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出殡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出殡分类:【传统文化】 即送葬,死者亲属及亲朋好友随柩行至坟地,为丧葬习俗中最隆重的礼节。旧俗出殡起棺前,由道士引导,孝男孝妇围棺绕行三圈,谓之“旋棺”,然后盖上棺罩。出棺前,丧家妇女穿丧服倚棺而哭,并由外祖女婿等供牲“吊祭”。吊祭后丧葬行列开始起行,俗称“发引”。送葬礼俗用品及其程序主要有:(1)开路神,以肚子里吊一副猪下水的纸人为之,给死者的灵魂开路。(2)撒放银纸,一边走,一边撒,替死者买通去往冥府的路。(3)烧草龙,用稻草扎成,焚其端,使其生烟,替死者照亮阴间的路。(4)孝灯一对,用白纸糊成,写有浅黄色的字,由男性子孙提着。(5)吉灯,亦用白纸糊成,用红笔写上字姓籍贯或“百子千孙”等。(6)鼓吹,以鼓乐队沿途演奏丧曲。(7)打五彩旗,用红布、浅黄布、白布、黄布、麻布等做成,分别扎在两根竹竿上,一共作五对。(8)铭旗,死者的女婿和孙婿所赠的旗帜,分别用红色和黄色。(9)挽轴,即花圈等。(10)像亭,供死者遗像的木亭。(11)魂轿,内放灵牌、五谷种子、铜币、铁钉,各以象征丰收、财宝、子孙昌荣。(12)纸轿,内置纸制魂身,由子孙抬扛。(13)灵柩,通常由八至十二人抬,孝男随其侧沿途号哭。(14)遗族护送,妇女多由一人在前领路。旧时官宦之家的出殡尤其隆重。 旧时满、汉族丧葬习俗。流行于东北等地,俗称“送殡”、“发行”,旧时死人停灵期满,由家运至墓地安葬,称“出殡”。前打领魂幡和铭旌,有官爵者设仪仗(俗称“执争”),其次为吹鼓手、僧尼奏哀乐,再次为杠夫抬灵柩 (或灵车),棺后为带孝死者家人及送殡亲友。出殡前死者孝子摔丧盆、奠酒,家人焚纸辞灵,途中洒扬纸钱。亦有亲友设路祭棚或茶桌祭奠。中等以下人家从简。 ①达斡尔族葬俗。在葬礼仪式结束后进行。起灵后,死者长子将灵车的缰绳扛在肩上引路。长辈和年长者坐车或骑马,晚辈步行,向墓地嚎哭而去。死者如果是最高的长辈,则由儿子及嫡亲晚辈肩扛灵柩送至墓地。灵柩路过时,每一家都要出来祭酒烧纸以示送葬。途中如过河也要进行祭灵仪式,要死者灵魂安全渡河。灵柩放入墓穴后还要敬酒烧纸,先由长子添第一锹土,然后众人动手添土,堆成坟堆。②满族丧葬习俗。选单日,前面举幡开路,后面是鼓乐、纸彩、棺材、亲友。死者子孙用长白绳拉棺材,棺材外要罩上长方形尖顶棺罩。 ①仫佬族的丧葬礼仪,亦称“出山”。打斋结束后,即选择吉日吉时出殡,起棺时,有的由法师杀1只小鸡,把血淋在棺材上,念咒后将1碗水、3支香抛向前方;有的由法师作法事后在棺底摔1只瓷碗。出殡队伍由1名手执引路幡、肩挑装香烛纸钱畚箕的人引路,后面是举挽幛的亲友。手捧灵牌和粮罐、提马灯的孝子及其亲友抬着灵柩紧随,其他子孙亲友走在棺木后边。沿途放鞭炮、敲锣鼓、撒纸钱,直至墓地;有的则由穿法衣、戴法帽、手持宝剑的法师领着一群敲锣打鼓、吹奏唢呐的道徒开道;有的在移棺出村时,插1枝桃枝于棺木上,以驱外鬼。儿孙们身着孝服、手持孝杖送葬。棺木抬出村外,要用鸡肉、猪肉、酒醴、香纸祭奠,给死者送行。②毛南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广西西北部毛南族民间。祭奠后便出殡。出殡时,棺材的小端在前、大端在后。长子手捧灵牌在前,两个披黄旗的人随其后,道士、举挽联的人在披黄旗人之后、棺材之前。棺材之后是穿孝服的男女及亲友,参加吊唁的其他人走在最后。一路上,要“破狱”(即在田峒间,以3块瓦相竖为1处,共设5处,每处插1根燃着油烛的竹竿,道士诵经请地藏“破狱”, 意为死者已“上天堂”)、 “过金桥”(即用1张长板凳,上面铺以白布,再放7枚铜钱,道士念经,引死者“过金桥”)和鸣放地炮数响。 俗称“出山”、“送葬”,即下葬。福建民间素有厚葬之俗,各地对出殡尤为重视。按照惯例,出殡的仪式大致分为辞灵、启灵、抬棺、路祭等程序。出殡前要举行祭奠,即辞灵,闽南称之为“棺头祭”或“起柴头”。民国《厦门志》卷20称:“出殡时以礼物祭灵枢,曰起柴头。”即将棺材抬至村口空旷处,设一香案,供三牲及其他祭品,并置青色纸灯二盏,上书死者姓氏名号,棺材头部朝供桌,尾部朝出殡方向,由孝男主持祭奠,故又称“孝男祭”。在闽中福州等地,出殡前一夜设堂就祭,俗称“加堂”、“哭祭”,族亲戚属多来祭奠,孝眷在棺材周围痛哭,有的人家还请来乐队奏哀乐。闽东霞浦等地,辞灵俗称“起马祭”。民国《霞浦县志》卷22称:“启缅之晨,移柩至大门外,覆以大红缎帷,旁之金绣八仙为饰,上竖纸制仙童跨鹤一。祭品盈席,孝男及全眷叩奠毕,送葬者以次行礼,俗称起马祭。”三明等地的旧式辞灵仪式也相当隆重,由礼生主持祭奠仪式,奏哀乐、上香、献爵、献牲、进馔、行三跪九叩礼、宣读祭文等。辞灵毕即启灵。灵枢多由人抬,少者4人,一般8人,多者16人、32人。一些地方交通方便的则把棺材放在车上,由孝眷及戚友牵扶。启灵时规矩颇多,在厦门等地,要用大绳将棺材固定在“独龙扛”(闽南民间对抬棺杠的俗称)之下,盖上精致的棺罩,俗称“绞龙”。起棺时,棺夫要用棺绳使劲朝棺材上甩三下,俗谓告诉死者要启灵了。启灵时,除极个别地方外,棺材头部都是朝出殡方向。 各地民间殡葬的仪仗活动一般都很热闹。闽中福州等地富家送葬时须鸣炮送行,旗幛引路,鸣锣开道。有的地方以两个高照即大灯笼和二尊神像为前导,上书死者姓氏名号和五世同堂之类的字样。神像用纸糊成,高达数丈,俗谓“开路神”。随后是十番乐队和举着绣有虎、豹、狮、象之类动物的生幡队,接着是由两名儿童抬的灵轿,内置遗像或牌位、魂帛,灵轿左右有小乐队伴行。灵轿之后依次是送葬宾友、灵柩、哀乐队、二十四孝牌、孝眷、族党戚属,最后是挑晦饭和百子千孙灯笼的人群,孝男有几个,便挑几担。送葬队伍中还须有人专撒纸钱和放鞭炮。民国《长乐县志》卷16载:“发?时,多以彩旗前导,盖亲戚必以此为赠也。又以大鼓杂铜锣击之,里中有葬者,锣鼓之声恒不绝于耳(或谓山有龙脉,击锣鼓使醒之意)。”一般贫穷人家没有这么讲究排场,薄棺收殓后即葬,称“起马上任”,葬仪从简。 在闽南等地,殡葬仪仗亦以开路神为先导,接着是横彩,红白各一面,出殡时,白色横彩在前;归虞时,红色横彩在前,上书“某某出殡仪式”,用两根竹竿撑着。随后是孝灯、吉灯各一盏,上书“三代大父”、“三代大母”,如有曾孙则为“五代大父”或“五代大母”(一般虚增一代)。出殡时孝灯在前。接着,依次是大鼓吹乐队、铭旗(由女婿、子女婿赠送,上书死者姓名、官衔等)、鼓乐什音技鼓、魂轿(共两项,一项放死者遗像,一项放死者魂主)、香亭、戏出、亲友族人的送葬队伍、灵柩、孝眷,最后是鼓吹乐队。灵柩上有棺罩,棺罩前有一纸龙头,从龙头拉出两块白布条,俗称“龙须”。由孝眷中两位长者各拉住一块布条,俗谓“拔龙须”,龙须的前方是侄女婿和孙女婿,俗谓“龙目”。灵柩后面也拉有两条长白布条,由孝眷及亲友拉住,俗谓“挽留”,以示惋惜哀伤之意。 闽西各地殡葬仪仗以鼓乐、铭旗为前导,纸扎祭品及实物祭桌、灵轿随行,送殡亲友执绋列前,女婿、外孙各戴白帽,腰缠黄带,族亲各戴黄帽、腰缠黄带,顺序行进;后面是披麻戴孝、腰缠麻索、脚穿草鞋扶柩而行的孝眷。莆仙等地贫困山区的出殡则较为简朴,既不放鞭炮,也没有乐队鼓吹。出殡队伍用稻草捆扎成龙形的草龙为前导,焚其端,使其冒烟。紧接着就是撒纸钱、灵柩、孝眷及送葬亲友,沿途默默送行,不能喧哗,整个葬礼庄严肃穆,与其他地方迥异。闽北各地出殡时孝男戴麻绳圈帽,穿麻衣、麻草鞋,女儿、儿媳妇戴麻盖头,穿麻衣裙和麻布鞋,其余亲人穿白衣,手臂或腰间扎白条带。朋友来宾只在上衣口袋别上麻布条或白色小纸花。棺木抬至门口,由阴阳道士手提火烧毛扫帚从厅堂烧至大门口丢掉,叫“出煞”。出殡时,孝子们手执木竹制作的哭丧棒,用白长布(称“金桥”)牵引灵柩前行。送殡途中要放鞭炮、撒纸钱,直至安葬之处。 在出殡时,许多地方都有“路祭”(又称“半路祭”、“拦路祭”)的习俗,即亲戚故旧或受恩于故人者,为答谢其生前恩德,特于殡葬途中供香案祭品祭祀。民国《南安县志》卷9载:“亲宾设幄于郭外道旁,驻柩而奠途中。”灵柩到时,须停留受祭,孝眷跪拜陪祭,并以白布等作为答谢。近代以后,旧时的此类丧俗已渐简化。民国十八年(1929年)《建瓯县志》礼俗志说:“民国后或有用新葬礼者,吊丧之人行脱帽三鞠躬礼。五服之亲均用黑纱围左臂,妻媳子女七日不修沐、不饰妆。