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凤阳花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凤阳花鼓

分类:【传统文化】

又称“打花鼓”、“花鼓戏”、“花鼓灯”。一种民间曲调。始创于安徽凤阳。初流传于明代,始为民间小调,后被地方戏编为故事演出。渐成为民间小戏。唱词多叠字,每段27字。前两句每句3字,后三句各7字。后缀锣鼓声13个字音。表演形式多为2人演唱,一女击鼓,一女敲锣,齐唱。传统曲目多为爱情故事。除应时小调外,还有带故事情节的小型节目。解放后反映新生活、新风尚的节目也不少。凤阳花鼓实是“双条鼓”(曲艺)、“花鼓戏”(戏曲)、“花鼓灯”(民间歌舞)的合称。双条鼓又称“花鼓小锣”,起于明代的一种秧歌,逐渐广泛流传于江浙一带和北京等地。一般认为流行于北方的清代曲艺“十不闲”,即由此演变而成。十不闲后与莲花落融合,称为“彩扮莲花落”。现在多数群众印象中的凤阳花鼓,就是曲艺“花鼓小锣”,可以说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凤阳花鼓的曲调有“凤阳歌”、“小五更”、“十杯酒”、“王三姐卖鞋”等上百种。花鼓灯主要流行于淮河两岸。凤阳花鼓戏又称“卫调花鼓戏”,主要流行于凤阳一带,传统剧目有70多出。

最初流行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大溪河、清塘、梅市等地,后发展到大江南北。因用两根鼓条轮流击鼓,配合演唱,又因鼓条梢头扎有各色花绒,而得名“凤阳双条鼓”、“凤阳花鼓”。在表演时有小锣配合,也叫“花鼓小锣”。最初属于秧歌一类民间歌舞,至明代才发展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相传,朱元璋称帝后在家乡凤阳建中都,造皇陵,从江南移富民14万户居凤阳,并严格规定逃归者杀。凤阳人民生活艰难,只得以唱花鼓为业潜走他乡。于是“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段《花鼓歌》便到处流传。明顾见龙曾绘打花鼓图(现藏美国波斯顿博物馆),清孔尚任有诗:“凤阳少女踏春阳,踏到平阳胜故乡,舞袖弓腰都未忌,街西勾断路人肠。”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旧有两种:一为“唱门头”,即挨门挨户即兴演唱一些吉祥如意之类的唱词;二为“坐唱”,坐在板凳上,或在广场上演唱有故事情节的长篇唱词。乐曲较为丰富,有《凤阳调》、《嫌贫爱富调》、《五更调》、《杨姑娘上调》、《十杯酒》、《十劝郎》、《姐思情》等100余种。伴奏乐器较为简单,除花鼓、小锣外,仅有胡琴、笛子等。现经挖掘整理,表演形式有较大突破,向歌、舞、剧三者结合的方向发展,音乐伴奏也比过去丰富。

流传于安徽,江苏,浙江一带的歌舞表演。多由男女二人配合起舞,男打小镗锣,女打腰间的小型腰鼓,边唱边舞。旧社会淮河经常泛滥成灾,百姓四处流浪,纷纷卖艺为生,使流传于安徽凤阳县的花鼓舞和曲调在江南传播开来,而得名“凤阳花鼓”。这种二人边唱边舞的表演形式后被统称为“花鼓”。经过不同地域的流传和历代的发展,不少地区的“花鼓”演变为有歌有舞有剧情的“花鼓戏”。

曲艺 “双条鼓” (也叫 “花鼓小锣”)、戏曲 “花鼓戏”和民间歌舞 “花鼓灯” 的统称。一般指 “花鼓小锣” 。它是明代在凤阳燃灯寺一带由秧歌发展形成起来的。长期以来广泛流传于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以及北方等省,演唱多为女性,一人击鼓,一人敲锣,齐唱。曲调有 “凤阳歌” 、“小五更” 、“十杯酒” 等百余种。曲目除应时小调外,也有故事性的小节目。

又名花鼓小锣、双条鼓,始流行于淮北、皖东,逐步影响全国。以凤阳县小溪河、燃灯一带的民间小曲为基础逐渐形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曲子是凤阳歌。起初,当地贫苦的妇女,农闲时离开家门,往返外地乡镇演唱乞食,人称“凤阳花鼓”。

明末清初,凤阳花鼓演唱仍然结合歌舞形式,没有职业班社,皆是群众在空闲时自唱自娱。一般在春节、元宵、端午或在全村的庙会演出。演唱场所大多在庙前、麦场、集市等地,一桌一凳即可开锣演唱。清末,凤阳花鼓的唱腔,已由凤阳歌、凤阳曲发展为与板腔体近似的曲调,有〔起板〕、〔数板〕、〔五字紧〕、〔十字韵〕、〔流水〕等,分男腔和女腔。民国年间,其唱腔又演变为〔慢赶车〕、〔卷帘子〕、〔松紧口〕等主腔,唱腔结构有七字、十字句,唱词一韵到底,谓之“清口”;又有称浑口的,叫做“插花韵”,“人辰”与“宫身”韵掺合运用,间有曲牌唱腔,词多出于即兴。伴奏仍用锣鼓,不用丝弦。由于吸收花鼓灯表演艺术,以男角和女角(或称里角和外角)分行。男角谓之“鼓架子”,又分“大鼓架”、“小鼓架”。前者力大脚稳,做顶人、叠罗汉等技巧;后者活泼伶俐,以筋斗见长。唱和舞到精彩之处,由女角演唱,唱时手执巾、扇,俏丽动人,人称“兰花”。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4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