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刺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刺绣分类:【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又名“铖(针)绣”,俗称“绣花”。其法以绣针引彩线,刺绣图画于织物之上,故称。约有二、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刺绣技法过去用稀针、手针、侧针、拉绣等,现在又发展创造出滚针、游针、扇形针、刮绒、纳锦、戳纱、网绣、锁丝、铺绒等新针法。丰富多彩,风恪各异。绣品分欣赏及日用两类。著名品种有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合称“四大名绣”。此外还有京绣、瓯绣、顾绣等。少数民族中则有苗绣等。各具地方特色。 又名“针绣”,俗称“绣花”。用针引彩线,按设计图案和色彩,在织物上刺缀运针,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刺绣为中国古代妇女主要的手工艺之一,故又名“女红”。中国刺绣的起源,可追溯到商周时代,但它的针法成熟是在春秋以后。从出土的战国、两汉的刺绣品来看,这一时期的绣品,虽皆用锁绣法绣成,但已具有很高的水平,如湖北江陵出土的战国晚期绣品中,有用多种彩线绣出的蟠龙飞凤纹、龙风相蟠纹和龙风虎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用绢、罗作绣料,绣成的“信期绣”、“长寿绣”、“乘风绣”,彩线色泽浓艳,绣技细腻流畅。隋唐时刺绣在功用上,除了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服饰、陈设之用,还旁及到精神生活上的宗教法器饰物之上。同时在刺绣技法上创造出乎线绣法。宋代是刺绣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时在技法上,锁绣、平线绣、网绣与合针法交互运用;在功用上,基本脱离实用走向艺术;在风格上,色泽浓郁,有古典趣味。明人文震亨在《长物志》里论宋代绣品时说:宋人之绣“设色精妙,光采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改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曷至此乎”。明清时期,不仅宫廷绣工规模有所增加,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生了各具特色、现被称为四大名绣的苏绣、粤绣、湘绣、蜀绣。 刺绣工艺,在当代中国农村普遍流行,并形成苏绣、湘绣、广绣、蜀绣以及少数民族刺绣等不同系统。苏绣是当代刺绣从业人员最多的一个品种,欣赏品中以“猫”和“金鱼”为代表,双面绣和乱针绣是发展较快的两种针法。湘绣,以刺绣“狮”、“虎”著称,运用?毛针法,并以接参针为主要针法。蜀绣的代表作是“芙蓉鲤鱼”。中国少数民族中,苗族、黎族、土家族、维吾尔族等大都擅长刺绣,工艺也很发达。除手工绣制外,机绣工艺迅速发展,针法多种多样,有打子绣、长针绣、包梗绣等。上海、天津、烟台等地的绒线绣,可以绣出摄影和绘画的效果,发展成了一种新的工艺品种。 在棉麻丝等纤维类织物面料上,用针引线穿刺出图案花纹的工艺美术品。最初发端自民间,应用于服饰,逐渐发展到多种实用美术品及纯艺术欣赏品。山东刺绣历史久远,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的记述。