出丧时,执绋人胸次均佩孝花。”旧时孝眷的丧服依古礼有五服,现在一般穿白衣或披麻戴孝而已。其他送葬的亲友或腰系白布带,或佩戴黑纱、白花。 各地民间送葬的禁忌不少。如在途中灵柩不能停放地上或别人家的门口,棺夫若要休息或遇路祭时,只能把棺材放在两条板凳上,或用上端有丫的木棍撑住。棺夫忌说很重,俗信否则会越来越重,送葬队伍即使走错路,也不能回头,忌走重复路线,只能绕远路。有些地方灵柩由小路经过某些村庄时,要停鼓息乐,孝眷脱孝帽逢人行礼。送葬队伍中的宾友和族人,大多只送到村口即返回。丧家要给送葬者每人一份小礼物,诸如用红纸包裹的几个硬币、红织带、手帕等,讨个吉利。丧家女眷也不上山,半路折回。送葬到山上的戚属宾友也要给红包等礼物。 贵州各民族除了非正常死亡用火葬以外,凡正常死亡的都是土葬。 汉族出殡仍择时进行。是时,由一和尚或道士在前唱着绕棺而行,奏着哀乐,所有家人手执一炷香跟着,不论绕几圈,只需绕半个钟头,绕毕,有人唱《哭丧歌》,代孝子孝女唱离别父或母的痛苦惜别之情,感激其养育之恩。待出殡时辰一到,抬棺材的人齐声喝道:“出门了!”同时劈里啪啦的一阵鞭炮响。有些地方于起杠之际还行留材(财)之俗,即孝子拉住系棺材的绳子,拉一下,抬棺材的人跟着齐呼:“留材(财)!”并后退三步,要连说三次方启行,以示不舍死者永离家门,并以“留材”谐音“留财”,讨个口彩。棺材出门后,丧家根据身份的不同,组成序列的出丧队,跟在棺材后面,其中孝子、孝婿走在最前面扶住棺材,紧接着是死者的女儿、媳妇,她们由人扶着,一边走一边痛哭流涕。其他亲戚好友均在后面默默地跟着。有些地方丧队后还有鼓乐队压阵,一路哀乐送行。到了墓地,丧家孝子孝媳皆绕棺而哭,待入穴时辰一到,大家即把棺材小心翼翼地抬着,放入坑内。先由孝子用铲撮土埋棺,然后其他人才动手掀土埋棺。埋罢,仪式主持人从坟堆上抓起一把土,抛入孝子孝媳的衣兜里,一边说上几句吉利的话,葬礼即告结束。 在一些苗族地区,出殡和安葬也是由道士主持,同时还有地理先生参加,只有丹寨县的石桥大簸箕寨例外。这里的苗族既不请阴阳先生择墓地,更不用什么罗盘仪器,而是由兄弟、儿子会同亲友凭眼睛看,认为前面向山好,后面有龙脉就行了。苗族出殡的时间,多由阴阳先生推算确定,时间到了,道师即主持出殡仪式。松桃县的苗族,道士是先捧一碗米饭放在棺盖上,然后手持板斧,面朝厅外,嘴里念念有词,念毕,大喊一声,手起斧落,把棺盖上的瓷碗打得粉碎,立在棺材两旁的青壮年同时发出一声吆喝,把棺材抬出堂屋,放在事先摆好的两张长凳上,在那里捆上大杠,以便抬往墓穴。台江县方白寨的苗族,是由道士举行开路仪式,指引死者返回东方老家,送丧者方起程上山。施秉县凉伞村苗族的出殡仪式与松桃县苗族极为相似,所不同者,是当道士打碗喊“起”时,死者大女婿必须参加将灵柩抬起,然后再由他人接替。灵柩抬出屋后,苗族即开始组织送丧上山。松桃县的苗族,是由死者的舅舅或舅家代表领路,他在出丧时,腰挎篾箩,手拿一把长柄镰刀,站在厅堂门外,钩一下厅堂门枋,即走在送丧队伍的最前列,而后才按死者亲属、灵柩、乐队、亲友的顺序,送丧上山。除了松桃县的苗族,其他苗族地区都是由死者的长子(有的地区小儿子也可)领路。 台江县的苗族送丧时,长子(当地称孝子)手擎一把砍牛刀(约四尺的齐头钢刀,杀牛时,用以砍牛颈),刀把上挂着一双新草鞋,两个盛着糯米饭、鱼、肉、辣椒和清水的竹筒,在灵柩前面开道。据传,苗家祖先溯河西迁时,披荆斩棘,历尽艰辛。现在,死者照例要沿祖先原路返归。孝子手擎砍牛刀,是为亡者扫清途中的障碍;竹筒里装的东西是为亡者途中加餐;草鞋为亡者途中换用。在孝子后面是房族同胞兄弟和抬灵柩的队伍。送丧的妇女走在最后面,但她们只送到寨边闾门即停止。丹寨县石桥大簸箕寨的苗族送丧时,一人在前面撒纸钱,一人放鞭炮,中间是抬灵柩的队伍,灵柩后面有死者女婿请的芦笙队或唢呐队(女婿多的,每个女婿要各请一队),最后才是送丧的人群。在苗族,送丧队伍抬灵柩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死者装入棺材一起抬走,松桃县苗族抬的灵柩即属此;一种是把死者和棺材分开抬,即在送丧的人群中,有一部分人抬棺材走在前,一部分人抬死者遗体走在后,丹寨县石桥大簸箕寨苗族送丧就用这种方式。此外,还有的是先把棺材抬到墓地,送丧时只抬死者的遗体,台江县方白寨送丧即属于这种情况。把灵柩抬到墓地以后,即举行安葬仪式。 苗族的安葬仪式多样。例如台江县的苗族,把灵柩抬到墓地以后,擎砍牛刀的孝子和其他亲属孝子,要在死者墓穴前下跪,抬丧的慢慢将灵柩安放进墓穴里,摆正后,再次揭开棺盖,把死者摆正(摆动尸体时,要打伞罩住,不得见天),并将殉葬物理好。然后盖上棺盖,由一懂得古礼的长者用锄头敲脚部的棺盖,对死者叮嘱道:“这里是大门!”又敲一下头部的棺盖:“这里是后门!”再左右各敲一下:“这是左!”“这是右!”接着,又叮嘱死者:“客人们给你的银钱都揣在你兜里了,你尽管用吧,别人喝下游的浑水,你就买上游的净水喝。你乐心乐意地回祖先的发迹地去,保佑家里的老少平安,子孙幸福。”说完,把锄头递给孝子们添土。先老大,后老二,依次类推。孝子接过锄头,面向死者头部,双脚跪在棺盖上,先在右边挖三锄,后在左边挖两锄,每挖一锄喊一声:“爸(妈)咿!”葬式毕,帮忙的人才来壅土,壅完土,大家陆续回家,只留下道士和一老人在后面,负责引死者亡灵回家。 松桃县的苗族,灵柩抬到墓地时,地理先生先在墓穴里画上八卦,放上朱砂,死者亲属子女绕坟一周,高声呼唤死者三声,说几句祝福或期望的告别话,棺材方入穴,壅土。这里,苗族道士手捧一碗米,站在坟头上作祈祷,死者亲属则并排背对着坟,跪于坟前,同时用双手向外略略折起自己上衣的下摆,以之接受道士从身后祈祷时撒过来的白米。等道士祈祷结束,这些亲属们紧紧兜住衣里的米,飞快地往家跑,到了厅堂门外,那里事前放有一碗米。这些亲戚们抓起碗中的几粒米,放进嘴里又吐出,然后再把兜回来的米,倒在火坑右下角,用灰盖住,埋葬仪式即告结束。 那些把死者和棺材分开抬到墓地的苗族地区,到了墓地后,还要先殓尸入棺,然后再举行安葬仪式。例如施秉县白洗乡的苗族,当死者尸体和棺材都抬到了墓地以后,便先把棺木放入坑中,并在棺内铺上亲戚送来的白布和绸缎,然后再把死者尸体放入棺中,盖上棺盖。盖棺盖时,先不盖严,须留二指宽的缝,然后由死者长子带头,用手将自己的后衣摆撩起,踏上棺木盖,从头部走至脚部,其他儿子依次而行。站在土坑旁边的道士和其他人从地上抓起泥土,往他们撩起的衣兜里抛,而死者的儿子们却边走边把这些泥土往外撒,撒至死者脚部刚好撒完,然后把棺盖盖严。行完葬礼后,人们即往坑里壅土,待土埋至看不到棺木时,死者长子便将已备好的一碗糯米饭、一双筷子用白纸包好放在死者的左手边,意为供死者享用。丹寨县石桥大簸箕寨苗族的安葬仪式与这种情况极为相似。所不同的是,这里的安葬仪式是由巫师主持。他右手持大刀,左手拿一束巴茅草,先在棺木东边砍一刀,念道:“咳!太阳出这方。”又在西边砍一刀,念道:“太阳落这方。”而后用巴茅草拂棺木四周,嘴里念道:“这个好地方,老人买下了,大爷和叔伯,亲戚和朋友,通通走开去。咄!”巫师念完,送葬的妇女们各拾起一小块土,投入坑中,转身回家,男人们便上前掩土。 一般地说,当死者埋入土中,便意味着丧礼已经结束,但是对于苗族来说,有些地区在把死人安葬以后,继续举行丧礼。例如施秉县凉伞一带的苗族,丧家从坟地回来以后,继续设灵位守灵三夜,并于守灵期间举行接归神位仪式。所谓“接归神位”就是请巫师把升天的亡魂接入 丧家的神龛上,和祖宗在一起,共同保佑儿孙们。举行接归神位仪式之后,丧家照样宴请宾客,并向众亲友公布丧事期间所收到的钱财礼,以及办丧事时的费用开支。台江县的苗族,在给死者复山(把死者坟垒成山形)之后,即开展走客活动。所谓“走客”,就是丧家的亲朋好友,把死者亡魂接到自家做客。按苗族的习惯,死者若系父亲,就到舅舅家做客,若系母亲,则到女婿家做客。如果有几个舅舅或几个女婿的,则选择最大或最小的家做客。确定了亡魂走客的对象之后,晚上即举行焚巾仪式:丧家在堂屋正中摆一长桌,桌上摆熟鸡熟鸭各一只(背上插一双筷子,头反转过来),三杯祭酒,一个升子,一个笆篓,笆篓里面装有稻谷(这是给歌者的工钱),笆篓口放新白布巾两张;桌下有木脸盆一个,盛有少许清水,盖新白布巾一张。由丧家长者主持仪式,请巫师演唱《焚巾歌》,内容有叙述苗族迁徙以及死者的出生、成长、恋爱、结婚、生儿育女、勤俭建业等等。