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前清文化遗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前清文化遗存分类:【文化精萃】 辽宁是清朝勃兴的根据地。满族由宋金时期的女真族的一支发展而来。女真族自明初起即散居在辽宁的广大地区。努尔哈赤统一各部族,是实现女真族向满族转变的关键人物。1616年他建立的后金政权,是清朝的前身。后金势力扩展,公开与明朝决裂。努尔哈赤建八旗劲旅,连续作战,大大削弱了明朝。他死后,皇太极登基于沈阳,努力完成努尔哈赤的未竟之业,为后来清兵入关奠定了基础。他们一面作战,一面迁都,不断筑城塞,筑宫殿,筑陵寝,也创设了一些文化设施。待定都北京、入主中原之后,这些便逐步成为历史遗迹。兹将辽宁的前清文化遗存分述于下:1、古战场和城塞。后金与明朝的战争,以在辽宁进行的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统帅)和松山杏山之战(皇太极统帅)为两大关键战役。这里留下了古战场和城塞,可供后人参观凭吊。努尔哈赤曾在辽宁多处筑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他在新宾县烟筒山的东南筑旧老城,迄今还留有“汗王殿”基址。1602年,迁到八里之外的老城,筑有塞垣,后称“兴京”。1618年攻下抚顺城,后金为加强军事地位,在铁背山增筑了“界藩城”,城围约500米,有南北二门,今北面城墙尚完好。朝廷闻抚顺城破,调大兵进剿。努尔哈赤沉着应战,战事在萨尔浒进行,大败明军,数日之间,辽东70余城皆为其所据,是为清朝肇基之始。战役后,又在萨尔浒筑山城,作为临时都城。城随山势迂回,分内外两城,外城比内城大4倍。城围达5公里,现多已坍塌,今尚存萨尔浒战场纪事碑和碑亭。松山杏山战役发生在1641年,皇太极陈兵于此,横截明兵,明军连败。皇太极为作持久战计,曾筑壕列屯,今尚存遗迹依稀可辨。清军入关后,为保护其在东北的“龙兴之地”,划定封禁界限,不准随意进入,沿界城开濠沟,沿城濠植柳树,这就是横亘辽宁、吉林有名的“柳条边”。柳条边的筑法,是用土堆成高宽各三尺的堤,堤上植柳,一步三棵,严禁行人渡越,这也是一种历史陈迹。2、关外“三京”。努尔哈赤多次在辽宁建都迁都,留下了三座京城。除前面提到的新宾老城“兴京”外,还有辽阳“东京”,沈阳“盛京”。新宾“兴京”老城于1605年扩建,因山为城,垒土为郭,三面临水,一面靠山,内城周五里,外城周九里,城高七尺,杂筑土石。今内外城墙各残存一部分,城内遗址有“尊号台”、“八旗衙”等多处。尊号台是努尔哈赤登基,自称“覆育列国英明汗”的地方。1621年,努尔哈赤攻下辽阳后,迁都于此,在辽阳东面太子河沿岸、今天的新城村修建都城,后称“东京”。城用方砖包砌,四面设有八门,每一门额,内外对称,今存四块门额的汉文篆书碑刻。城内有宫殿,建于靠西北的土岗高处,建筑形制,有八角殿之说。今仅存建筑柱础和残留琉璃砖瓦。1621年,努尔哈赤乘屡胜之威,亲率八旗军水陆并进,围攻沈阳,是为浑河战役。苦战十余日,占领沈阳。时东京正在营建,是否迁都沈阳,引起了后金文武官员一场大辩论,在一致认识到沈阳地位重要之后,于1625年迁都沈阳,后称“盛京”。迁北京后仍为陪都。辽宁省称“奉天”,即可见其特殊地位。1626年,努尔哈赤驾崩,皇太极继位,把明代的沈阳中卫城加以改建,城墙加高一丈,城门由四个增至八个,又在城外增筑关墙,设八个关,加上原来明朝一个城门没有拆除,通称“八关九门”。皇太极有主宰全中国的野心,仿明北京城规制,着手在沈阳宫殿前后营建天坛、地坛,钟楼、鼓楼等“皇”家建筑群。1636年,他到天坛祭天,宣告正式“登极”坐殿,行受尊号礼,改国号为大清,此后,大修城垣、宫殿、陵塔,使“盛京”更具“龙兴”气象。