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永福与黑旗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刘永福与黑旗军分类:【传统文化】 刘永福(1837―1917),清末将领。字渊亭,本名义。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幼时随父母迁至广西上思。雇工出身 13岁为“滩艇中佣工”。15岁起,练习拳棒,“武艺绝伦”。咸丰七年(1857)参加天地会起义,在广西归顺(今靖西)活动。同治三年(1864)带领二百余人加入以吴亚忠为首的天地会反清起义军,驻安德,以七星黑旗祭拜誓师,后以此旗为军队的标志,故称黑旗军。次年,率黑旗军赴越南,1867年在越南六安州建立“中和团黑旗军”。1870年率部进据保胜。1873年,法国侵略军进犯河内时,应越南政府约请领兵抗法。12月21日在河内近郊击毙法军头目安邺,法军退出北圻。次年,刘永福被越南政府封为三宣副提督。后屡与法军作战 。1882年,法军派李威利率军攻占河内,妄图打通红河,进逼中国。光绪九年(1883)5月10日,黑旗军全体将士誓师,决心“为越南削平敌寇”,“为中国捍蔽边疆”,誓死灭敌。5月13日,双方在河内城西二里处纸桥展开激烈战斗。刘永福亲自领兵督战,击毙法国侵略军司令李威利,被越南政府任命为“一等义良男”、三宣正提督。1883年12月,中法战争正式爆发。刘永福为抵抗法国侵略军受清政府改编,接受清政府授的“记名提督”头衔,为清官员。在越南战场西线与清军共同阻击法军,多次取得胜利。1885年6月,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强令刘永福的黑旗军撤回国。黑旗军亦被裁至一千余人。次年,任广东南澳镇总兵。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调刘永福前往台湾帮办军务。9月移住台南,扩充队伍,仍号黑旗。1895年清朝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日本,全国掀起反割台斗争。他在台南被推为军民抗日首领,领导抗日。与各路义军密切配合,协调一致联合作战,在苗栗、彰化、嘉义等地联络义军英勇抗击日军。但清政府百般阻挠,不予援助,刘永福黑旗军与台湾军民在极艰难条件下坚持着斗争 。10月,日军从海陆夹击台南,18日台南陷落,刘永福最后据守海边一隅的安平炮台,继续战斗,亲自发炮,打击敌人。19日,日军全力进攻安平炮台,安平陷落在即,因孤军无援,刘永福挥泪告别台湾乡亲,乘英轮退回厦门。1896年奉两广总督谭钟麟之命,在南宁招募兵勇四营,仍称黑旗军,驻守广州。1902年,署广东碣石镇总兵。1907年回钦州养病。1917年应广东都督胡汉民之请,出任广东民团总长,旋即辞职回籍。刘永福与黑旗军英勇抗击侵略者的动人事迹,激励着后人的爱国激情。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