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制陶与编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制陶与编织分类:【地域文化】 台湾少数民族的制陶技术不发达,并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失传了。可能雅美族的制陶保留得较长一些。因此,排湾、鲁凯与阿美三族十分珍视祖先遗传下的古陶壶。传统的制陶工具简单,只有打捧与陶垫。阿美族、布农族使用木制打棒,上有条状纹,用来拍印器表的纹饰,与台南一带出土的小而长方形的压印状石器相似。雅美、阿美、布农等族在制造陶坯时还使用扁平石球作陶垫用。制陶技术较原始,均以手捏制,没有泥条盘筑与轮制技术,将扁平石球放在陶坯内面,用打棒在外边拍打。 ① 陶坯制成后,放在露天堆烧。雅美人在制作陶器时,先将粘土捣碎,再用石杆研磨,用水调和,再用手捏成陶罐。他们不用窑烧,也是将陶坯堆放在地上,用柴薪烧炼。烧成后,器表呈黑褐色。 ② 从陈奇禄发表的鲁凯族古陶壶图来看,器表纹饰有蜷曲双蛇纹、田字纹。圆圈带纹、同底三角带纹等(见图)。其中,被鲁凯人称为“卡代努干”的陶壶,为鲁凯、排湾两族中的贵族视为传家之宝。这类陶壶有四种,分别称为“平希几干”、“马巴崩”、“吐道”和“马卡布洛”。其器形有圆形平底与圜底两类。后者放置时不能直立而作倾斜状;鼓腹(有的附桥状横耳),多曲唇平口或双唇侈口;纹饰有蛇形、斜条纹、线格纹(长方、正方或三角形)、曲线(连续弧线)纹、圈点纹和斜条纹。以壶肩有重圆纹或蛇形纹者最为贵重,被视为无上珍贵的传家之宝。这种陶壶是贵族阶级的信物与权力象征,可用以炫耀其财富与地位。除用作聘物外绝不转让或出售。他们还把它视作祖先的神灵,多放在祖先柱旁边的架子上或地面,也可放在后墙的祖灵壁龛内。鲁凯人、排湾人都有自己的祖先为陶壶所生的传说,而制造技术已失传,所以特别珍视它。 ③ 甑式陶器,清代称为“木扣”,“陶土为之,圆底缩口,微有唇起以承甑。以石三块为灶,置木扣于上以炊。” ④ 说明在清乾隆年间,台南附近肖垄等社的平埔族人还在使用这种甑式陶器。鹿野忠雄说,阿美、噶玛兰(该族已消亡)两族使用这种甑式陶器。其形制相当于二圆罐相叠的陶器。器身最细部的里面,有隔板;隔板上钻有许多小孔。盛水于隔板下的陶罐里,将谷粒倾入上面的罐子,架于火上而蒸熟之。他引用宫本延人的报告说,海南岛的黎族也使用此种甑式陶器,称为toboa。“此外,其与中国古代的甑形陶器是否有关,实颇有趣味。” ① 鲁凯族的古陶罐 陶制烟斗,见于清代宜兰平原噶玛兰族旧址,出土数量颇多,均为斗部,作下端细小的圆筒形。无斗颈。这种陶制烟斗,与吕宋岛出土的西班牙人到来之前的陶制烟斗相似。马尼拉大学从事考古学民族学研究的贝叶教授认为,吕宋岛人的吸烟风俗,不是经西班牙人传入的,他们可能从古就用某种草来吸烟。 ② 不言而谕,台湾少数民族用烟斗吸烟的习俗,很可能在荷兰、西班牙人侵入台湾之前,就从菲律宾传过来了。 利用竹、麻、藤等编织生产、生活用具、各种装饰(特别是帽子)和武器藤盾,也是台湾少数民族的一项重要的手工艺制作活动。从事编织的主要是男人特别是老人。他们经常聚集在部落会所,边聊天边编织。主要产品有: (1)用竹片制成的环形除草具,系阿美、卑南两族所用。鹿野忠雄用它与大陆华中使用的一种除草具(以铁制的乙形刃部组接在Y形树叉上)相比,认为它“是属于大陆系统的古文化要素”。 ③ 其二,排湾族使用的“龟甲形雨具”。这种特殊雨具是用藤条编为网状而做成龟甲形,剪齐下缘,中间夹以干草而成。 ④ 其三,雅美族使用的“附有二竿的抛网”。这种网是将长约1.7米的网,张于两端各系在一根竹竿上,以独特的方法所投抛者。 ① 据笔者所见,在五六十年代,江苏省溧阳县也有龟甲形雨具和张于两竹竿上的捕鱼抛网(当地称“搭网”)。