3、盛京宫阙。沈阳故宫是清军入关前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两代帝王营建的宫殿。1625年始建,1636年基本建成。顺治元年(1644年),福临在此登帝位,随即迁都北京,以后各代续有修建,到乾隆时更是大兴土木,整个建筑体系更臻完备(详见“沈阳故宫”条)。它承继了我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又具有满族的独特风格;既是清朝皇权尊严的集中体现,又是满、汉、蒙三族文化融合的一个辉煌成果,是我国现存的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4、关外三陵。清代帝王陵墓,主要分布在辽宁新宾、沈阳和河北遵化、易县。其中新宾的永陵,沈阳的福陵和昭陵,通称“清初三陵”,是前清文化遗存中的重头项目,也是旅游胜地(详见各该条)。5、寺、观与喇嘛塔。佛教较早传入辽宁,清代为鼎盛时期。各地寺庙难以数计,较著名者有北镇县北镇庙,始建于金,历代重修,至清规模宏大,布局深远,整个建筑错落有致,自成体系。其中有清碑25方,是具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沈阳的寺庙有五六十所,其中万寿寺建筑最早,清代也续修过。道教流传较佛教晚,康熙年间在沈阳等地大肆扶植道教,宫观达113所,其中最大的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太清丛林,又称太清宫。它始建于康熙初年,乾隆时重修,是东北三省的道教中心和辽宁、沈阳的主要名胜古迹之一。佛教、道教在辽宁虽然风行,但传入较晚的喇嘛教却后来居上。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注意利用各民族信仰的宗教麻痹人民,巩固皇权。某喇嘛说有白骆驼载金佛、金字喇嘛经、蒙古首领的传国玉玺行至沈阳一处,卧地不起。皇太极得知后,决定扶植喇嘛教,一时间,沈阳出现十多所喇嘛寺。在传为骆驼卧地不起处,建起了规模最大、最为壮观的实胜寺,也称皇寺。由于有皇权支持,这里的香火极为隆盛。另,在朝阳市,也保存着一处较大的喇嘛寺庙,始建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竣工。在沈阳城郊东、西、南、北,有四座护国寺的遗址和四座残破的喇麻塔,是后金迁都到沈阳后营建的。东塔、永光寺,南塔、广慈寺,西塔、延寿寺,北塔、法轮寺,今天观其形制,仍可想见当年的规模和精美。乾隆东巡盛京时,曾两到法轮寺,有题诗。6、其它文化遗存。沈阳西郊,有一座巨大的石桥凌驾于蒲河之上,是辽宁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古代拱桥,叫永安石桥,建于皇太极在位时的崇德六年(1641年)。明末清初,由沈阳至北京的陆路,永安桥是必经的孔道,清朝历代皇帝东巡时,车马都要从桥上经过。从文化设施说,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崇谟阁是必须提到的。文溯阁仿浙江著名藏书楼天一阁建造,是藏《四库全书》的地方,有乾隆题的匾额及其所作碑记《文溯阁记》。崇谟阁则是收藏“满文老档”、《太祖太宗实录》以及“圣训老档”的地方。迁都北京后,沈阳故宫中路的飞龙阁改为宝物库,翔凤楼用来收藏古籍书画,满、蒙古文宝典也在其中。宫内还存很多清朝历代的珍贵文物,如努尔哈赤时期报警用的云版,努尔哈赤剑和皇太极腰刀、康熙御书梅花诗扇、乾隆东巡用过的描金双龙纹编磬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