民俗、伦理观等各方面的研究都有着一定的意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