前者是以竹篾编成,中间夹以竹笋壳或棕,不仅下雨时农民背在身上可以挡雨;烈日下到稻田除草,同样用来遮荫。“搭网”是用棉线织成的半月形网。织成后用猪血浸透以防腐和加快下沉、上提速度。网的下片口沿上拴有若干锡网坠,相对的上片口沿上系有若干木片做成的浮子。两端各系一条长一米以上的网绳,每条绳子的另一端各系在一根竹竿(长2米多)上。捕鱼时,用腹部顶住两根竹竿的另一端、张开成倒八字状,将网抛入池塘或河边。网在水中,一片下沉、一片上浮。渔者用竹竿在水中敲动,以驱鱼入网。60年代笔者大学毕业后赴西北工作;70年代末攻读硕士学位时,读到鹿野氏的著作,就想到家乡与台湾少数民族所用的这几件相似的器物。1980年进行民族学田野调查时,特意回到家乡去寻访,希望能拍到实物照片,却未能如愿。乡亲们对我说,那些东西早就不存在了。龟甲形雨篷已被塑料雨衣所代替;作为副业(多半是为了自食)的捕鱼用具“搭网”也没人用了,吃的鱼都是集市上买来的(专业渔民从不用这种网)。附带提一下,日月潭邵族使用的竹编鱼筌,溧阳也有过,称为“罩”。 (2)服装用品中的头饰,多用竹篾、藤等编织。《隋书?流求国传》就说当时的人“织藤为笠,饰以毛羽”。 ② 清代文献记载的头饰有:平埔族妇女戴的“塔塔干”,“用篾为之,嵌以蛤圈及烧石珠,插以雉尾为饰”。 ③ 泰雅族男女通用的头饰“秋托拍”,俗称“头箍”,用竹篾编成周长约57厘米,宽约3厘米的篾箍,外面贴缝一层红绒布;前后左右各缀一枚螺钱,间隔处各缀三道白色瓷钮扣,每道九颗。额前的螺钱下有一块双层红绒布;两侧各系一条用270颗彩色玻璃珠组成的珠串。这种头箍上缀有贝壳、兽骨或螺钱的,只有猎头勇士在举行猎头祭仪时才戴。 ④ 部落首长与多次猎头成功的勇士戴的帽子叫“噶波波?卡哈”,俗称“贝珠筒帽”,就是以一条长约55厘米、宽约22厘米的竹篾带作底,外面用每条长约5厘米的177条珠中,围成4圈;两圈之间再以珠串沿垂直方向排列。篾带两端用珠串结在一起成一圆箍。 ⑤ 平埔族大甲社妇女洪鸯,受平时编织蔺草席的启发,于1897年发明用蔺草编织帽子的工艺。这种帽子有两种,粗帽用春天的蔺草、细帽用秋草编成。因产于大甲而称之为“大甲帽”。后来竟成为台湾帽类中的主要出口品种,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国。 ⑥ 清代,平埔族未婚少年“编五色篾束腹至胸,以便奔走”。 ⑦ 《诸罗县志》卷八番俗考说:男子“年可十三四,编藤或篾,围腹及腰,束之使小,谓之‘箍肚’,便驰骋也。”结婚后才去掉。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养成寡食、勇敢、轻捷的体魄。看来,所有的衣饰的文化内涵,追求美的享受是次要的,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为教育、培养和激励部落成员的吃苦耐劳、勇于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 (3)武器与法器。排湾族的圆盾与雅美族的藤排。排湾族的kagikagiyaren社使用的圆盾,用藤皮卷制作而成,半球状,双把手,套在臂上的把手为一藤圈。盾的正中有一小孔,可以向外窥视。雅美族的藤排,是用剖成对半的19根藤片并列而成。每根藤片长95厘米,总宽67.5厘米。背面横附长约70厘米的藤条5根,用藤皮与纵向藤片紧紧地绑扎在一起;另有纵向木棒捆扎在横轴上,以作把手。整个盾呈长方形。这种藤排不仅用在械斗时抵挡棍棒或石头的袭击,在葬礼中也用作阻挡恶灵Anito的攻击。因此,何廷瑞认为,也许不能说它是一种武器,视之为一种迷信的附属物更妥当。他还认为,“圆盾文化传来自大陆,其层次之成立甚为新近”。 ① 即长盾文化在前,圆盾文化在后。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