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刻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刻砖分类:【中国民俗】 是一门用于建筑上的装饰艺术。天津的刻砖艺术,以其丰满的构图、严谨的结构、娴熟的刀法以及层次分明的透雕等工艺见长,在中国民间建筑工艺中处于显著地位。 天津刻砖工艺是随着建筑装饰艺术的兴盛应运而生的。早在明清之际,许多富贾商人和官宦人家在津门定居。他们大肆兴建豪华邸宅摆阔气,在各自家的建筑上追求富丽、繁缛和精细的风格,并在宅院的墙、门楼、影壁等处多以砖刻作为装饰,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刻砖艺人数量的增加,也加快了砖刻技术水平的提高。 刻砖,在清乾隆、嘉庆年间,还由瓦工兼做。能操此业的匠人被称为“刻花活儿的”或者叫“凿花活儿的”,其工作被称为“细活儿”。其中以宁四爷和马士海的造诣最高。宁四爷,家住河东,他以刻花鸟、动物见长,尤精于刻猿猴,所刻《白猿捧桃》、《封侯荫伯》、《马上封侯》等颇受人们喜爱。马士海的砖刻作品,朴厚凝重,线条粗犷,具有中国北方艺术的豪爽风格。 马顺清砖雕作品《九狮图》 清道光年间,天津砖刻已发展为独立的专门行业,从此历久不衰,代代有传人,技艺亦有长足的发展。 刻砖的制作主要分4步:第一步是选好砖。按尺寸切出,用斧凿齐,用刨子刨平砖面。如果用料超出一般砖的尺寸,就先用“磨砖对缝”的方法将砖磨至所需尺寸大小。第二步是切出花边。第三步是描稿,即按图稿用刀在砖面上描画出来。最后一步是雕刻,即按图稿的要求,以前后为序,层层深入雕刻。技艺高的刻砖艺人一般不用描稿,如马顺清、刘凤鸣等,他们的制作全凭心记,直接用刀雕刻。不过像文字或图案类的雕刻,为求准确,也得用毛笔先勾出图案再雕刻。一件作品刻好后,还要重新审视一番,将用刀不慎刻坏的地方,用松香或黄蜡贴补。 马顺清的作品气势雄浑,形象圆厚朴实,线条生动流畅,具有浓郁的装饰趣味,而且画面的主次极为分明。其工艺技巧上,善于运用磨砖对缝的方法,使构图的整体性强,刀法稳健,并以豪放著称。马顺清还发明了“贴砖法”,即根据构图需要,在原砖基础上,用黄蜡和松香制成的黏合剂,将另一小块儿砖粘贴在砖面上,这种方法可增加砖面的厚度、增大画面的空间,从而使作品层次分明,有透视感。此外,马顺清还采用多种雕刻的技法,将线刻透雕与高浮雕并用,然后粘连拼合,使层次更加突出,产生了远、中、近景皆分明的艺术效果。后来,马顺清的儿子马少德、马少清、外孙刘恩甫、刘凤鸣、徒弟穆成林、何宝田等人,又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贴砖法”,形成了天津刻砖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 由于马氏父子的刻砖作品层次分明、造型考究、构图巧妙、内容丰富,所以,旧时许多豪门大户的宅第建筑装饰都找他们完成。如天津的老“八大家”之一,被清咸丰皇帝封为“一品顶戴”的大盐商张锦文(绰号“海张五”)家的祠堂、老城西北角的清真大寺以及老城厢和附近乡镇的大宅院,都留有马氏父子的杰作。 旧时,较有名气的刻砖艺人还有赵连壁,他是马顺清的邻居,又是盟弟,时常相互交流刻砖技艺。其作品形象饱满、神态逼真。其子赵恩祥,擅刻花鸟。他们父子能采用国画的构图方法,使所刻的砖面远近分明、疏密得当、意境深远。其刀法朴拙、刚劲挺拔。此外,还有杨壁臣,其作品以追求构图简朴、富于装饰性而得名。然而,近百年来,最杰出的刻砖艺人还属人称“刻砖刘”的刘凤鸣。 “刻砖刘”刘凤鸣,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于天津,他是刻砖名匠马顺清的外孙。从小对刻砖艺术耳濡目染。15岁起,正式向外祖父马顺清学艺,后又跟舅父马少清学,28岁时能独立创作。他的作品构图丰满,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既生动、含蓄,又富有装饰性,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刘凤鸣善于观察事物,广泛地吸取建筑上的彩画,寺院、坟茔上的砖石雕刻,杨柳青年画和旧式花灯上的人物、花卉、楼台亭阁等花样的表现方式,从中汲取营养,经过日积月累,使他的脑海里留下了许多画稿,他在平日的刻砖实践中,几乎都不用提前画稿,只略加思考和构思,便可在砖上刻出数层的人物或风景等,而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刻砖刘”―――刘凤鸣刻砖作品《龙凤呈祥》 在此基础上,刘凤鸣还继承和发展了马氏父子创造的“贴砖法”,使贴一块砖增加到贴数块,使砖面的起伏更大,更明显,形成了“堆贴”。也使作品的立体结构更加突出,无论从正面,还是从侧面看,都给人以美的感受。 旧时的建筑,讲究三合院或四合院。其磨砖对缝的虎座门楼,好几层高台阶和封闭式的院墙上,经过刘凤鸣刻雕出的各种花形,都起到了立体的装饰效果。如屋脊上的大兽、房檐两边的斗板、挂楼、直檐、锁妖、炉口、半活以及房顶上的烟囱等,都雕刻得十分精细。由于刘凤鸣刻砖技艺精湛,手法细腻,作品表现的人物、动物、花鸟、屋宇等已非剪影的形式,人的眉目、动物的羽毛、花草的花蕊、筋脉等都有细致的刻画,加之其作品的表现力强、立体感突出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刻砖绝技,使他获得了“刻砖刘”的美誉。 “刻砖刘”从事泥瓦建筑和刻砖长达70余年之久,不仅将马氏刻砖的技艺得以很好地继承,而且还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为天津刻砖艺术事业留下了辉煌的业绩。此外,他在天津工艺美术厂任职期间,还培养出了许多艺术人才,为天津刻砖艺术后继有人做出了贡献。 1979年11月15日,刘凤鸣逝世,享年89岁。其子刘书儒虽曾追随父亲做过泥瓦活和刻砖。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刻砖作为建筑装饰的社会需求量逐渐减少,使天津的刻砖艺人也随之大量减少,这就使建筑刻砖的装饰艺术成为历史。目前,在保存完整的“中国华北民居第一宅”的石家大院,还可一睹天津刻砖的特色。如今,天津人习惯地将“刻砖刘”刻砖与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并称为天津民间艺术之四绝。“刻砖刘”和其他著名的刻砖艺人之代表作,天津市艺术博物馆都有收藏并陈列展览。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