语调深沉悲伤,以歌代哭,催人泪下。演唱结束,即焚白布巾于盆中。走客是在焚巾仪式后进行,是时,丧家派人陪同亡魂一起到亲戚家去,陪去的人一般是单数,加上死者亡魂才是双数,礼物是一壶酒、一只活雄鸭,拴在伞把上,由一青年倒扛着。到了亲戚家,主人先请亡魂入座,大家客气一番,然后把鸭杀了,请本房族的人作陪,宴饮完毕,当夜赶回。 布依族布摩率众孝男孝女围拴牛“鬼桩”转嘎 (周国茂 摄) 布依族出殡,部分地区是一人拿着火把走在前,一人执纸钱吊杆后面跟着,一人沿路撒纸钱,中间是抬灵柩的,灵柩上盖一张红毡,上面拴着一只公鸡,俗称“站龙鸡”。只有六盘水特区一带的布依族,灵柩上拴的鸡分男女,死者系男性拴公鸡,死者系女性拴母鸡。到了墓地,此鸡不宰杀,而是带回来喂满三年,意为守孝三年。有的地区出殡时,要请布摩来祭奠,祭奠物品为一斗半或二斗糯米蒸的糯米饭,当地称“衣禄饭”。祭坛设在堂屋中,旁边跪着所有的孝子,布摩念毕,把饭团交给孝子,由孝子再分给大家,分完即发丧。在送丧的路上,所有的孝子在前引路,其中有一孝子手拄哭丧棒。遇到路窄或上坡,需要换人抬的时候,孝子即跪下迎候。在贞丰、紫云县一带,一般忌抬棺过桥,万一要过桥的,须由孝子们在棺底背棺(即死者儿子横卧桥上,让棺材从其身上跨过)而过。有的地方,灵柩抬到中途,要选一宽敞坝子,用两根长凳架着灵柩放于坝子中央,然后,由寨里有名望的人,一人扶一孝子,领着所有的孝孙们围着灵柩绕三圈,第一、二圈顺着绕,第三圈倒过来绕,名曰“打绕棺”。绕完,孝子孝孙们立刻把哭丧棒、缠有白纸的草绳腰带、缠有白纸的草鞋以及头上戴的麻丝通通弃掉。拖在身后的孝帕,这时也通通缠在头上包好。所有举着的祭幛也通通把它们卸下来,撕掉上面的白纸黑字,卷起来送回丧家。把灵柩抬到墓地之后,即举行安葬礼仪。在布依族中,各地举行的安葬礼仪也不一样。有的是请舞狮者用狮子到坑穴里去舞一番,打三个滚,取狮子滚绣球、子孙吉祥之意。然后由一较有名望的识字人用米在坑底正中画一太极图,在坑的一端写“富贵”,另一端写“双全”。写画好以后,孝子孝孙们全都来围绕坑边跪着,跪齐了,由一个人把拴在灵柩上的大公鸡解下来,放入坑中去吃米,鸡吃了几粒米之后,即跳出坑来。这时,看鸡跳到哪个孝子孝孙的怀里。跳到谁的怀里,即表示死者疼爱谁,谁就得到保佑,今后一定更加发达,百事顺当。有的地区是请阴阳先生到坑穴里去破土、画八卦图,然后照例把一只公鸡赶入穴内,称之为“滚井”。滚过井之后,阴阳先生在坑穴的四个角各撒一把米,众人即将棺材放入,填以泥土,再用草饼垒成坟墓。孝子祭拜一番,点燃一堆柴草,大家从火焰上跨过,表示与亡人隔离。六盘水特区一带的布依族是请布摩主持安葬仪式,入葬时,以白布一张遮天,打开棺盖,让孝子和亲人再看亡人一次,然后以土填之。填完,布摩念道:“卖土买土要地契。”孝子即在坟顶上盖三撮土,以示安葬仪式完毕。 侗族从出殡到安葬,各地均有不同之处。镇远县报京一带的侗族是击坛发丧。即道士先生念完发丧词后,打破一坛子,抬丧的人闻声便同时用力将灵柩抬起,待门外三声铁炮响过,即将灵柩抬离丧家。锦屏县一带的侗族,出殡时,先由法师持幡绕棺念分魂词,念完,以剑击碎放在棺盖上的水碗,将幡交给孝子。上路了,一人撒买路钱于前,孝子及亲友护棺于后,棺上罩花罩,上立一纸扎仙鹤,其姿态跃跃欲飞。黎平县肇兴一带的侗族,阴阳先生命令起棺时,死者若为男性,则由女婿大喊三声:“touk xic loh!”(到时?!),若是女性,则由舅家人喊。喊完,由一子女擎一把系有白布的雨伞在前引路,边走边喊死者快走。黎平县龙额、岑岜一带的侗族则由长女或侄女持半张开的雨伞走在前撒米,以示驱邪。在送丧的路上,侗族各地也有自己的特点。从江县高增一带的侗族,是死者长子端着插有香烛的米升牌位在前引路,次子、三子等每人举一支大蜡烛,均用稻草拴身。孝子之后有一人提香纸篮撒纸钱,逢桥插二支香、穿三张纸于桥头。全体亲戚、家族均送出门,妇女送至中途回归。黎平县的岩洞一带是在棺木两边系上自织的青布匹,由死者子孙牵棺而行。镇远县报京一带的侗族,送死者上山时,孝子腰捆用白棉纸缠的草绳,赤脚穿草鞋,头上挂一装着谷子的小巴箩,手里拄着一根称为“须筒”的竹棍。竹棍上端插三根青巴茅草,同时还捆着一只猪或牛的前蹄。死者是男性就捆左前蹄,是女性就捆右前蹄。把灵柩抬到墓地以后,侗族各地均按各自的习惯举行安葬仪式。侗族南部方言区举行的安葬仪式多半是先向墓穴撒些纸钱,再撒以少许朱砂。待灵柩放入后,即由一亲戚手持三根芭芒草和一棵侗语称“带下”的木本植物在坑沿上绕动三圈,然后投入坑中。孝子看仪式结束,即手捧黄土盖在棺头,同时跪地大哭三声,众人便来刨土掩埋。侗族北部方言区则以镇远县报京一带的安葬仪式较突出。这里是先向坑里撒几把米,然后把带来的公鸡放入坑里,喂酒一杯,当公鸡发出叫声,就算时间已到,于是人们把公鸡取出,把未盖棺盖的棺材放入坑里,检查了一遍死者是否躺得平正,穿戴是否舒展。如果没有问题,盖上棺盖。地理先生这才按“阴向坡尖,阳向山坳”的规矩,用罗盘测定山向,调整棺材位置。调整好,即把公鸡朝棺材头部狠摔几下,扔在一边,人们即开始填土垒坟。除了以上安葬仪式以外,侗族还有二次葬的习俗,即丧家没有遇上吉日,但又不能再等待的情况下,先把灵柩埋入坑里,不垒成坟的形式,待遇上吉日,再把灵柩取出来,进行第二次埋葬。也有的地方是挖的墓穴不变,埋葬时,以几片竹篾垫于坑底,或在棺底插入竹签,以示棺材未落土。待第二次埋葬时,即把竹篾或竹签取掉,再在上面垒成坟的形式,就算正式埋葬。 水族出殡和安葬是以悲哀隆重为特点。快到出殡之时,铁炮、唢呐、芦笙以及铜锣、爆竹之声大起,哭声震耳,所有送葬的人聚于一堂,惟听水书先生一声令下,众人齐力把灵柩抬出门外,放在院坝中的长凳上。然后给棺木披上红毯,罩以竹条编扎的纸棺罩,再拴上一只开路雄鸡。一切准备就绪,水书先生即举行祭天地仪式。仪式结束,由一个人在前撒纸钱引路,孝子披麻戴孝端着灵牌紧跟其后,接着是嫡系子孙和亲友拉白布带随行。纸扎旗幡诸如官伞、孝伞、盖伞、高吉牌和彩旗夹杂其中。最后是吹芦笙、吹唢呐以及耍龙、舞狮的队伍押后。抬棺送葬不能走回头路,孝子也不能回头张望。水族安葬照例要选择墓地。过去一般是将死者安葬在家族的公共墓地中,后来有些富裕人家另请风水先生择地。安葬过程,水族与汉族极为相似。 彝族有火葬和土葬两种。火葬盛行于明清以前。到举行火葬这一天,丧家请来毕摩为死者招魂指路。按彝族的宗教观念,人有三个灵魂。毕摩的《招魂经》就是把死人的三个“魂”招回来附在死人身上,然后通过指路,让大魂到历代祖先的居住地,让其中一个小魂到火葬场的坟地上守墓,另一个小魂则接到家中的灵位上供奉。毕摩举行过招魂指路仪式之后,帮忙料理丧事的众人即把两口重轻不同的棺木抬到火葬场。重的一口为装死人的棺材,三条粗绳横捆,三根木头横穿,六个人一组轮流着抬;轻的一口为装死人火化后的骨灰,是用以埋葬的棺材。在火葬场上,死者的亲属们把重的棺材抬放在架好的柴堆上,上面再加些柴禾。经毕摩念诵经文后正式点火焚烧。柴烧完了,火熄灭了,死者的孝子孝女们把火化后的骨灰一把把捧起来装在空棺材内,由毕摩当天择时下葬,众人帮助垒成坟墓,葬礼结束。明清以后,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彝族大部分地区改行土葬。其葬法自然与汉族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不同之处。例如出殡时,丧家人一边哭,一边跨出大门。长子抱灵牌在前,女婿捧衣禄罐跟后,其余孝子孝女,按年龄大小,一字形从门槛前排到院坝中,头朝门内,脚朝外地,依次趴在地上,让棺材从背上抬过,以此表示为死者搭桥。待灵柩抬过去之后,孝子孝女又依次爬起来,急步向前,趴在地上,如此反复三次。毕摩引路至墓地。等到下葬时辰,男人们将棺材放入事先挖好的坑内。孝子孝女们则用衣裳下摆兜土,你一兜、我一兜地撒在棺木上,连撒三兜。撒完,三亲六戚接着又各撒三兜。之后,众人刨土垒坟,把带来的衣禄罐埋在棺木左侧,然后烧香化纸,祭奠死者。 仡佬族在历史上有岩葬、土葬、火葬多种,其中以岩葬最有特点。明代田汝成《炎徼纪闻》记载:“殓尸有棺而不葬,置之崖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蔽盖,以木主若圭,罗树其侧,号曰‘家亲殿’。”明嘉靖《思南府志》卷七对此有考释:“府南四十里许,有家亲殿者,古仡老(佬)奉先处也,在一大崖穴中,崖高百余丈,下临大河,行舟者往往遥见之。