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出马祈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出马祈雨分类:【中国民俗】 1939年,从入春到农历五月下旬,滴雨未下,干得冒烟,农民急得要死。在滦县,以古马村为中心,联合周围张边庄等15个村的六七千人,连续多日“求雨”。人们在著名的古马村大云寺头层殿前搭盖席棚。头一天先请“关老爷下界”,并举行“取水”仪式。午后,各村推举出约千人左右的代表跪在三层殿前,焚香磕头。先把殿东侧顶盔贯甲的关公坐像“请”到一乘八抬大轿里,到古马村东溯河里取水。河沿上跪满了人,成束的香埋在地上焚烧。两人从河里提取一桶水,便打道回庙。 第二天,开始串村游乡。走在最前边的两人抬着昨日取来的那桶水,桶上插着柳树枝。紧接着是两人抬着一口大锅,用来烧香,边走边往里面“续香”,香火整日不断。各村的大鼓集中在一起,不下15个,插在队伍中间,边走边敲“老七点”,为“关老爷”开道。“关老爷”坐在大轿里,走在大鼓队后边,一个和尚扶着轿子走。轿后是保长、“会头”及有名望的乡绅们。各村百姓则列队在后,浩浩荡荡。所有参加求雨者为了表示虔诚,一律光着脚丫,帽子上插满柳条,还要异口同声地反复念叨“弥陀佛,下雨吧!”过往行人如遇到求雨大队,必须脱鞋摘帽,站立路旁,不然就会惹起众怒,遭到毒打。当时求雨的人们从古马出发,过张边庄,到港北村“打盘”(吃饭)。伙食由各村操办,一般由民户凑米,以村为单位做饭用餐。所有求雨者都虔诚之至,十分规矩守礼,几千人吃饭却听不到一句喧哗取笑,惟闻碗筷和嚼食之声。求雨游乡时,头顶烈日,晒得人们大汗淋漓,口干舌燥,没有一个人喊热。脚板踏上蒺藜,也强忍着走路。逢见水井、坑塘、河流,便跪下磕头,这就是所谓的“出马”仪式。所经各村,由村里事先用黄纸书写横幅:“五湖四海,九江八河,由然作云,沛然下雨。”用绳子悬挂街心,家家门口张贴黄约,竖写:“供奉兴雨龙王之神位。”两旁贴有对联: 为四海保八方,三分赐雨; 树五谷养万民,四指甘霖! 求雨的人群进村,由“会上”办事人领着庄里老少(女人一律不许参加)跪着接香,求雨人中事先公推出一位“秀才”念“黄表”,其语句郑重恳切又滑稽:“为我中华大国,及亚细亚洲之东南,河北省冀东道永平府滦州城,距城二十五里,古马乡大云寺,十五庄合会人等,一秉虔诚,斋戒沐浴,伏乞关圣帝君之神位前,跪而祝曰:‘天将五月,滴雨不降;麦子见干,花生未种。’民以食为天,黎民百姓心急如焚,乞求帝君显灵威,令五湖四海,九江八河,由然作云,沛然行雨!” 念“黄表”的人感情真挚,所有在场者听了,触景伤情,不少人潸然泪下。 求雨期间,村里家家吃素,不许小贩卖肉、葱和韭菜。因为肉为“荤物”,是“杀生”的不敬之品;葱喜旱,俗名旱葱,与求雨相悖;而韭谐音“久”,“久旱”最不吉利。第二第三天延续两天举行“出马”仪式,第四天举行“歇马”仪式,即如果天降喜雨,人们欢呼求雨灵验,感谢神灵,送“关老爷”“归位”。如果仍不降雨,则休息三天再求。 旧时夏季如果连绵阴雨,雨量过大,人们要祈晴。在冀南肥乡一带农村,祈晴方式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