证明早在两千年前,刺绣技艺已在齐鲁大地广泛普及,之后即有“鲁绣”之称;至清代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潍绣”而名扬海内外。本世纪四十年代起,在传统手绣技艺基础上,又发展起以缝纫机替代手工刺绣的“机绣”工艺品,产品盛销全国和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黎族地区,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趣语: “黎族姑娘爱织绣,不会织绣不是女人。”她们从少女到阿婆,除非眼睛不好外,无一不会刺绣的。 黎族刺绣的品种花样繁多,常见的有花带、花帽、头帕、头巾、围裙、围巾、腰带等。此外,还有出嫁时用的嫁衣、嫁裙;定情用的荷包、花袋以及节日穿筒裙、花帽等等。这些手工艺品,皆用棕黑色或灰白色的棉布为底,然后再用红、黄、绿、紫等色线和刺花针精心绣出五花八门的图案来。图案花纹的形状也有多种,有正方形、三角形、圆柱形、棱形、小纹形、波浪形等。能干的还能绣上青蛙跳水、凤凰展翅、鸿雁翱翔、双蝶恋花、双龙逐戏和鲤鱼跃水等,她们常常根据不同的品种而采用不同的颜色和花纹加工刺绣,使图案维妙维肖,美观大方。有些艺人别出心裁,在织绣品上嵌缀金丝银箱、云母片、羽毛、贝壳、珠帘、铜钱等,更是显得光彩夺目,深受广大妇女的欢迎。 仡佬族妇女,在日常生活中,对耳濡目染的物象,摄取记忆下来,经过构思形成图案,并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和灵巧的双手,不用绣花绷架,只左手执布,右手拿绣花针线,按照心中自己设计的图案,在尺幅布面上即可绣出各种栩栩如生的花样,不受时间、地点和工具的限制。花纹图案精美,装饰效果很好。刺绣的纹样很多,除地钩子、云钩子、万字格、木瓜心、锯子齿、梭子花等几何图形外,还有水波浪、跳三针、狗牙瓣、四叶菜、吊子花、钱?花、六角押、葫芦押以及大自然中的花卉、树木、动物、人物等。其绣法有架绣、游绣、梭绣、挑花等数种。 中国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已有二三千年的生产历史。刺绣的技法多种多样,较常见的有网、锁丝、纳丝、纳棉、错针、乱针、盘金、平金、刮绒、铺绒、挑花等。刺绣品既有实用性的,也有观赏性的,风格因地而异。苏州的“苏绣”(以针法活泼、绣工精细、色彩雅洁、图案秀丽著称) 、广东的 “粤绣” 、湖南的 “湘绣” (产于长沙一带。以民间刺绣为基础,吸收苏绣、粤绣的特点,逐渐演变而成) 、四川的 “蜀绣” (产于成都一带,亦称“川绣” ,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特色为针法严谨、针脚平齐、色彩明快) 被人们公认为是“四大名绣” 。此外,上海的 “顾绣” (创始人为上海顾家。绣品原以观赏为主,后来逐浙转为实用) 、北京的 “京绣” 、温州的 “瓯绣”、陕西的 “陕绣” 亦各有千秋。 湖南湘绣十分有名,与苏绣、粤绣、蜀绣并称“中国四大刺绣”。湖南民间刺绣十分普遍,过去几乎所有妇女人人会绣。明末清初,长沙开始有经营刺绣品的作坊。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著名湘绣艺人胡莲仙及其子吴汉臣在长沙开设了第一家自产自销的“彩霞吴莲仙女红绣坊”,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形成具有独特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湘绣。