其现制如今之床然,上下依崖,不施蔽盖,雨日亦不及之。”此类悬棺葬,今遗存有正安县芙蓉江畔的格林,思南县乌江支流畔的大河坝一带,为数不少。清代,这种悬棺葬习仍有遗留。清道光《平安县志》卷五载:“棺而不瘗,置崖穴间,高者绝地千尺,父母死,则子妇各折二齿投棺中以为决,各打牙仡(佬)。”解放前,仡佬族已普遍实行土葬。葬法除了送葬时不撒买路钱,安葬后不立墓碑,只在墓旁栽松、柏、黄杨等作纪念外,其他颇近汉俗。 出殡俗称出灵,择日用单忌双,以避凶事成双。多择凌晨行之。起灵前,行参灵礼,即丧主家眷依次跪灵叩拜,放声大哭,鼓乐齐奏,礼毕发引。灵柩初起,亡人次子或长孙跪于灵前,摔化纸丧盆,谓之摔丧。辽南一带,忌摔丧一次盆不碎。辽北地区俗信,丧盆不坏谓金盆,收藏,说是能招财进宝。启殡鸣锣开路,铭旗、彩幡、仪仗等在前,挽联、祭幛随后,孝子持灵幡在前,长子执[XCHAR[R200902018_TM.ba0aab]]拉柩,俗称“背头扛”。柩上缚一白色雄鸡,其大殓起拴柩下,俗称领魂鸡或扒路鸡。柩后随孝眷亲友哭送,最后是纸扎冥器。富贵人家为显阔绰,冥器多不胜数,如纸制楼堂殿阁、金山银山、仆佣车轿、摇钱树、聚宝盆以及黑白无常、金童玉女等,送抬队伍长达数里。普通人家,亡者为男,扎一纸马,伴一马童,谓可代步西行;为女,扎一纸牛和牛童,说女人染了脏水,到冥界喝尽才能超生,此牛可代饮。抬柩者,称扛夫,多者六十四杠,次者四十八杠,贫者减半或更少。 出殡途中,扬撒纸钱不断,过井、庙、桥、十字路口多撒,称“买路钱”。说是为亡人买路。灵柩过处,居家门前,皆挂筚萝、犁铧;锡伯族则以盆盛水,置门口、井台;亦有撒灰于井台门口者,都为隔煞,说是可阻邪。遇崎岖路段,丧者家眷皆大礼跪谢,称谢杠。 出殡后,将亡人之枕拿到大门外烧毁。另选与亡者属相犯克者,用高粱谷豆等,遍撒居室宅院,至所有角落,俗称“打殃”或“净宅”,以除凶煞不祥。 吊丧结束,便安排出殡,又叫出葬或送葬,就是将灵柩运送至安葬或停放处的丧仪。富家出殡讲究游街过市,大摆丧仪阔绰,俗称“不看少时上轿,要看老来风光”。出殡时有灯笼冥旌、伞旗锣鼓、瓜锥钺斧诸多仪仗,有成群僧道着法衣执法器诵经随行,孝子孝孙持丧杖,众孝眷乘小轿一路号啕,更雇有“伴哭女”壮其声响。贫家治丧,程序从简,起棺时,摔纸盆,起炭火,浇上白酒,抬棺而过。棺上覆一红毡,拴一活公鸡。一人鸣锣开道,众扶柩慢行,沿路勤散纸钱(谓买路钱)。葬(或厝)毕回家。 今日葬墓(欧阳发摄) 接三后5~7天出殡,清晨,灵出门,但需开窗,是棺走窗习俗汉化的结果。孝子执幡在前,晚辈随行,及外门,上小杠,至大街上大杠,孝子跪摔丧盆,起殡。亲王、郡王、贝勒用80杠夫,其他贵族用64杠,平民减少。出殡队伍,前一人扬纸钱,送殡男戚步行于孝子前,女眷乘车在柩后。富贵之家出殡,“丧车或至百人舁之。铭旌有高五丈者,缠之以帛,费百余疋。其余香亭幡盖仪从之属,往往越分。又纸糊方相,长亦数丈,纸房累数十间。集送者张筵待之,优童歌舞于丧者之侧,跳竿走马,陈百戏于道”(《日下旧闻考》卷146)。“夫役人等至有千余。其棺?执事之属皆赁于市店,用之半日,价费千金”(《燕京杂记》)。 目睑、开路。报素丧后的下午,丧家即请道士为逝者算命、做道场、择入棺和出殡的日子及时辰,亡灵回家的时辰等。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和七月初七至十四这两段时间逝世者,民间认为会被“黑牢神”打入“黑牢”,需道士用猪、鸡、鸭三牲祭“黑牢神”后才能见到光明。祭黑牢神的法事俗称“破目睑”。在其余时间逝世者不需做此法事,道士直接用香花、茶果、木耳、竹笋等供品为其做“开路”法事。在做这个法事时,道士唱开路科仪,同时解开逝者被绑缚住的脚拇趾,让诸神、天仙等带逝者的亡灵升上天堂。 早经夜忏。接下来是建道场打斋。道场挂三宝如来佛、十八罗汉、十殿阎王、功曹、地藏王像,设逝者灵位。从逝者逝世的那天晚上起,在停尸的数天中,每天都早经夜忏,道士昼夜不停地念汉文经书《十五经》、《弥陀宝忏》、《地藏宝忏》、《缈砂真经》、《八十八洪名佛》、《诸品经咒》等,男性逝世加念《金刚经》,女性逝世加念《血盆经》。道士夜间的念唱,声调感伤,颇富人情味,如: 青天明月尚亏圆,人生哪能有十全; 本谓百年应五福,谁期一旦返黄泉。 满堂儿女肝肠断,合孝亲眷涕泪涟; 仗凭善士参宝偈,荐此亡者超升天。 肥谱、敬献十杯酒。打斋到深夜,道士“肥谱”(毛南语,“肥”即“作”,“谱”即“请祖先的法事”),请清祖灵回来赴宴,护送亡灵到阴间。做这种法事时,也唱诉逝者生前抚养子女艰辛,表达子女对逝者怀念的歌。仪式开始时,丧家先在香火堂摆一张祭桌,桌上设逝者的灵牌、糯饭、炒黄豆、“门头”(毛南语,祭品,即米制禽、畜和农具、工具模型,供亡灵在阴间使用)及十个酒杯。孝子跪在桌前的地席上,孝女、女婿、孙子孙女等蹲于地席周围,邻居、房族、亲友们围在外面。道士坐在桌边先用毛南语念经,让土地神去请丧家的祖神一齐回来。接着用毛南语唱接召三祖歌,唱完,又用汉语呢喃一番,如“当在灵前,摇幡拜迎,三祖众魂,普降灵堂”等。然后再换毛南语再三祈请:“父(母)去阴间,还靠众祖神,各人敬上一门头,各人献上一杯酒。”最后道士代表子女用毛南语唱吊丧歌(又称“敬献十杯酒”),每唱完一首,执幡的孝子就向亡灵叩拜一次,邻里乡亲也向灵前空杯筛一次酒,共筛十次。道士此时已成为歌师,所唱声情并茂,极为感人。唱完十首歌,乡亲们也敬满十杯酒。就这样,停尸一天就“肥谱”一晚,停尸三天则肥谱三晚(要单数),所需费用由孝男与女婿们分担,其中有一人一晚的,也有几人一晚或一人几晚的。第一晚称“初供”,末一晚称“满供”。谁负责哪一晚,道士就代表谁唱当晚的吊丧歌。道士根据上供者与亡灵的关系及他们间的情况即兴编唱富于艺术性的抒情悲歌,是“肥谱”的高潮。 按道士所算入棺的日子及时辰,“肥谱”毕,便抬尸入棺。入棺后,孝子将放在逝者舌下的硬币取出,取时也不能让眼泪滴入棺中。盖棺前要仔细检查逝者身上的衣服有没有补丁,因为民间认为,逝者身上若有生人的贴身内衣所用的布料补成的补丁,会把生人的灵魂带进棺材。检查完以后就可盖棺。盖好后即抬棺木到屋檐下,其上再搭一个临时的席棚,以便孝女、儿等守灵。 祭丧、下葬。报荤丧后,舅舅们来到,祭丧仪式即可开始。祭丧可在屋里,也可在屋外。在屋里祭丧称“灵案前祭”,在屋外祭丧称“灵棺前祭”。祭丧时,男女老少都佩戴白巾,逝者为男性便戴于左臂,逝者为女性便戴于右臂。不论是在屋里祭丧还是在屋外祭丧,都摆两张供桌,且第一张祭桌摆素祭品,第二张祭桌摆荤祭品。祭丧由舅家人组成的祭丧班子―――包括大唱、引礼、司尊、司爵、读文等主持,在大唱先生的喊唱指挥下,孝子、孝女、女婿们叩首、进茶、进酒、进饭、进豆腐、进面条、黄豆及各种果品、各种肉食等,礼毕,焚烛、化财、洒酒、降神,礼成退班。 祭丧毕,立即出殡。出殡时,孝子手捧逝者的灵位牌和寿幡走在前面,孝女戴着逝者生前用过的雨幅和拐杖跟在灵柩后面。在出殡的路上,道士做“三坛破狱”、“上金桥”等法事,让亡灵顺利上天堂。灵柩抬到墓地后,先放在一边稍停片刻,让地理先生念了金鸡赞词、点穴词、撒米词后,才抬棺入墓穴中(念时杀一只公鸡,并用鸡血淋墓穴,最后还向四周撒白米)。之后,地理先生校正棺的方位,并铲一铁铲泥土念封土词。念毕,将泥土分头、腹、脚三外撒于棺上,孝子也铲三铲土撒于棺上,然后众人一齐填土。填平后,地上用片石垒一个长方形或圆形的坟,坟顶插一枝带叶的竹枝,竹上挂一条用彩纸剪成的蜈蚣形纸幡。逝者生前用过的拐杖放靠在墓边,雨帽盖在坟上,抬棺的木杠全丢在墓地。出殡下葬前孝子孝女每天只能用木瓢在露天吃素饭,不能串门。安葬完毕回家,经再次祭祖,并请道士做了辞亡灵的法事后,才可入席吃荤。 亡灵回家、分田。在道士推算出的“亡灵回家”的当天,孝子们用糯米蒸一锅糯饭,捏成饭团(有多少子女就捏多少团),摆在簸箕里供在祭桌上。同时把逝者生前睡的床铺按原样铺好,在床前撒一层灶灰。这天,已出嫁的女儿要回来,村上的青年也自愿来陪伴主家过夜。第二天清晨,大家来床前察看灶灰里有没有什么印子,如有,就认为逝者的灵魂已回过家了。然后,孝子孝女各拿一团簸箕里的糯饭来吃。这时,饭团里如有石子,吃的人便将发财;有泥团,将五谷丰登;有草,将六畜兴旺;有火炭,将聪明识字,等等。 安葬四个月后的第一个农历七月初七或七月十四,是给逝者分田的日子。