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凿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凿齿分类:【传统文化】 台湾高山族的一种装饰风俗,又称“拔牙”、“缺齿”等。这种习俗仅流行于居住在台湾中部、北部的泰雅、赛夏、布农、曹人之间。高山族拔牙有三种类型,一是拔去左右两门齿,二是拔去左右犬齿,三是拔击左右门齿和犬齿。拔牙时,先要在欲拔去的牙齿上垫上木片,然后用刀背敲打至松动,再用细麻绳拴住拔下,并在伤口上涂烟灰,以止血消毒。拔下的牙多埋在屋檐滴水下落处,或埋在屋内粟仓前柱下。从前也有将牙齿赠与情人珍藏的。拔牙的年龄在8―13岁之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这种以拔除健康牙齿来装饰身体的落后风俗正在逐渐消失。 俗称拔牙,一种古老风俗,属成年礼仪,产生于人类蒙昧时期。出于某种信仰观念,将一定部位的健康牙齿拔掉,作成年的标志。曾在高山族、仡佬族、壮族、傣族中广泛流行。三国?吴?沈莹《临海士异物志》描述了高山族先民与婚姻有关的凿齿习俗:“甲家有女,乙家有男,仍委父母,往就之居,作夫妻,同牢而食,女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齿。”西晋《博物志》:僚妇生子,“既长,皆拔去上齿牙各一,以为身饰。”宋《太平寰宇记》:“有俚人……女既嫁,便缺去前齿。”至今傣族男子通常把上好的门牙拔去,换上金或银做的假牙。傣族女子结婚前染齿。布朗族女子至成婚年龄也染齿(又称墨齿),这都是古老凿齿习俗的遗风。 宋代南方少数民族习俗。《溪蛮丛笑》载,仡佬族妇女至十五六岁,即成年,便要敲去右上颌一齿。或说可避免危害夫家。《太平寰宇记》载,贵州(治今广西贵县)乌浒人“聘女既嫁,便缺去前一齿”,也应是同一缘故。而叙州(今湖南怀化南)土僚却是男子及十四五岁,则左右击去两齿,然后婚娶。钦州(治今广西灵山)的僚人也有凿齿习俗。雅州(治今四川雅安)一些少数族妇人生孩儿,“长则拔去上齿,加狗牙,各以为华饰”。戎州(治今四川宜宾东)诸少数族人也“凿齿穿耳”。可见当时少数民族中此习俗较为普遍。 亦称“打牙”。古代越人习俗。成年男女,至期则凿去上颌两侧的牙齿,以为美观。或谓“人中毒后,则便于饮药”、或谓青年人进入成年期所行的一种社会仪式。古代僚人和今仡佬族、高山族亦均有此俗。晋《博物志?异俗篇》:”僚子……既长, 皆拔去上齿牙各一, 以为华饰。”清末,贵州普定一带的仡佬族男子成年时,须打掉两颗门牙方能娶亲;有的妇女为避免危害夫家, 也要打掉上齿二颗,才能出嫁。有的因父母丧亡,子媳各折二齿,投入棺内, 以示诀别,故被称为“打牙仡佬”。 又称打牙、折齿、缺齿、去齿。壮族先民习俗。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贵州(今广西贵港市)条云:“有俚人……女既嫁,便缺去前齿。”钦州条云:“又有僚子……椎凿齿”。据学者认为凿齿的目的有:一、表示小孩长大成年,二、结婚信物,三、为装饰美。现代壮族已无凿齿习俗,但有染牙、包牙、镶牙之俗,系从凿齿演变而来。 壮族先民乌浒、俚僚的饰齿。《太平寰宇记》卷166“贵州风俗”条云: “贵州(治所今广西贵港市)连山数百里,有俚人, 皆乌浒之夷,…女既嫁,便缺去前齿。”同书“钦州”条亦云:“又有僚子,…椎(结)凿齿。”凿齿,俗称“打牙”,是打掉一颗牙齿。据说这是对牙齿的装饰,以此为美观。最早是氏族的标志,与氏族外婚制有关,后衍变为成丁礼,继而发展为装饰。此俗传到如今,已衍变为染红齿、染黑齿、包齿、镶牙等多种形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