由于作品精良,享誉全国。光绪年间,宁乡画师杨世焯大力倡导发展湘绣,长期深入绣房,绘制绣稿,创造各种针法,培养刺绣人才,并将绘画、雕刻技艺引入湘绣艺术之中,进一步提高了湘绣的艺术水平,丰富了湘绣技艺。 侗族挑花背裙(通道)(左汉中提供 湘绣有70多种针法,绣线有200多种颜色,题材常以中国画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色彩丰富鲜艳,浓淡自然,形态生动逼真,既有绘画之笔墨神韵,又有刺绣的特有表现力。1903年赵尔巽任湖南巡抚,以湘绣为贡品。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结婚龙袍,便是湖南民妇陈四嫂所绣。1933年湘绣工艺品在美国芝加哥展出,获金质奖章,后又在日本、巴拿马等地多次参加国际博览会,均获奖。陈四嫂所绣美国总统罗斯福大幅半身像被美国收购珍藏,至今陈列在美国历史博物馆。1982年湘绣在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比中荣获金杯奖。湘绣已成为一种享誉全世界的传统高级艺术品。 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妇女更喜刺绣,她们在自己的衣襟、袖口、衣领、衣边、后肩、围裙、围腰、裤脚边以及头巾、手帕、荷包和小孩的衣、帽、鞋、背兜、背带等生活用品上绣上各种几何图案、龙凤狮虎、花鸟虫鱼及人物等,色彩艳丽,对比鲜明,极富民族风格。其绣法分绣花、挑花两种。绣花的针法根据花样特点而定,一般有平绣、结绣、绉绣、抽纱、偏卷等。花鸟虫鱼等主体分多用镶针,即将齐针变为长短针,用异色丝线相对交错补齐,绣品深浅显得自然和谐。 挑花又称“挑纱”,或“数纱”,其针法有十字针和回复针两种。十字针即在底布经纬线上数纱缝十字,由若干个十字构成图案。回复针又称“双面针”,按图案形状等距离一路斜针过去,再反向斜针过来,交叉成一个个叉,正反两面显现同样的花纹。一般用于绣制枕套、手帕、台布、提兜等。许多妇女在挑花时,不需事先绘制图案,可随意挑出各种图案,充分显示了湖南民间妇女的艺术才华。 江西民间刺绣与剪纸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妙。大部分刺绣都是以花样剪纸作为底样进行绣制的,但剪纸在色彩方面的表现力相对弱一些,通常都是单色的,而刺绣可通过各种颜色丝线的搭配使用,形成对比强烈的彩色画面,绣出的人物、动物、花卉等图案因此而显得丰满鲜活。 江西绣品种类繁多,主要有鞋、帽、衣、裤、腰围、围涎、抱裙、荷包、台布、椅披、帐帘、枕顶、钱包、香包、扇套、鞋垫等等。绣品上的刺绣图案随着使用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很有讲究。用于结婚的图案有鸳鸯戏荷、莲生贵子、观音送子、石榴多子、白头富贵、龙凤呈祥、富贵长寿等,一般是待嫁的姑娘在出嫁前偷偷绣制的,所以婚前都不轻易拿给人看,极要好的姐妹才在一块评赏一番,有的地方就称之为“秘绣”。婚后要生孩子了,女方娘家则在准备的催生品上绣石榴、福寿等纹样,以期好运降临在孩子身上。同样,孩子用的东西上绣的多是凤凰、牡丹、虎头、八卦、蝴蝶、公鸡、石榴、春花、如意,寄托了人们的祝福与希望。送给长辈的服饰绣品,多采用福、禄、寿、如意等一类纹饰,表达了晚辈对长辈的敬意和“福寿双全,事事如意”的祝愿。另外一类绣品就是未嫁女子偷偷绣好送给心上人的定情信物,多为绣有梅竹、福寿、吉庆有余、人寿年丰、长命富贵等图案的荷包、手帕、鞋垫等,饱含着姑娘的深情厚谊。 