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几何印纹陶文化――越文化的特征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几何印纹陶文化――越文化的特征

分类:【地域文化】

在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大体上其表面都装饰花纹。花纹大体可分4种类型,即刻划纹、拍印纹、彩绘和堆塑。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就有大量的刻划纹装饰,马家浜文化时期的陶器中也有刻划花纹装饰。划纹饰在新石器早期颇为流行。拍印纹虽然在新石器早期也有发现,但真正盛行期是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事。拍印装饰纹就是把花纹先刻在木板或陶板上,等陶器制成后再用刻好花纹的木板或陶板拍子将花纹拍印在陶器的表面,与我们现在的印模有相同之处。从考古资料得知,这种拍印技术首先出现在我国的南方,先是在软陶上拍印,后来出现了硬陶,同样使用这种图案规整的拍印技术。我们讲的“几何印纹陶”,主要指的是硬陶。几何印纹硬陶比软陶的烧制温度高。

考古文化与族属的关系问题,主要是体现在他们共同的文化特征上。关于古代越族的主要文化特征,大致可以分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风俗习惯等几个方面。这些在几何印纹陶文化遗存中,都能不同程度地找到印证。

几何印纹陶文化,主要分布我国在南方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北、湖南和台湾等地区。大体在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带,这也是古越人活动地带。如“自淮以北皆称夷,自江以南皆称越。”

“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

“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敞凯诸夫风余靡之地。”

这里“扬汉之南”指的是扬州汉水以南。几何印纹陶文化的分布地区与古越人的活动地区,基本上是一致的。

再从几何印纹陶文化所反映出的经济生活来看,几何印纹陶的主人们从事的是农业,以稻种植为主,渔猎经济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马桥遗址第四层出土的生产工具中,石、骨制的箭头为数最多;南京太岗寺遗址共出土生产工具224件,其中锛、镞就有127件,占总数的60%。并且伴随出土了很多螺蛳壳堆积。其灰坑里也发现有龟板、蚌壳等物。这与“水行山处”的古越人的经济生活面貌也是完全吻合的。

越人便于舟楫的记载,在史籍中屡见不鲜,也是越族突出的文化特征之一。

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就有了木浆。如在河姆渡遗址的第四层出土的一件木浆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了。在良渚遗址中也发现多件木浆。在武进奄城遗址发现了春秋战国时的三只独木舟。其中最大的长近11米。除此之外,在福建、广州都发现了木舟。有趣的是,武进奄城的独木舟,同春秋战国时的几何印纹陶、青铜器同出一文化层,这充分说明了舟楫与印纹陶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古越族活动在江海相交的东南地带,地理环境复杂。如《汉书?严助传》所载:“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地深昧而水多险。”几何印纹陶文化遗址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土墩遗址和洞穴遗址,还有贝丘遗址和山丘遗址。较夏、商、周三朝遗址多分布在河谷两旁的台地上的单一类型相比,几何印纹陶遗址就显得更为多姿多彩了。

几何印纹陶文化虽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但南方真正进入几何印纹陶文化时代,一般在西周、春秋时期,到了战国时代,已开始走下坡路了。进入秦汉以后,随着古越族大部份融进汉族中,成为汉族一员之后,几何印纹陶文化也就基本结束。虽说西汉初期个别地方还存有印纹陶,那只是个别现象就不必多论了。这就是说,几何印纹陶文化的起始年代,与越族在南方的活动年代与越国在春秋时,问鼎失败并被楚所灭的年代,也大体上是一致的。

正由上述的种种“一致”,就很自然地得出:“几何印文陶文化应是越人的文化”的结论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