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少奇故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刘少奇故居分类:【传统文化】 位于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距长沙市西50公里。故居坐东朝西,前拥池塘,后倚小山,是一栋土木结构的普通农舍。1898年12月24日,刘少奇同志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18岁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并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1961年5月,他回家乡进行调查研究工作时,曾在故居暂住一周。“文革”期间,故居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2月故居按原貌进行了修葺。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悬挂于前门上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花明楼乡炭子冲。因山冲多杂树,昔时当地人以烧木炭为业,故名。东距长沙市50公里,西北距宁乡县城35公里。1987年9月,故居维修时,在堂屋大门楣上,发现清同治十年(1871)历书一本,故知故居建于此年。故居前临池塘,后靠山林,坐东朝西,土木结构四合院平房,土砖砌墙,墙上涂糠壳灰,屋面半瓦半茅,共有瓦屋、茅屋20多间。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在此诞生。7岁时,在屋对面柘木冲的私塾读书。1916年18岁时,至长沙求学,以后参加革命。1961年5月2日至8日,他担任国家主席时,回乡作农村调查,在此又住了7天。“文革”中旧屋被毁。1980年修复开放。故居按当年原貌陈列,其中有刘少奇及父母兄长各自的住房,还有堂屋、碓屋、灶房。刘家以务农为主,兼营谷米和米酒生意,因此故居另有储酒卖酒之屋,米酒亦为故居旅游特产之一。故居门前有“刘少奇同志故居”七字门匾两块,其一是“文革”中当地群众冒风险保存的,另一块是“文革”后邓小平题写的。1988年11月24日,刘少奇铜像和刘少奇纪念馆在故居附近落成。铜像是中华全国总工会建立的,高7.1米,耸立在炭子冲西南山坡上。纪念馆规模宏大,陈列刘少奇童年到逝世前各种文物,并有刘少奇在北京中南海的办公室与卧室的复原陈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