流坑大娘和她刺绣制作的虎头凉帽(黄明延摄) 彩线绣、布贴绣、十字绣是江西民间刺绣常见的形式,其绣制针法多样,如长针、短针、浮针、锁针等等。俗称“补底”、“?底”的绣花鞋垫就是在江西民间很普遍的一种绣品,一般都以红布或白布为底,用黑线或白线缝绣。十字绣法针脚细密匀称,绣品美观耐用,朴实大方,所以女孩子既拿它来学绣,也用它做定情之物,出嫁时还带上它作为嫁妆,显示自己的心灵手巧。江西民间刺绣中儿童用的围涎的制作比较特别,妇女们在各自的布、绸块上绣好图案,再将布块剪成如意形、圆形等,然后,将布块沿边、斗拼制作而成。这样绣制出来的围涎形状别致,给人憨厚可爱之感,其绣制也十分精细。 明末清初时,江西出现了一名刺绣能手―――倪仁吉,她精通刺绣,尤其擅长绣佛像,名重一时,据说她能使针线无痕。她曾经在素绫上用深青色丝绣制《心经》一卷,若镂金切玉,妙入秋毫;另一作品发绣“大士像”,则神貌宁静、端庄,被义乌季梅园收藏。 代表东北地区特点的辽宁刺绣,被誉为辽绣,可与四大名绣媲美。满族刺绣处于东北各族民间刺绣的巅峰。同时,辽宁的刺绣呈现出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特征。辽西的刺绣带有蒙族文化印记,辽东的刺绣具有满族遗风,中、南部地区的刺绣又可以看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各具特色。辽宁的汉族刺绣其风格与中原大同小异。民间刺绣广泛应用于各族服饰,从巾帼、衣裳、肚兜、裙袍到围嘴、鞋靴等,都在装饰之列。 刺绣(枕头顶)(冷柏摄) 刺绣(枕头顶)(冷柏摄) 民间俗称刺绣为扎花。在现代,手绣在辽宁民间仍一如既往地淳朴天然。由于面料的多样,用料已比较考究,手法夸张,故而创作了不少绚丽多彩、形象逼真的优秀作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凌源县李桂兰的满族枕头顶。形制有长方、正方,纹样各异,色彩鲜艳,针法多样,绣工精致。还有朝阳县贾家店乡的千手千眼佛巨幅绣像,立体感十分强烈,很有特色,也是民间刺绣的精品。 清代,满族在东北地区广为分布,刺绣是满族妇女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艺。满族姑娘都是刺绣的好手:“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蒙古族的刺绣也广为闻名。蒙古族对衣服的装饰非常讲究,尤其是青年女子的衣服上,常绣有精美的花纹。锡伯族的妇女个个都是擅长刺绣的好手,挑花、贴花、针织都拿手。她们穿的衣服、鞋袜及枕头、幔帐、被褥等都刺绣着美丽鲜艳的花卉、飞禽、走兽。 辽宁各族民众都有身戴佩饰的习俗,男人腰带上的餐刀套、牙箸套、扇套、烟袋上都以刺绣点缀。蒙古语称荷包为哈布特格,这种饰物小巧玲珑,做工精细,有金鱼、蝴蝶、花朵、石榴、葫芦、鸡心、荷花等多种形状,常以绸缎包面,再用五光十色的丝线绣上花纹图案。满语称荷包为都法,是用绫罗绸缎等上好的丝织品为面料,用刺绣、纳纱、堆绫等方法精心缝制。 辽宁的刺绣在居室用品,如门帘、幔帐、幔帐帘上很常见,其中最为普遍的是门帘和枕顶。门帘带的上端多用堆绣制作花、蝶、鱼等吉祥图案,带子的主体大多用有吉祥、祈福寓意的文字对仗的条幅,字间常缀银饰、铃铛。枕顶,即布枕两端的部分,形状有正方、偏方、圆形等多种,其上缝缀绣好的花样、纹样和图案,以祝福婚姻美满为多。绣得十分精致纤巧,它是满族的民间传统工艺。现今流传在岫岩地区的满族枕顶大多都出自百八十年前的满族先民之手,有的多达三四百年。枕顶多以红、蓝、黄、白满族八旗的颜色为基调,构图典雅,色彩艳丽。