分田这天,丧家备牛红(即牛血),戴孝的亲属及朋友带鸡鸭一齐来祭奠逝者。祭奠时,主家烧香烧纸钱,把逝者的遗物通通在纸钱燃起的火苗上掠过,交逝者在阴间使用。然后,孝子说:“父(母)亲,跟我们去分田!”便向田里走去。在田头,他先将一束剪好的砂纸挂在一根青竹上,然后往田里走三步,把竹竿插在泥里,告诉逝者说:“日落西三步那边是你的,日出东六步这边是我们的。” 毛南石墓(蒙国荣摄) 服孝期。毛南族的服孝期为四个月。在孝期内,孝子孝女不得穿新衣,不得剃头、洗头,到别家不能坐高凳,不能吃狗肉、羊肉、马肉、鹅肉,夫妻不能同房,家里原定的婚事也要推迟。孝期满后,请道士来脱孝。 凶死葬。毛南族凶死者的葬法不同于一般逝者的葬法。凶死有四种情况:(1)年幼未婚或已婚但未生孩子就死的,称“夭亡”。夭亡者的尸体只能从窗口、晒台门口摔出去,或打开楼板摔进牛栏再抬出去。埋好后锄头杆留在墓地,抬尸者不能原路返回,要一人选一条新路回。主家在村前烧一堆火,让埋尸者个个跨过火堆“洗身”以驱外鬼。(2)跌下山摔死者称“伤死”,尸体就地掩埋,埋时把一只白公鸡在人摔死处摔死,民间认为这样可避免再有人在那里摔死。老年人伤死可用棺,青年人伤死则土葬。(3)妇女难产而死称“湿死”,埋葬时,棺木抬近墓地要转三个圈方下葬,民间认为这样可避免其阴魂回家。(4)因国事牺牲者按家仙祭丧,名字列在祖宗灵位上。这是毛南族传统民俗对烈士的优待。 脱灰帽。出殡也是丧礼中民俗积淀较丰厚的部分。在桂中大明山东麓诸县,出殡前,由师公领孝子孝女及众亲属绕棺,师公边绕边摇铃边唱,最后砍死一只公鸡,把铁剑往棺材上一拍,“扛重”(抬棺者)便齐声呼号,把棺材抬出屋外,搁在两条长凳上,灵台上的花被单被取来盖在棺上后,便起棺抬向墓地。在前往墓地的途中,两个手举纸花的人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面,其次是抬棺的人。孝子中最年长者戴灰帽(用竹条编成,顶端包―撮草灰)、挂钩刀(意为护尸使其不受外鬼侵扰),紧随棺行。最后是戴白孝巾、哀哀啼哭的孝男孝女及各路亲戚。一般的师公打锣击鼓到半路即回,师公头一直陪同到墓地给棺材定向。一般的亲戚也送到半路即回,儿女和本家幼辈亲属也送到墓地,并绕穴一周。棺材入穴后,横踏过棺材,别穴而归。最后留下扛重者整墓,墓大都用泥堆成长形墓丘。戴灰帽的孝子回来时,在半路向舅舅跪谢,舅舅帮他把帽顶上的那撮灰解下来,俗称“脱灰帽”。此后第七天做“头七”祭灵,孝子睡灵牌旁(过去睡地铺,从这天开始可睡床上)。一个月后,孝子剃头,丧事宣告完毕。 八仙齐出动。在桂北天峨县的百定乡,逝者60岁为初寿,送葬抬棺可用八人;70岁以上为中寿,可入大棺,抬棺至少用八人。80岁以上为上寿,可入特大棺,由16人用黑布条攀着棺材抬送,表示八仙齐出动,抬逝者成仙。 女儿受花。在桂西的都安县,老人逝世后,老人已出嫁的女儿要用竹篾为老人的棺材扎一个房屋形的棺罩(出殡时盖在棺上用)。棺罩上常插一束纸花,她的丈夫来进香祭奠时,把花摘下并送还给她,让她回去后插在房间里,立一个花婆神位,保佑生儿育女,俗称“女儿受花”。 陪葬粮。在桂北的柳城县,老人逝世后,下葬时用两瓦罐粮食陪葬,俗称“陪葬粮”。陪葬粮在出殡时由一个晚辈男子(出殡时走在棺前)用裤筒挂在颈脖上驮送到坟地。在桂东贺州的南乡镇,人们把掺了酒饼的糯饭装在小瓦罐里陪葬。 负棺。在桂西南的天等、桂西的隆安等县,传承着在黎明前出殡的习俗。棺材抬出门时,孝子伏跪门前,让灵柩从头上抬过,俗称“负棺”,也称“垫丧”。出门后,由孝女持火把引路。 炭灰涂面。在桂西河池的一些地方,出殡时,孝子孝女头戴竹帽,表示父母生前自己未尽孝道,无脸见父母的在天之灵;以炭灰点额或涂面,表示自己为不孝子。 暖井。在桂西北的田林县,人们把棺材抬送到墓地后,在把棺材抬放进墓穴以前,先把一只陪葬的公鸡丢进墓穴中,接着把一串已点燃的鞭炮也丢进去,让它在墓穴中鸣响,俗称“暖井”。暖井之俗在壮乡传承较广泛。 支粮饭。遗体入棺前,已出嫁的女儿杀爬路鸡,煮熟,把它和自己带回来的糯米煮成的“支粮饭”一起,祭奠亡灵。煮支粮饭时边煮边唱种田全过程的辛苦歌。1949年前,一般人家停灵两天,富户停灵七天。如今变化较大,大都是早上逝世下午安葬,头晚逝世第二天葬。 开路、引魂。遗体入棺的时间为出殡的前夜。入棺前,先在棺底铺火纸,前端放五片瓦片给遗体作枕。入棺时,像抬遗体从房中出厅堂时一样,长子抬头,幼子抬脚,其余亲属各抓紧麻皮的一端,一齐用力,把遗体抬放入棺中。入棺后,用两卷火纸从左右两边把逝者的头顶紧。1949年前,人们还把一些金银塞入逝者的口中,今以两枚硬币代替。此外还把一些糯饭放逝者的手上,让逝者手抓糯饭。逝者生前的爱物这时也放入棺中作陪葬品。道公在遗体旁念经做开路法事,为灵开路,祝亡灵到阴间后能顺利地生活。接着“引魂”法事。民间认为,人逝世后灵魂即与肉体分开,到处游荡,所以下葬时必须把逝者的灵魂引回来。引魂法事由道公来做,他先在厅堂上挂一条“∧”形长白布条,布条的一端朝门外空中,一端放在遗体的头上。仪式开始时,子女跪布条的两旁,女儿唱《引魂歌》,如:“我爷一世有修人,有修之人桥面过,有修之人桥面过呀,今晚修斋抬你过带河桥……”道公自己持香由门外往里走,进来后架梯过“∧”形长白布条,然后到逝者的头边,象征魂已引回,仪式结束。 背财回屋、背上山。出殡前,棺盖请外人钉紧。抬棺的限八人,俗称“八仙”。逝者为男性,用竹扛抬;为女性,用木扛抬。抬棺上路时,边走边烧炮竹,同时撒米谷、烧纸钱。民间认为,谷会变成小黄蜂,米会变成大黄蜂,黄蜂会把阻拦亡灵的雌雄木煞赶走,烧纸钱可以请得鬼魂为亡灵带路。与此同时,女眷们唱抬材歌。长子先到离家一里的路中心头朝家贴地跪好,让棺材从身上抬过,俗称“背财回屋”;之后又继续先行,超过棺材一里地左右,头朝墓地贴地跪好,再让棺材从身上抬过,俗称“背上山”。 扫天板。灵柩抬到墓地后,先停放在事先已挖好的墓坑边,以便道公和八仙“暖坑”(道公在坑内坑外敲鼓念经,八仙中的一人手持一把铁铲铲一些已点着的纸钱在坑内来回游动)。暖坑后,八仙手抓篾绳,放棺入坑。入坑后,长子手执树枝跪棺面上(膝和手要着棺,脚掌翘起),从头到尾清扫棺面,俗称“扫天板”。清扫完毕,用手扒土盖棺,扒土要按东、南、西、北的顺序扒,若双亲还有一人健在,留北面不扒。这时,各亲人也都到坑前讲一两句告别的话,讲完后,也背向棺材抓土往后抛,同时提醒逝者“闭闭眼”。接着由八仙填土,土填至高出地面一尺左右,在后方筑一个小土堆(俗称“后土”)。填好后道公在坟头和后土烧香念经。当天,亲人回去吃过饭后又立即带上糯饭、鸡、猪肉等供品来坟前烧香祭拜,亲自动手整修新坟,俗称“圆坟”。 认血碗。老人安葬以后,在家中厅堂的一角为其设立一个灵位,从其逝世之日起,每七天祭供一次,还请道公来念一次经,俗称“做七”。做七时女眷们唱哭七歌。做七以“三七”和“六七”为最隆重,“六七”以后做“收七”法事,俗称“断七”。逝者若为女性,做七时她生了多少个儿女,就在其灵前放多少碗糖水,这糖水象征其生小孩时流的血,俗称“血碗”。祭祀时,子女们要在道公的指点下,跪在碗前舔干糖水。舔时不能用手端碗,但可请道公帮忙。舔完后,咬碗放自己衣兜中,第二天用此碗盛米供在逝者的灵前,俗称“认血碗”。民间认为,妇女每生一个小孩阴间便留有一个血塘,子女舔干了糖水,也即舔干了血塘,其母便不用被押去认血塘了。 送魂衣。在升安村,新坟三年内于每年的二月初十前去扫墓。三年后,和其他的祖坟一样,清明节才去扫墓。在最初的三年之中,每年的十月初十儿女们均做纸衣到墓前焚烧,唱送魂衣歌,俗称“送魂衣”。三年孝满后,择日包一些大粽,按阶梯状摆于神龛前,请道公登粽梯做亡灵归祖灵法事。法事结束后,女眷们唱释服歌,同时烧掉在厅堂上的孝服孝杖,丧事至此全部结束。 以上是升安村传统丧葬民俗中主要的民俗事象,广西其余各地汉族的丧葬习俗与此大致相同,但也有一些差异。 即把棺材送到坟地埋葬。在邯郸县,这天上午,远近亲戚友好都来上祭,一般是将祭品抬到灵前展示一下,行四叩首礼,孝子们陪哭,然后将祭品种类记在礼账上。祭品多是大饭一桌,肉一刀,荤素馔各一桌,鲜桃鲜果各一桌。 冀南邯郸县、肥乡县一带办丧事时,姻亲上的大饭讲究八大四小为一祭,即八个“大盆饭”,四个“小盆饭”,用白面蒸成,大的直径30厘米,小的直径也近20厘米。蒸时需用盆或碗作底衬,故名大、小盆饭。其上有用细面条组成的花朵枝叶,并用食品色着色。