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凉山彝族自治州分类:【传统文化】 1952年10月1日建立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州。1978年西昌地区大部并入。在四川省西南部,东西两面与云南省为邻。自治州人民政府驻西昌市。秦时其地曾置郡县。西汉时属越?郡、犍为郡。元属建昌路、马湖路,始设罗罗斯宣慰司, 隶于云南行省。清属宁远府,其东部地区属叙州府、嘉定府。辛亥革命后,凉山各厅州全部改称县。民国初年各县分属建昌道及永宁道。后隶于四川、西康两省。辖一个县级市、十六个县和一个自治县(1984年6月)。居民有彝、汉、藏、蒙古、回、苗、傈僳、纳西、布依、傣等民族,为我国最主要的彝族聚居区,亦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之地。其中彝族占40%以上。自治州西跨横断山脉,东抵四川盆地,北负大渡河,南临金沙江。全境地势险峻,西部为高原, 东部是山地。雅砻江及其支流安宁河以及太阳山、小相岭、大凉山自北而南纵贯境内。海拔在2,200米至3, 000米左右。有邛海、马湖、泸沽湖等天然湖泊。水利矿产资源丰富。蕴藏铁、煤、金、银、铜以及其他有色和稀有金属。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日照充分。宜农、宜林、宜牧。农产有玉米、水稻、小麦、荞麦、马铃薯、甘蔗、甜菜、花生、油菜籽、麻类、烟叶等。畜牧业占重要地位,以羊、猪、牛、马等为主。土特产有虫草、天麻、贝母、党参、麝香、蜡虫、花椒、茶叶、苹果等。森林面积占四川省的五分之一,为重要林业生产基地。产云杉、红椿、香樟、楠木等珍贵木材。多珍禽异兽, 为大熊猫产地之一。1956至1958年,全州进行民主改革, 废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奴隶制, 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发展。工业交通事业从无到有,已具有一定规模。成昆铁路纵贯南北。农业上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生产水平低下的状况已基本改变,实现了粮食自给。粮食生产连续丰收。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都有显著发展。各族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1952年10月1日成立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首府昭觉。1978年西昌专区8个县并入,州政府迁西昌市。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东西与云南省接壤。辖16个县、1个县级市。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全州面积63000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人口370万多人,其中彝族167万多人,约占总人口的43.6%。秦汉时曾设置郡县,元代属建昌路、马湖路,设罗罗斯宣慰司,清代时属宁远府、叙州府、嘉定府。辛亥革命后,凉山各厅、州改称县,民国初各县属建昌道及永宁道,后隶属四川、西康两省。大凉山西北高、东南低,西有大雪山山脉,东有大凉山山脉,邛海、马湖、泸沽湖等天然湖泊均在凉山境内。凉山崇山峻岭,高山耸立,山川相间,雄伟壮丽,气势磅礴。在这片沃土上居住着彝族、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纳西族、苗族、布依族、傈僳族、傣族、壮族等10多个兄弟民族。州内气候温和,土质肥沃,物产资源丰富。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土豆、小麦、大麦、燕麦、荞麦、油菜籽、烟叶、花生等。畜牧业有绵羊、山羊、黄牛、水牛、骡马、建昌马、养建马,此外,还有建昌鸭。野生珍稀动物有大熊猫、凉山猴、獐子等。盛产冷杉、云杉、杨杉、松、桦、柿、红椿、楠木、香樟、紫竹、黄竹、春竹、黑木耳、银木耳、天麻、花椒、核桃、杷梨等等。矿产资源得天独厚,有色金属和稀土共生矿约40多种,储量和产量占全省全国首位。是攀西开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道“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全州水利资源丰富,安宁河、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等大小河流34条密布全州。成昆铁路纵贯全州南北,西昌一成都之间通航,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方便。古称“邛都”,今称“月城”的建昌,是航天城所在地。有全日制小学3567所,职业中学17所,中等专业学校10所。高等专业学校3所,成人畜牧学校2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