过去满族少女,不论贫富,从十三四岁起就要成天关在家里,描花样,绣纳枕头顶、袖头、哑裤、鞋帮等出嫁用品,闺女家枕头顶绣得越多越好,就说明这家闺女手儿巧,炕上活计好。 小儿的耳枕也是展现刺绣的民间用品。它形扁,中间有孔,形状多为小动物,如蟾蜍、金鱼等,其面与边又常绣以花边和文字。辽宁自古信仰萨满教之民族,在萨满神衣、神裙、神袜上均绣有代表神灵的蛇、蛤蟆、四足蛇、蛙等图案。满族先祖有尚白、尚青之俗,今日所见幔套、围裙上的补绣青白相间,独具特色。 新疆地区刺绣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新疆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刺绣艺术。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刺绣艺术历史悠久,风格多样。尤其体现在绣花帽上的刺绣艺术名扬中外,有丝绒平绣、丝绒结绣、串珠片绣、格子架绣、盘金银绣、十字花绣、钩花刺绣、扎绒刺绣以及刺、扎、串、盘综合绣等。维吾尔族刺绣的图案、纹饰,色彩丰富,花鸟、树木、山水、走兽和几何图案等无所不包,色泽艳丽、生动活泼,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刺绣用于床上用品、服装和鞋帽等各类生活用品,如枕头、墙围、餐巾、桌布、小孩衣服、男女上衣小褂的装饰上。 哈萨克族民间刺绣(丘桓兴摄) 哈萨克族。利用各种彩线和金银丝线在布料、毡子、皮革等材料表面上使用针、锥子等工具绣出本民族特有的图案花纹,有时还缀以珠宝。刺绣大量应用于哈萨克族人的室内陈设用品,如:餐巾手帕、各种帘子、床单、被单和毡房裹毡等,还运用于服装、鞋帽以及马具等物品的装饰。刺绣艺术在哈萨克族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域的古代塞人、匈奴、乌孙时期就已相当盛行。刺绣作品以其精细的做工和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图案花纹,充分地体现了哈萨克族人独特的审美品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哈萨克族刺绣风格多样,具有地方特色。 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的刺绣工艺种类繁多,多表现在布料、皮革、毡子、地毯、褡裢上,原料为捻制的毛线和丝线,工具有骨针、铜针和铁针等。刺绣方法分刺绣、贴绣、扎绣、镶缀彩绘等,图案有羊角、驼掌、花卉、山峰、飞禽、走兽和各种几何图案,色泽鲜艳夺目,形象栩栩如生,既美观又逼真,且工艺精良。 维吾尔族民间刺绣 (丘桓兴 摄) 塔塔尔族。刺绣是塔塔尔族妇女最擅长的女红之一。他们不仅在各种服饰上绣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花纹,还在生活用品及室内装饰品上绣有精美的图案。姑娘出嫁时的婚礼服,更是她们显露自己才能与智慧的“舞台”。一方方图案,一朵朵花卉,无不表达着姑娘温顺、善良的性格和对新生活的美好向往与追求。塔塔尔族小伙子通常以姑娘的刺绣技艺水平作为择偶标准之一。刺绣工艺方法可分为:丝线平绣、丝线结绣、“十”字花绣、“米”字花绣、钩花刺绣、挑花刺绣、串珠片绣等。一般在帽子、头巾、枕巾、手帕、床单、桌布、被罩、门帘、布幔、领口、袖口、衣襟上刺绣各种花卉草木,结构大方,色泽明快,形象逼真,给人以清秀美丽之感。 用绣花的手法装饰衣服,在河北民间较为普遍。比如旧时妇女在她们和孩子穿的兜肚、鞋面、鞋垫上绣花;在婴幼儿的虎头帽、虎(猫)头鞋、饭衣、围嘴儿、衣服上绣花等。