另外还有面蔬果,即用白面蒸成的黄瓜、茄子、青椒、香蕉、桃子、梨、苹果等,均着色。在肥乡农村,其名称为“大窝子”或“盘拳”,因其蒸时用底衬,是空的,像个窝头,故名。大饭可自家蒸,也可向馒头坊订做,专门订做的更是讲究,大饭上插有“八仙过海”、“杨门女将”等戏出人物。这些人物起初是用热水烫过的“死面”捏塑的,蒸熟后着食品色。现在改用石膏人,大饭蒸熟出笼后插上去。如今邯郸县的大饭中为主的一个,直径有50厘米,上插石膏戏出人物、旗幡等,将其放置在一个有木架的转盘上,木架中有电动装置,接通电源后,转盘便带动大饭转起来。这种大饭是订做的,木架转盘是租赁来的。在冀南一带亲戚前来吊祭,在灵前摆上大饭,在往丧主家收拾时,街坊邻居可抢大饭上的戏出人物,这叫“抢大饭花”,说是抢了吉利。有的地方是把大饭摆放至出殡时才允许抢大饭花。 冀南葬礼大饭(杜学德摄) 冀南可转动的插花大饭(王自国摄) 大饭只是祭礼的一种,另外还有挽幛、礼金等,全凭吊祭者的经济力量和身份及与丧主家的关系而定。等各路亲戚都已来齐(或主要亲戚已来齐),吃过中午饭,起灵时辰已到就要起灵。就是把棺材放进组装和围以布画的棺罩架子里。旧时由16人或24人肩抬,如今用专用灵车拉走。 起灵前,先立位点主。立位就是给死者立牌(灵)位;点主就是死者的灵牌上先写“显 考昭 妣穆 ×(姓氏) 君 孀 老安人××讳××(名字)衤曰王”,然后请文举人或当地德高望重的文化人,用朱砂笔补上暂缺的两画即成“神主”,在“昭”或“穆”字上圈红圈,这叫“通神点主”。富家大户则从县里请文官来“点主”,同时请讲生给孝男孝女讲《二十四孝》故事和孝经;请武官骑马到墓穴中“刺土”,即用刀或剑在墓穴的四方刺一通,为的是驱逐穴中的邪祟。 起灵时,放礼炮三声,正孝子在棺罩前摔碎一个底部钻有五个或七个眼的瓦盆,叫“老盆”(男死五个眼、女死七个眼),整个出殡队伍即出发。队伍的顺序是:喝礼生臂挎纸钱篮子在前,边走边撒纸钱,随后是吹奏的响艺班;男性孝子、亲戚紧跟,棺罩车在孝男和孝女之间。孝男步行(旧时还要拉灵车),正孝子持幡拄哭丧棒由他的子侄搀扶,其他孝子拄哭丧棒,向墓地行进。拄哭丧棒的原本意义是,孝子因悲痛憔悴过度难以行走,故拄哭丧棒助力。 在冀东一带,午饭后,孝男孝女排成一长队,抬着纸人纸马,命纸用死者生前穿过的一件衣服裹着,放在椅子灯上,由长子等孝男抬着,其他纸扎则由帮忙街坊拿着,去村西焚烧。孝子孝孙边走边大哭,称之为“发行”。“发行”完毕之后,亲属人等围着灵柩正转三圈,倒三圈,然后正孝子将盆摔碎在灵前,叫“摔闲盆”。接着孝子用白布拉着棺罩架子或灵车起灵,这种拉是象征性的。出殡队伍向坟地走,男在前,女在后,中间是灵柩和众多护送者,其间大管事还要不断地喊:“谢乡亲喽!”孝子们就立即磕头,整个送葬队伍炮声震天,哭声一片,沿路有专人提篮撒纸钱,沿路围观者不绝。 冀南葬礼出殡场面(王自国摄) 哭丧歌。是一种独特的汉族民歌。唱哭丧歌时需在歌词中加入一些衬词,以便拉长哭声,表现出失去亲人后那种悲痛之情。哭时或跪在灵前,或坐在炕上,或手扶棺材,并准备好擦泪手巾,然后放声长哭,最后由别人劝说或搀起,方才停止哭声。下面这首《哭娘歌》以12个月不同季节变化,哭述思母之情。这是蔚县一带的丧葬习俗之一。 唔……唔…… 我的娘(呀)你好狠心(呀),(咋就)不言不语不吱声(呀)。 丢下(哩)大的(呀)扔下小的(哇),独去(哪)阴间(呀)可放心(呀啊呀)! 我的娘(呀)你好狠心(呀),走前为啥(哩)不说声(呀)。 想的(哩)儿我(呀)心里痛(哇),你可明白(呀)儿的心(呀啊呀)! 正月里来(呀)正月正(呀),家家户户(哪)挂红灯(呀)。 可知(哪)儿在守灵房(呀),可知(哪)儿我哭断肠(呀啊呀)! …… 三月里来(呀)是清明(呀),田间(哩)墓地(哪)多行人(呀)。 我随(着)行人(呀)来寻娘(呀),娘不见我(呀)坟里藏(呀啊呀)! …… 十月里来(呀)天气寒(呀),带上(呀)衣裳(呀)到坟前(呀)。 香烧尽了(呀)泪哭干(呀),就是(哪)不见(呀)娘的面(呀啊呀)! 冬月里来(呀)冬月间(呀),没人(哪)管我(呀)穿的单(呀)。 娘在世时(呀)四季衣(呀),件件(哪)都能(呀)避风寒(呀啊呀)! 腊月里来(呀)整一年(呀),思娘(哪)思的(咯)发变颜(呀)。 终日(咯)不见(哪)红日上(啊),常见(哪)瑞雪覆房檐(呀啊呀)! 开路神。20世纪40年代以前,在邯郸县、隆尧县等地出殡队伍最前头都有一位开路神,其木架固定在一个有四轮的底盘上,罩上头面铠甲就有了威猛感,专人推着行进时,由于振动和机关的作用,开路神身子可以扭动,持宝剑的手也能挥舞。开路神也叫开路将军,汉代以前叫“方相氏”,是丧葬仪式和宫廷驱鬼的职官,任务是驱杀宫廷、丧葬沿途和墓穴中的鬼祟,使死者不受侵扰。 出殡是在下午进行的。出殡前由“鬼公”和死者的直系亲属先到村口的大树下做“送鬼”仪式。“鬼公”不断念死者祖先的名字,请祖先鬼来认领死者的魂灵,最后用钩刀在树干上砍几刀,以表示死者和村里人断绝关系,不许他的鬼魂回到人间来作祟。接着他们用露兜叶编织的席子将尸体包裹起来,用山藤分五节绑扎紧,盖上红毡或龙被,然后安放在用竹子片编织的抬床上,再由死者亲属用粗竹竿抬到墓山去。送葬队伍出发前,也要鸣火药枪通报,并由两名妇女带头领路(黎家的俗规,不论死者是男还是女,送葬时都要由妇女领路),她们其中一人手拿一只小鸡。跟在妇女后面的是熟悉祖先名字的老人。灵柩后面跟着的是亲友,他们边走边哭。当队伍到墓山前面时,拿小鸡的妇女就把鸡扔在路旁,以此酬谢墓山的鬼魂,让死者平安地进入墓山。黎族的墓山,林密阴森,怪鸟啼鸣,给人一种恐惧的心理压力。这时棺材已抬到墓地,棺材黎话称为“猜共”。黎族的棺材分四等,一等是木棺。木质好的是荔枝、黑墨、山丝、红萝等优质木材,用这种棺材的丧事规格高,都是以牛为祭品的。二等是树皮棺,用的是厚皮树树皮。三等是竹棺,用山竹片编织而成。四等是露兜席棺。后三种棺材的丧事规格小,仅以猪为祭品。在遗体未入棺前,黎俗规定先由老人挖三锄定好位,然后众人才挖墓穴。在挖墓穴的同时,由老人(奥雅)主持最后一次的祭奠仪式,“奥雅”身穿织有蓝色花纹的长袍,头插银簪,颈戴三个银项圈,站在死者的头前念祖先坟名字,死者的亲属男女分开围蹲在死者的身旁,手持红藤叶边听边号哭。墓穴是根据地势高低、日落日出的方位定的。他们原来没有看“风水”定墓穴的习惯,不过在黎汉交接或黎汉混居的地区,由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有些地方也看起风水来。墓穴挖好后,就把遗体放进棺材里。进棺前还要揭开包裹让亲属用小木勺喂一次米饭汤,让大家看最后一次遗容。下葬时,先由“奥雅”动手盖上,众人跟着埋土。坟高出地面一尺左右。接着在坟前摆猪内脏、成串的瘦肉、两把干稻穗、一只碗、一个煮饭的小土锅、一个大酒罐(酒罐上塑有四只青蛙)等祭品,并摆上牛或猪的下颚骨。抬遗体的工具也随之放置土坟旁。葬后,送葬的妇女每人手里都要拿上一枝红藤叶回去,表示不把墓山的鬼魂带回家。埋葬时用过的锄头、铁锹,回家后不马上洗刷,等孝期满后才拿到河里或去溪边洗干净。 黎族不立碑,葬后也不再祭扫,俗话说:“黎人埋葬,不再祭扫。”为了悼念死者,亲属都要反穿衣服,以表示守孝。葬后的第一天,前来吊唁的亲友和村里人都不吃米饭,只聚集在死者家里喝酒吃肉,边喝边议论死者的生平和为人,哀悼活动一直延续到深夜。 之后第二天上午出殡。出殡前,要举行仪式。送葬队伍排列次序为:一人高举死者名旌,上书死者称谓、享年,接着花圈、灵柩、子女依次排列,后为送葬人群。一路燃放鞭炮、抛纸钱,送至郊外。一般亲朋解黑纱丢掉回去,由子女护送棺材上山安葬。安葬时,亲人绕棺走一圈,并捧上三把土,然后由抬棺人盖土填平棺坑。返回时,送葬者不能回头看亡者坟墓,据说看后亡者灵魂将被摄入而随其返回家。出殡后,死者家里有人打扫卫生,把死者衣物丢到垃圾堆,并在家门口烧一堆火,送葬亲人返回时跨过火堆才进家门。同时用橘子叶煮水,亲人回家后用水抹眼睛。 俗称“人上山”。长子抱灵,领头,须打伞,因亡人惧天光。紧接十班鼓,一路吹打,沿途丢“买路钱”,八大金刚抬棺继后。灵柩过户,该户在稻场边燃草一堆,谓“放烟窖”。柩抵墓地,阴阳先生跳到墓坑中,先用禄米画八卦图,并朝上抛撒,众孝子以兜跪接。墓坑须背风、向阳、势高,前无垮墉,后无凶山;墓向讲究男打对包,女打对凹。孝子见人就磕头,以谢乡邻。柩下墓坑,掩棺,孝子嚎哭,放鞭炮吹奏器乐。