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划台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划台阁分类:【中国民俗】 亦称“划彩舫”。彩舫是温州独有的一种供观赏用的龙舟。以梧埏、花柳塘、蝉街等地为最著名。龙舟上搭设亭台楼阁,置有装扮人物和秋千乐队。每临端午佳节,装饰簇新的台阁缓缓游行于河面,其上秋千回转、旌旗飞舞,俗称“划台阁”。台阁船约长18米,宽4米,可容百余人。船头船尾饰龙头龙尾,系用木头精雕细刻,涂以彩色油漆或贴金制成;两旁画龙,涂金饰彩。台阁船上有亭台三座,中亭高耸,均用木材或竹竿搭设,形似亭台楼阁,故而得名。龙头龙尾与三层“台”与“阁”之间,各有一个秋千架,架上有一个横杆,横杆上挂着一个纸糊的大仙桃,中坐一个5岁以下的儿童扮的半身“婴孩”,额上留刘海,腮部敷粉、搽胭脂,特别惹人喜爱。台阁前后两亭中设有儿童车式秋千架一座,可旋转。每个秋千架上有四名儿童身着戏装,手握绳子,坐在软绳上,随着秋千的回转起伏,腾空翻飞,优美动人。秋千架下有专人摇把手,用木齿轮带动秋千旋转。在龙头龙尾左右,各有一对俊俏青年,装扮成杨宗保、吕布、穆桂英、白蛇娘娘等。台阁船有划手四人,一边两个,坐在中部较隐蔽处,身旁还遮以旗帜等物。当巨大美丽的台阁船在南塘河和小地河宽阔的江面上缓缓游弋时,江上的船只都以靠近欣赏为快,其中有一种较大游船,两舷置木栏杆,上盖白布,似一架小凉床,名曰“牡丹亭”,富裕人家的女眷坐在其中,跟着台阁悠然观看。当台阁划进内河时,沿岸人山人海,“近水楼台”的妇女则开窗而望。此时岸上如有人用红绸扎在竹竿上挂出,名曰“挂红”。于是,台阁进退各划三次,名为“划三趟”。随后将红绸收去,谓之“收红”。《温州竹枝词》:“午日江城竞渡时,倚楼画阁望迷离。半天忽动秋千影,龙女腾空作水嬉。”划台阁,以绸布店出钱特别多。因天时初热,正是做夏衣之时,或划台阁风声传出后,各县各乡民众都要纷纷进城赶热闹,遂使绸布店生意更好。划台阁风俗在清同治年间已流行,民国初期盛行。因耗资巨大,并非年年都办,一般为隔年划,视年景丰歉而定。1933年划台阁为最后一次,此后就再未举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