在冀南武安一带农村,妇女们在做鞋垫时也肯下功夫,绣单雨点、蚂蚁点、歪蚂蚁点、金钱点、三针点、水点、吉祥如意等花式。 给幼儿做衣服,多在左胸部、口袋上绣花。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在儿童裤子上下功夫,比如用边角布块剪成狮、虎、猴的头形,绣上眼、嘴、边沿,然后缝在裤子膝盖处,既耐磨又美观。在女鞋和童鞋上除绣花外,还有在童鞋上绣“五毒虫”(蝎子、蜈蚣、蛤蟆、蛇、壁虎)图案的,为的是“以毒攻毒”,保护儿童不受害虫侵扰。 在黎族地区,流传着这样的一句俗语:“黎族姑娘爱织绣,不会织绣不是女人。”她们从少女到阿婆,除非眼睛不好外,无一不会刺绣的。黎族刺绣的品种花样繁多,常见的有花带、花帽、头帕、头巾、围裙、围巾、腰带等。还有出嫁时用的嫁衣、嫁裙;定亲用的荷包、花袋以及节日穿的筒裙、花帽等等。这些手工艺品,皆用棕黑色或灰白色棉布为底,然后再用红、黄、绿、紫等色线和刺花针熏精心绣出五花八门的图案来。图案花纹的形状也有多种,有正方形、三角形、圆柱形、棱形、小纹形、波浪形等。能干的还能绣上青蛙跳水、凤凰展翅、鸿雁翱翔、双蝶恋花、双龙逐戏和鲤鱼跃水等。她们常常根据不同的品种而采用不同的颜色和花纹加工刺绣,使图案惟妙惟肖,美观大方。有些艺人别出心裁,在织绣品上嵌缀金丝、云母片、羽毛、贝壳、珠帘、铜钱等,更是显得光彩夺目,深受妇女喜爱。 黎族刺绣 (王静 摄) 刺绣,俗称“扎花儿”,就是以绣花针引彩色丝线在纺织品上绣制各种图案。传说起于唐虞之世,据考古者推测,此工艺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为河南民间流传最古老、最普遍的女红技艺之一。 河南民间刺绣手法颇多,有套绣、锁绣、包绣、织绣、打结绣、沙绣、十字绣、割绣等。刺绣要求绣工精巧细腻、色泽艳丽。如绣鞋面、耳暖和男女定情物――荷包时,一般要用割绣针法。即刺绣时,将两扇面料与中间的衬布,数层合在一起,先同时进行乱针刺绣,最后再将两扇从中割开。割绣所出活计,色彩一样,花形有立体感,毛茸茸的,十分逼真。如绣花瓣、小鸟小虫翅膀时,则用“套绣”。操作时,以多种不同颜色的丝线,在织物上行长短针,交错对绣,所绣之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等等。 河南民间刺绣十分普遍,为女子不可不会之女红技艺之一。在民间,人们娶妻定媳妇,往往把刺绣与缝纫、拨花等女工技艺作为鉴别其才干和聪慧的重要条件。尤其以开封、许昌、安阳、三门峡等地的刺绣最为出名,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传统针刺手法。如开封之刺绣,古人称“宋绣”,今人称“汴绣”,其传统针法有十余种,现已发展到二十几种。 驱灾免祸、祈求平安是河南民间刺绣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进行祥瑞物品制作不可少的手工技艺。女子都要做“扎花鞋”或称“绣鞋”、“绣花鞋”穿于脚上,以显其俊;生了小孩要绣制“虎头鞋”、“五毒兜肚”等让其穿戴,以除邪免灾;女儿出嫁要绣制“双喜”枕套、彩绣门帘、台布为其祝福;五月端午要绣香囊、荷包佩戴,以防五毒;为父母绣制“老人帽”,以祈福延寿等等,刺绣不仅显示出劳动妇女的智慧和创造,而且通过这些精美的手艺,也真实地反映出她们对幸福生活的祝愿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宁夏回族传统手工艺,多见于日常生活用品,包括衣服、腰带、裙子、围巾、汗巾、手帕、枕头、荷包、钱袋、针线包、鞋面、肚兜、袜底等。绣法分为平绣、结绣、盘绣、扎绒绣、补花、拼花、掏花等,针法细密精致,纹样清新活泼。