回灵,八大金刚砌坟,丧家送烈酒肥肉,八大金刚无论饿否,皆猛吃猛喝,谓“吃丧片子”。3天内,孝子每晚送饭至坟头,坟尾置火把,曰“送烟稿”。3天后整理墓园,加厚坟土,称“圆坟”。 出殡这天,孝子捧醮纸盒跪在家门前,然后烧纸,由亲邻们抬起棺材,孝子们拉着连接棺材的素布,扶柩向墓地出发,有的抬着花圈、纸人、纸马等跟在灵柩后面。送葬队伍前面由招引魂幡开路,一路上不时抛撒用纸剪成的圆形“铜钱”。到墓地后,孝子们烧纸磕头,亲邻们把棺材放入墓穴,并在棺材头前挖一小坑,里面放上灯具、碗筷、水桶等用品,然后覆土。整个下葬过程要在太阳升起前完成。如果墓地离家很远,就用车拉着灵柩前往墓地。下葬回来后在院门口点一堆火,送葬的人都要从火堆上跨过去,家人也要把亡者生前所穿的衣服等烧掉。之后,家人就准备宴席以答谢来宾。席间,孝子不时到各席桌前致谢。 汉族葬俗转坟 (陈长祥 摄) 是丧俗中的大礼,也称“发引”。在老天津卫人眼里,看这家阔不阔,儿女孝不孝以及社会地位高低,看出殡的规模便可知道。人们把出殡的隆重与否不仅看成是死者的衰荣,也看做是生者的显赫。出殡前一天夜里,全家及挚友守灵不睡,谓之“伴宿”。从停灵到出殡的时间各家不同,一般依财力而定。最长的停灵于“七七”,即49天后下葬;贫穷市民人家,入殓后就择日清晨抬往坟地下葬,叫“起五更抬”。 出殡时间有早、晚两种。早殡在上午10点以前,目的是省钱;晚殡则在10点以后,要招待亲朋,摆设酒席饭菜,因此开销较大,一般能晾杠的家庭都出晚殡。出殡时间由阴阳先生择定,出殡前一小时(通常在午时)要由武官主持祭门仪式,既请与自家有交谊且官职显赫有影响的武官站在茶房铺好的红地毯上,在门外大声吆喝一番,并在马路上朝门上看,放铁炮(后改鞭炮)6响祭门。此时,僧、道诵经,吹鼓手也随之在阴阳先生指挥下奏乐,孝子跪于门里过道儿烧一张门神纸。武官祭门的目的是请门神爷放鬼魂出去,否则棺材动不了,鬼也出不去。武官祭门与文官点主一样受尊重,死者家属也要派专人用车接送,事毕同样送去一桌酒席致谢。 起灵前,要将棺木的材头钉钉死,钉时,孝子要喊“躲钉”。死者家人要用扫帚、细布等轻扫、轻拭棺材,谓之“扫材土”,这时茶房要让全家人高喊“留财”取谐音之吉,以祈求死者把财产、财运留传给后人。 起灵时要放鞭炮,死者次子将架在棺材下的凳子踹翻,长子用柴火棒将事先备好的一小陶碟击碎,名曰“摔牢盆”(现今是将瓷碗摔碎,越碎越好)。留在家里的亲友,把贴在宅门口的门报儿撕下。 民国以前,大出殡讲究八大抬,即诰封亭(民国以后取消,成为七大抬)、铭旌、影亭、官轿、花亭、灯亭、灵亭(或家庙)、香炉。另有4张桌子,即香兽桌、朝服桌、古玩桌、鲜花桌以及香谱、雪柳等各种执事一应俱全。这些均在赁货铺租赁。 出殡时抬棺及各仪仗执事之人,是在杠房雇佣的。棺木上绑有大旗杆,外罩绣有花、鱼、云罗、伞盖等图案的棺罩。杠夫有8人、16人、32人、64人之分别。64人者称“六十四杠”。仪仗多是白底蓝黑图案,杠夫穿绿底圆点衣服,戴绿色高帽。 大出殡 出殡所抬大座之一―――家庙 出殡序列十分严格,不能错位。通常由茶房安排。出殡队伍最前面是8杆红色旗,4面龙头铜锣,4把遮阳红伞,4把绿扇,金瓜、钺斧,朝天蹬、八大抬、四大桌,鹤童虎判和顶盔挂甲面目狰狞的2个开路鬼―――方相、方弼兄弟的扎彩(其一手持三节棍、一手高擎七节鞭)、雪柳(雪柳的多少也看丧家主人花钱多少而定,有的可达100多棵)。执事后棺轿前为宾客,同辈按岁数大小排列,年长者居前。最初,以重孙、孙、大孝子、二孝子等顺序排列,后来,长子扛魂幡引导在前,次子等孝男、孙辈持哭丧棒依次向后排列。用一块白布,一端系于杠前,一端由大孝子牵于肩,诸孝子依次摞布在肩,随杠哭泣而行,谓之“扛灵”。哭丧棒的制作也有讲究,丧父用竹子为杖,取父之节在外;丧母则要用梧桐木为杖,取母之节在内。其后为棺轿。女眷们则要坐在棺后的车轿上,一路号啕大哭。这时长媳要抱定一陶罐,亦称“匣食罐”,内放饭菜,下葬时由孝男放置死者头前。若长子先其父亡故,长孙(津俗谓之“承重孙”)则要顶替其父扛幡引导于前,其叔父辈排列其后,抱罐者也是长孙媳妇。最后面是僧、道、尼唪经队伍,一组被称为“一棚”,棚越多越隆重,越显示丧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大部分棚经都是丧家出资雇佣的,也有亲朋赠送的。 还有些显贵豪门,出大殡时,为炫耀豪富权势,请来军乐队,一路吹打,与僧、道念经相伴。同时,还请当时的军政权贵、在野名人,写来许多匾额,与亲友所送挽联、诔词、挽诗和横匾一并用数座五彩亭抬着,完全成为宣传本家权势的场面。 殡仪队伍路过城门或桥梁时,要撒纸钱,谓之“撒路钱”。目的是打点孤魂野鬼,不要难为死者,使其能尽早到达“乐土”。殡仪队伍在中途的一定地点要停下来,因要抬棺到墓地光靠64名杠夫是不够的,必须中途轮换着抬,这样就得需要128人,一般人家都置办不起。所以,一旦走出城区就将各种仪仗、执事、棚经以及亲友及其女眷一并打发回去,只留直系孝男孝女,也叫“落蒇儿”。棺材或装车拉着或改用小杠抬着直至坟地,俗称“送葬下洼”,本主牌用官轿抬回,谓之回灵。棺到墓地,须用木钉将材身和材盖封牢,称之“下材钉”。下钉前,先由孝子举斧,象征性地在材上敲几下,并喊“爸(或娘)‘留财’”。 1949年前,死者多睡棺木,行土葬;棺柩从家中撤走,叫“出殡”,俗称“出丧”,一般在开吊当天的下午。 出殡当日,先要“辞柩”,即在棺前供饭菜,烧纸钱,亲属叩头。孝子将棺木上灰尘掸清。如东等地还要举行“种五谷”仪式:孝子撑雨伞遮住材头,孝媳身穿围裙,左手撮起裙边,里边盛大麦、玉米等,右手从中取出,撒于伞上。此后,即“抽棺”,土工将棺材提起,抽走搁凳,放于地面,停片刻后肩棺柩启行,称为“发行”,出殡仪式正式开始。 抬灵柩者的多寡,视贫富而定,分16杠、24杠、32杠不等。穷困人家,棺木简单,停尸二三天而已,有的甚至大殓后即行出葬,往往在破晓,以吹鼓手三五个,扛夫四到八个,孝子手捧牌位,步行而往墓地下葬,谓之“偷葬”。一般人家,则以吹鼓手前导,后随执事、影亭(放死者遗像),长子抱神主坐“领魂轿”内(有长孙的,长孙坐轿,长子扶轿而行),亲属尾随其后,接着是灵柩,再后是女眷,坐轿或马车。富有人家,仪式比较隆重,出殡队伍浩浩荡荡,扎了丈余高的纸人,用轮车推行,称为“开路神”。更有功布和无数轿舆。所谓“功布”,是无顶白布大帐,孝子手执引魂幡,在内行走。棺外有刺绣棺罩,抬棺人有8~14人不等。棺材前有人牵引,亲友扶着系于棺上之带子行走,称为“执绋”。南京宾客送殡,如到丧家,灵柩已启行,认为大不吉利,说是棺材(官财)不上。 出殡路线以热闹街市为主线。亲故知交,往往在途中设香案致祭;灵柩经过,将影亭迎人祭奠称之为“路祭”。灵柩所过之处,一路抛撒纸钱,叫做“买路钱”。遇桥,孝子要出功布拜接。出殡途中,灵柩不得停下,否则是对死者的大不敬,大不吉利。 吴县水乡送棺至坟地,都用船只,孝子捧神主领先踏在船头,孙随父后。 海州出殡,棺材到门前要停一下,让女儿、媳妇哭别。当地女眷不送殡。灵柩从门口启行,原来用以烧纸的老盆由所有孝子双手抓起在棺材头前摔碎。摔老盆是后代行孝道和继承遗产的主要依据。参与摔老盆的人越多,就表示亡人越有福气;若亡人无子女,谁愿意摔老盆,谁就继承遗产。实在没有人摔老盆,就把老盆放在地上,用棺材将其压碎,叫“自掼自得”。吴江称此风俗为“掼灰盆”,可以掼掉晦气、逢凶化吉。苏州等地在棺材出门时需找一只碗或钵头摔碎,其意亦在将家中的晦气摔掉。 从墓地回来时,仪仗撤去大半,孝主捧神主经由“吉利”、“太平”等有吉祥字的桥、巷而归,称为“回吉”。家门外要点燃用稻草扎的火堆,称“三灯火旺”。回丧之人要跨火堆而入,意为燎去晦气。也有人家回丧时,厅上改挂红彩,灵前桌围也临时改为红色,男客都换吉服,女客穿上红裙,算是自讨吉利。 棺材出门后,苏州、南京和海州等地都有这样的习俗:要在灵堂内原放灵柩的位置,放一斗米,米上插一把尺,一杆秤,秤上挂历本,谓之“镇堂”或“填宅”。苏州还有在地上平放一把梯子、放一袋米、放一盆万年青的做法,回丧之人进屋后,先要到梯子的档子间跨几步的,有“步步高”及“万年粮”等吉祥寓意。 棺木送走,家设灵堂香案,供奉神主。吴县习俗,要在灵台四脚垫一片朝天的瓦,到第三天翻转来,复瓦者口念“瓦片也有翻身日”。 出殡后,棺木有直接到墓地落葬的,亦有在坟旁砌屋暂息或停放于殡馆、寺庙,等以后再落葬的。停柩长的,可达三五年之久。 