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切韵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切韵分类:【传统文化】 传统音韵学著作。隋代陆法言著。陆氏根据刘臻、颜之推、魏彦渊、萧该等8人讨论要领,参考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于文帝仁寿元年(601)写成。全书按声调分为5卷,平声字多,占2卷,上、去、入三声各1卷。平声又分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共193韵。每一韵按同音字分组排列。每一组同音字为一小韵,其首字除简单释义外,并有反切注音及全组字,而常见字又多不释义。据唐代封演《闻见记》卷二,《切韵》收12158字,可能包括唐代初年长孙讷言所增600字。《切韵》语音,可能以当时洛阳音为基础,并根据所参考韵书及其他方音如金陵音作较大幅度调整。《切韵》成书以后,在唐代出现不少修订本,或笺注,或增训加字,或刊谬补缺,如长孙讷言笺注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孙?《唐韵》、李舟《切韵》等。《切韵》通行,其前各韵书即逐渐失传;宋代《广韵》通行,唐代各韵书又逐渐失传。今仅存唐写本《切韵》残叶数种。 影响最大的韵书。隋代陆法言编撰。《切韵》是一部注明反切、分韵编排的字书。“切韵” 的意思,据近人黄侃的解释,就是“切” (反切注音) 与 “韵”(分韵)。原书久已失传,据近代学者推知,全书大约收字一万二千左右,分为一百九十三韵。其编纂始末,据陆法言 《切韵序》称: 隋开皇初,他常与颜之推、卢思道、萧该、薛道衡等人一起讨论音韵,感叹当时的各家韵书,各有乖互,不相统一。他们 “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辨证了许多疑难问题。诸位都是当时学界的名流,其中有人便建议,将这些意见 “随口记之”,说: “我辈数人,定则定矣。” 十八年后,陆法言罢官家居,便将这些笔记加以整理修订,又“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编成《切韵》。《切韵》是当时学界权威集体讨论的结果,代表了当时汉语的 “正音”,基本上反映了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成为唐宋韵书的蓝本。如唐代天宝年间,孙?在《切韵》的基础上加以增字扩充,编成《唐韵》,又名 《广切韵》,在唐代影响很大,流传甚广。 重要的韵书,隋朝陆法言著。原书已散佚。二十世纪初以来,陆续发现了一些增订本的残卷,可供了解该书体例和内容。《切韵序》则保留在《广韵》一书中留传下来。根据《切韵序》所记,隋开皇(581―600)初年,有刘臻等八人(颜之推、卢思道、魏彦渊、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同到陆法言家,酒后议论到古今语音的不同以及方言的差异,并对南北朝时蜂拥而出的韵书加以评论,认为各韵书因分韵辨音不同而“各有乘互”。于是拟编一部韵书,以供选字用韵和读书审音之用。讨论制订了编写的原则和大纲,由陆法言记录。此后,陆法言居官十多年,未及整理编定。后受其父牵连被黜,才根据以前大纲,参考诸家字书、韵书,于隋仁寿元年(601)完成《切韵》五卷。 《切韵》收字不多。据清人卡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八载孙?《唐韵序》所说为11500字。全书五卷,共分193韵,平声54韵一连到底,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各韵所包含的字按声韵母相同分成若干同音字组,后称为小韵。在一小韵第一个字下用反切注出该小韵的读音,并用数字注明所包含的字数。字的释义简略,常用字多不加训释。小韵的排列无固定顺序。 《切韵》是作者在研究分析了南北朝众多韵书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前代韵书的总结。所以,《切韵》问世之后,影响很大,其他韵书逐渐被淘汰而散佚。唐初把《切韵》定为官韵,作为科举用书,更加受到重视。由于它收字少,训释简单,从唐朝起就有人为它加字、加注,以增强其作为字典的作用。现存的《切韵》完整的增订本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写本王仁?《刊谬补缺切韵》和北宋陈彭年、丘雍编的《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这些增订本虽在字数、训释以及分韵上都有所增加,但语音系统没有变动。《广韵》完整地反映了《切韵》的语音系统,通过《广韵》可以研究《切韵》,研究中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