阿拉伯文刺绣风格素雅,但强调色彩对比,如绿配白、蓝配白等。因此,回族刺绣有较强质感,显得比较厚重。植物花卉纹样以牡丹、荷花、夹竹桃、鸡冠花、梅花为主,动物鸟兽纹样以蝴蝶、蜜蜂、喜鹊、孔雀、凤凰、麒麟为多,许多图案吸收了汉族传统刺绣图案,如象征吉祥的“凤凰来仪”、“孔雀开屏”、“百鸟朝凤”、“狮子舞绣球”等,象征爱情的“蝴蝶双飞”、“蜜蜂采花”等。由于历史上伊斯兰文化对于造型艺术共同遵守着忌偶像和有生命形体的出现这条禁律,凡出自回族穆斯林的手绘图形,其个体的、单一的鸟兽人物极为少见。如一副枕盖如果只绣两只鸟,就会成为禁忌,但回族妇女却在鸟的四周绣满连续性的花草藤萝之类的点缀物,把鸟的形象从视觉上“模糊”起来,这种经过“伪装”的绣品更能引起回族同胞的喜爱,因为鸟已不是绣品表现的中心,而只是完整图案中的一部分。刺绣在宁夏回族生活中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题材从单一的花卉、几何纹样到阿拉伯文,规模由个体发展为作坊或刺绣厂,使刺绣这门传统民间艺术在回族生活中天地更加广阔。 回族民间刺绣 (胡宪国 摄) 在宁夏汉族中广为流传,深受妇女喜爱。过去刺绣是女性从小到大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艺,现在在农村妇女中仍比较普及。作品多为日常用品,如枕头、小孩帽子、鞋子、肚兜、荷包、鞋垫等,图案一般自行设计,内容多以花卉、动物和吉祥的汉字为主。花卉多是松、梅、菊、牡丹、莲花,动物多是虎、狮、鸡、猫、喜鹊、仙鹤、鹿、凤凰、孔雀、麒麟等,汉字多是福、寿、吉祥等,图案则根据绣品大小而设计其内容,可以是单一的动物或花卉,也可将几种事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图案一般比较简单,但色彩搭配艳丽,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无论绣在衣饰或装饰品上,都表达出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台湾少数民族的刺绣,以排湾人和鲁凯人著称。排湾人刺绣,早期是贵族妇女的专利,一般平民从事农耕、狩猎,无暇刺绣,而且平民妇女穿长衣,长裙,不许有刺绣的装饰。排湾人刺绣的工具是竹针或金属绣针,不用绣绷。常见的技法是十字绣、锁链绣和直线绣等。鲁凯人刺绣是一般妇女所必须掌握的技艺,刺绣不精便被取笑。早先以竹针刺绣,后受汉人影响,改用金属绣针。其刺绣一般都在领围、袖口、裙缘、前襟及右襟,作为衣服的装饰。技法有缎面绣、十字绣、锁链绣、直线绣、圈饰绣等。其中以十字绣为最基本、最重要。通常以黄、红、绿三色相配,多为对称连续的图案花纹,以象征神圣的八角星形纹为主。直线绣是在白色细纱布上,绣出三角纹、花叶纹和曲折形纹。圈饰绣是将绣线从圆形由外向内围绕而绣成。最精致的是缎面绣,讲究绣面平滑,多为菱形纹和曲折形纹。卑南人女子从小即学十字绣花纹,用来装饰衣裤,相当亮丽炫目。布农人刺绣多用于头巾、男子长袖短上衣、女子双片或长裙上,通常用十字绣、直线绣、缎面绣,以及边缘外的装饰绣等技法,主要花纹有花草纹、菱形纹、?字形等。其他如阿美人、赛夏人、泰雅人等都有刺绣工艺,所绣花纹虽有所不同,但针法大同小异。 妇女服装的大斜领及正襟边、上衣胸部口袋以及袖口周围,流行用丝线刺绣各种彩线边和花鸟虫鱼。青年妇女喜爱艳色和花鸟,老年妇女多用单色线条,刺绣成波浪式及行云图案。婴幼少年男女衣服,流行各种彩线提花刺绣,还时兴一种贴花及贴花绣。