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剃发留辫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剃发留辫

分类:【中国民俗】

女真后裔满族人进住北京后,推行“首崇满洲”的政策,一再颁旨:“有为剃发……具疏者,一概治罪。”(《清世祖实录》卷28)强迫汉人剃发留辫子。据《清实录》记载,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率八旗军抵达通州时就发布了“剃发令”,次年重新颁布剃发令,“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即行传谕京城内外”,“俾文武衙门官吏、师生、一应军民人等,一体遵行”(《清世祖实录》卷17)。北京是国都,所以剃发之令更加严厉。对此,当时许多汉人竭力反对,用拢发包巾的办法来逃避。摄政王多尔衮知道后大为震怒,下令在地安门、东四、西四及正阳门箭楼前搭建席棚,中间供奉清世祖顺治下令剃发的圣旨牌,勒令过往街人入内剃发,违抗者当场斩首,这就是所谓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人”。

清政府下台之后,社会动荡不安,1917年发生了张勋复辟事件。6月7日,张勋率领辫子军由徐州赴京,于7月1日率文武官员300余人,穿朝珠蟒服涌入清宫,跪请复辟。复辟后,北京城内辫子军横冲直撞,耀武扬威,“对于没有辫子的人们真是气焰万丈”

。一时间,此时早已被人们用作装殓的朝冠蟒袍价格暴涨,每套从20元涨到120余元,但仍被复辟的官吏们抢购一空,厚颜无耻的人还晃着用马尾做成的假发辫招摇过市。辫子军在北京城内横冲直撞,四处抢劫。这场复辟的丑剧仅仅维持了12天,就以失败而告终。这里,发式(辫子)、服饰(朝冠蟒袍)成了复辟和旧势力的象征,显示了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风俗的重要性。

剃发留辫

清朝统治的覆灭也意味着满式辫子的消亡。清廷灭亡,割除发辫成为北京的时代风尚,1920年后更提倡妇女解放,女子剪发者也日渐增多。到1935年,据统计京城内外仍留发辫的男子只占北京人口总数的0.9%。这些固守旧习的男子主要居住在偏远地区。城区还拖着长辫的男人仅占人口总数的0.2%,几近绝迹。

由于京城地广人多,仅此四处设棚不能使更多的汉人前去理发,于是清政府准许从军的左翼匠后伙夫(清兵入关时从京东三河、香河、武清等县掳掠来的民夫,以宝坻人最多),请领牌照在各街巷建棚或担剃头挑子串户作剃头营生,逐渐形成理发一业,人称他们为“剃头匠”,客气的称“剃头司务”。北京理发业至此兴起。理发匠肩头挎一黑漆描金小工箱,手执一铁制“唤头”,或称“响铁”、“报君知”,碰出清脆的“登……登……”声,以此沿街招徕顾客。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