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净居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净居寺分类:【传统文化】 位于光山县西南二十多公里大苏山、小苏山之间。北朝齐天保(550-559年)年间,高僧慧思为避兵乱来此,遂留结庵。不久,相州(今河南安阳)果愿寺僧智慕名来谒拜慧思并以其为师。后来,慧思去衡山般若寺,智到浙江天台山。在天台山,智建立了《法华经》之天台宗,人称其为“天台大师”。唐代中叶,天台宗又传入日本,从此天台宗名声更盛。由于天台大师曾在大小苏山留居,于是这里也就成了圣地。大、小苏山正式建寺,始于唐中宗神龙年间(705年-706年)的道岸禅师。宋代曾加以扩建,今存“敕赐梵天寺”题额即为真宗皇帝手书。宋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谪为黄州(今湖北黄岗)团练副使,途经光山时,曾游净居寺,并赋诗记游。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县令沈绍庆将苏诗及序镌石立寺中。今碑尚存该寺大雄宝殿。 又名梵天寺,坐落于光山县城西22公里的苏山峡谷中。苏轼被谪黄州(今黄岗县)赴任途中曾游该寺,一住五月余。有《游净居寺》诗并叙。该寺创建于唐神龙二年(706年),宋乾兴元年(1022年)重建,更名梵天寺。宋真宗赵恒手书“敕赐梵天寺”题名石刻,至今仍嵌于寺院门额之上。今存房59间,明清碑碣36通及紫云塔等。大雄宝殿已修缮恢复原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