贴花绣的剪裁制作方法是:先用各种颜色的布、绸料剪成花、鸟、虫、鱼图案,然后用丝线绣边,以滚针缝在衣服的需要部位,如胸、袋口、领口衣襟等处,再用各种彩线刺绣眼睛、翅膀、花枝和腿骨,绣出的物件活灵活现,在衣面上图案突出,如同贴上的织物,象优美、逼真。刺绣的另一种方法是提花,是用各种丝线或棉线,在斜领及正襟、袖口处,用提花的针法在布绸衣面要留密集的线疙瘩,用这些疙瘩连结成各种花鸟虫鱼图案,排列整齐、协调,特别是以提花刺绣成的梅花、菱花、水波纹、鸟鱼图案,色彩鲜活且有动感。刺绣和提花,分手工和机作两种。机作比较省时、功效高;手工针扎,可随心随意按底样搭配丝线、棉线,花型经过手工扎做,显得浑厚雅素,颇有民间古朴风韵。陕西一些刺绣名地,如千阳、扶风、凤翔、周至、合阳、韩城、商县等,民间流行的而且被各地推崇的如背心、坎肩、绣花衬衣,针织、线织裤、桌布、挂屏等等,无一不受各界欢迎。周至刺绣以及凤翔、千阳刺绣品中的头巾、肩巾、围巾、头帕、各种衣裤,还出口到国外。许多刺绣还注意工艺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如凤翔、千阳的刺绣背夹、围腰,不但正面有刺绣,而且背面、布袋、布带上都匀称地出现各种刺绣图案,甚至形成前后左右对称的花鸟虫鱼刺绣,如凤翔马甲,前边两幅正襟上,绣有高枝大花,后背部绣有大型团花(指由花草虫鱼组成的花簇团),在国内外享有美誉。近代的裙子,完全改变了过去中式传统的模式,变成各种方便穿换的筒裙、筒式褶裙,在腰间钉上扣子或以橡皮带拉系,穿起来随心,非常方便。不论中式传统裙或近代的筒裙,在裙边和显眼的裙侧,一般都刺绣各种花草、线条图案。单色绸子刺绣配彩色花草,彩色绸子只衬边,刺绣本色花。 刺绣是青海高原上农家妇女喜爱的针线活。一般情况下,过门媳妇的刺绣也是衡量其针线活好坏的重要标准。无论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刺绣的方法都基本上相似,而土族、撒拉族的刺绣又各具特色。 土族人民酷爱艺术,尤其对刺绣情有独钟。土族女子从小便开始学做针线活,少女们在母亲的严格指点下,出落得心灵手巧。无论在六月天的浓郁树荫下还是数九寒天的热炕头上,只要闲下来,她们便用五彩的丝线绘绣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绵绵情思。“五瓣梅花”、“转魁子”、“太极图”、“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吉星高照”,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一串串美好的心愿,连同美好的向往和追求都被精心地绣在了服饰上,色彩鲜艳,耀人眼目。家里人穿出去,也就显示了她们手艺的好坏,引来别家妇女的评头论足,此时此刻,也是家人最得意和骄傲的时候。情窦初开的少女们还会在荷包上绣上“戏水鸳鸯”等送给情人,以此作为信物。 土族姑娘忙刺绣 (孙建军 摄) 刺绣也是撒拉族妇女普遍喜爱的一种艺术。她们在枕头、袜底后跟和女鞋两边绣上各种花卉图案,如牡丹、芍药、石榴等等。过去,还在青年男子的围肚上绣上生动活泼、呼之欲出的鸟类,在自己的贴身荷包上也绣上花鸟之类的东西。每到结亲成婚的日子,娘家人要“摆针线”,任人评说姑娘的刺绣技术。刺绣技术好者,日后定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也会备受小伙子的青睐而争相追逐。哪个老年妇女精于刺绣,姑娘们不但要向她请教,逢年过节还会去看望,格外地尊敬她。因而,撒拉族妇女大都精通刺绣,她们用灵巧的双手在刺绣中描绘着美好的向往和生活理想。 撒拉族刺绣 (马秀兰 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