关中和陕北最忌棺材见太阳,在出殡之日的凌晨就要起灵,于东方微明、太阳未出时就要下葬,但关中的韩城市则要在午后才出殡,陕南一般也是午时过后起灵。启动灵柩时要吹奏哀乐、鸣放鞭炮,孝子在礼宾生的指引下,跪在灵前明烛、拈香、烧纸、献饭、奠酒、读 “起柩文”,全体孝男孝女大哭,在礼宾生一声 “起灵” 的号令下,孝子和众乡邻迅速将灵柩抬起,移出门外,平稳地安放在棺罩内。棺罩又称丧轿,以木为架,四周有布帷围罩,并绘制有24孝故事图画,顶部前有雕刻的彩绘龙头,后有龙尾,中间插一纸制的大仙鹤,意为死者 “乘龙飞升” 或 “驾鹤仙游”。棺罩上再放一只公鸡,为亡魂引路,名为引魂鸡,亲友在丧轿前焚香化纸,为亡魂送盘缠,谓之门祭。在陕南的白河县,举行门祭时,孝子端一碗饭,在灵柩上绕一下,再把碗打碎,意为死者不再吃阳界的饭了,把碗带到阴间去吃。抬丧轿的木杠称为龙杠,捆绑好龙杠,一切准备停当,由8个身强体壮的乡邻抬柩起行,名为八仙抬灵。丧轿抬起时,上面坐一个死者的亲属,名为压丧,意为压住丧葬,今后不再发生丧事。灵柩经过村邻门前时,各家点燃柴火,以阻止鬼魂进入家门。送灵的仪仗一般是丧轿前面有死者的幼子或长孙打着引魂幡,边走边撒纸钱,向鬼神买路,次后是香器桌子,上置死者的遗像或牌位,丧轿两旁有手持哭丧棒的孝子,按长幼次序用白布牵引灵柩,古称执绋或执引,其他孝子分列两侧,扶着丧轿徐徐前行,丧轿后面紧跟着鼓乐班子和扛举铭旌、彩旗,纸做的金山银斗、金银锞、摇钱树、聚宝盆、九莲灯、金童玉女、轿与马、寝宫暖殿等送殡的亲友。女孝子只送至村外大路口便返回,一般不送往墓地。正孝子头上顶着灵前烧纸用的那个瓦盆,出村后在第一个十字路口将纸灰盆摔碎。摔纸灰盆有个讲究,这是死者长子的特权,如果长子已丧,就要由长孙来摔,称承重孙,其他孝子不得越俎代庖,它确定了继承家产的主管人地位。而且纸灰盆要一次摔破,越碎越好,认为这样,死者在阴间才能享受到给他烧化的冥钱。途中灵柩不能落地,要一直送往墓地,即使遇雨或路面泥泞,仍要前行不辍,如必须停柩时,要停在离地面2尺高的两条长凳上。途中遇到桥梁、十字路口或山岗,都要烧化纸钱,名为祭路。陕北延川县一带,出殡途中最忌下雨,入墓后下雨则视为吉兆,当地有 “雨洒灵,后辈贫; 雨洒墓,后辈富” 的俗谚,因棺材的 “材”字和 “财” 同音,雨淋到棺材上,认为把财冲掉了,而棺材入墓后下雨,则财已深藏不露,后辈托死者的阴庇,便可发家致富。 送 葬 (冯文芸 摄) 出殡,也叫“送葬”、“出引”、“发引”。山西普遍停灵五至七天,讲究对死者不能“热死热埋”,如停放时间短而埋葬,被看做尸骨未寒而埋,叫“热埋”,儿女被视为不孝,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因此死后三日出殡者很少,五日、七日者较多。但是遇到特殊情况,则需推迟,如儿女婚期已经择定,但家中有老人亡故,就要先办婚事后办白事,不能让儿女穿着孝服迎娶出嫁,丧期必须推迟,推迟一月或两月或百日以后再择日殡葬,先将灵柩移出院外放在破旧窑内,叫“殒出”。如果死者在春节前两三日去世,自然也须推迟殡葬。 吊孝和出殡之日,孝子孝妇必须穿戴丧服。过去,丧服分五种,分别称“斩?”、“文?”、“大功”、“小功”、“缌麻”。斩?是五服中最重的孝服,不缉边,以示无饰,为父母亡时子女所穿,一般是粗白布所制。男孝子头戴麻冠,俗称“孝帽”,女孝子要“下头”,即鬓发长披,辫以纸捻,鞋用白布全部蒙上。齐?,即帽、服、鞋都露茬,不缉边,为祖父母亡时孙子女所穿。大功、小功、缌麻,用细白布缝制。近世古礼逐渐简化,除直系子孙外,不穿孝服,只戴孝帽,腰系孝带。出殡,“服三”后,不再穿孝服,只是臂戴黑纱。年龄不过12岁的孙子女要系红布块或红布条,其余凡参加葬礼的人,也要在扣结上系一小红布条,为了避邪。在吊丧和出殡时,孝子孝妇不洗脸、不梳头、不施粉黛,以示悲哀至极,因此民间有“丑孝丑孝,越丑越孝”之谚。 出殡之日,从早至晚,要整整忙乎一天,但是忙而有序,如杂乱无章,则会被人笑话。是日大早,将吹鼓手请来,鼓乐一阵,谓之“报门”。旋即早饭。早饭后,男孝子穿好孝服戴好孝帽,女孝子下头,将鬓发辫以白纸捻,如亡者为男性,下左鬓发,如亡者为女性,下右鬓发;儿媳要在婆家和娘家最后一个老人去世,则两鬓发全下。然后举行家祭和族祭。此后,当亲友来祭时,要由鼓乐手吹奏迎接,叫“迎供”,有的叫“迎祭”,来祭者将供品摆放供桌上,围观的人对供品的多少、礼馍的花样等,品评观赏。主家有人陪亲朋奠祭,孝子孝妇守灵在侧,向来祭奠的亲朋表示感谢。奠祭时,鼓乐吹奏,有的还请两班鼓手对吹,叫“对棚”,有的还请戏班唱戏。 起灵,是出殡中最隆重的仪式,一般都在午宴后举行,也有的地方如阳曲等地是丧葬完毕后才开席宴客。午宴多不设酒。出葬前,由孝子孝女摁压食钵,即选一瓷罐,装入各种食品菜肴,轮流摁压,边装边压,到满为止,上面用馒头盖住,再用一双筷子穿扎,食钵将随棺下葬。孝子征求人主意见,如无不妥,即开始钉棺,木匠用劲砸一下,孝子孝妇要哭喊:“爹(或妈)呀――,躲钉”。这时司仪高唱:“今日良辰吉日,斩丧大吉,孝子举哀! ”将死者生前用过的一只碗举起摔碎。死者亲属放声恸哭,抬棺的人拥入灵堂,尽量平稳地将棺材抬出大门外放到彩架上绑好,再扣上棺罩。棺罩形体如轿,上置葫芦状金顶,死者若是男性,四角插龙头龙尾,死者若是女性,四角插凤头凤尾,周围饰以彩绘帷幔。抬棺者一般为年轻力壮者,多数为16人,亦有多达32人或64人者。司仪高喊:“起驾! ”灵柩离地而起,有专人把烧纸的瓦盆摔破,有的地方是由死者的长子亲摔,意为让死者断绝尘缘。出殡队伍前有开路之人,把预先糊好的小三角旗沿路插放,还边走边抛撒纸钱,再后是铭旌、挽联、纸扎、粗细乐班。男孝子一手拿哭棒,一手拖拽孝布,不停号哭,灵柩后面,是女孝子和女亲属,号哭不断,在村中主要大街上缓缓行进。如遇十字路口,围观者极多,有些人专门要听细乐班吹奏,灵队只好暂停,将灵柩款款放在两只条凳上。细乐班吹奏好几曲才让继续行进。如恰巧有两家同一天出殡,总会相遇一处,此时更加热闹,村民们必要让两家的细乐班对吹对奏,听哪个吹奏得更好。村民们将老年人特别是长寿者的去世当做白喜事看待,除家人外,并不显得悲切。 出了村外,亲朋止步,孝子们向亲朋诸人“谢孝”,将棺罩除去,家人和至亲携带祭品、纸扎等,随棺前往坟地,其余人等返回丧家。到达坟地后,将棺木用绳索吊入墓坑,阴阳先生摆下罗盘将方位确定,大体上是乾一巽位,即西北一东南向,有“头顶(枕)××山,脚蹬××湾(关)”的讲究。有些地方,墓内还要放弓、箭、五谷等。然后壅土填平,再堆一坟堆,将哭丧棒插在墓前,最后祭奠一次,烧化所有纸扎,孝子孝妇们绕墓三匝,将孝服翻过穿上,悄悄离开坟地返家。柳林一带在埋土时,先留一小孔,阴阳先生要给亡灵招魂,手拿引魂幡绕墓三匝,再拿引魂公鸡在墓孔上绕三圈,将引魂幡向西指一下,将引魂公鸡向西抛去,让死者魂灵向西方极乐世界而去。然后继续壅土掩埋,埋一层踩一层,为的是结实,避免雨水淹窜,培土成坟堆,上面撒些五谷,说是为死者种的,供其食用。寿阳一带,则是在坟丘顶上插一柳树枝,“柳”、“留”谐言,取流芳百世之意。返家后,阴阳先生在死者窑内贴黄纸咒符,拿木弓向门口射三箭,镇宅驱邪。至此,殡葬结束。 入殓后必须马上出殡,这时大家一起动手,一起抬棺送往葬地。送葬时,有的地方有射领路箭的习俗,即由丧者舅家人或在吊丧者中请一位女性代射。认为丧者家里人射了箭,就意味着和舅家人断了亲。老年人去世,送葬一般都要用人抬,尤其是子女多的,墓地再远也要用人抬去,一则示以子女能够尽到最后一点孝心,二则认为抬老人者会得福,因而青壮年男子都争相去抬,其他人则跟在后面。棺材一旦抬起,就一直到葬地,中途不准停留或落地。出殡时,还有牵线的习俗,但各地有所不同。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大多是由亡者的配偶牵线,将一根花线的两端分别系于棺材和亡者配偶的胳膊上,亡者的配偶跟在棺材后面,到墓地后才将花线从中间剪断,认为人虽然死了,但阴阳间的夫妻关系仍然保持着。大兴安岭的鄂伦春人则大多扎上一草人,系几根白线或黑线,由亡者的子女牵着跟在后面,当走到葬地后由萨满用神棒将线从中间打断,然后将草人扔掉,认为这样可使亡者的灵魂远离而去,不再会牵连子女,并保佑他们生活平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