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剑川石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剑川石窟

分类:【传统文化】

石刻艺术宝库。又称石钟山石窟。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石钟山是石宝山的支峰,因山上有石如钟而得名。石窟凿雕于南诏丰钓时期(824-859年)。石窟群包括石钟寺区、狮子关区和沙登林区,共17窟,造像139尊。艺术和史学价值最高的石刻作品在石钟寺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云南省剑川县西南12.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奇峰峻峭、怪石矗立的山峰,叫石钟山。石钟山中有一座建于唐代的古老庙宇石钟寺。剑川石窟的主要石刻就雕在这个寺庙附近的悬崖峭壁上,因而剑川石窟又有“石钟山石窟”之称。

从窟内墨书题记考证,剑川石窟是从南诏到大理国时期经数百年不断开凿而成,迄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发现有16窟,从地理位置来看,分布在石钟寺、狮子关、沙登村三个区域。其中石钟寺区的八窟,内容最丰富,艺术水平最高。明代大理白族学者李元阳曾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游历石钟山石窟,并在所写《石宝山记》中说:“剑川石宝山,缘崖多石像,有观音,有诸菩萨,石罗汉,皆若雕镂然。”这里的石宝山即是指石钟山。32年后,李元阳重游石宝山,在石钟寺第七窟刻石题诗。诗中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岩唇往往构飞阁,崖窟层层可闭圜。恍疑片云天上落,五丁把住留人间。”诗人想象这些石窟是天上的神物,只是由于大力士五丁把它们抓住,才留在了人间。

在石钟寺的八窟中,第一、第二两窟是南诏王者的造像。第二窟“阁逻凤出行图”表现王者外出坐朝的场面。窟高1.46米,宽1.52米,共刻有16个人物雕像,场面宏大,反映了南诏的宫廷生活和各种人物风貌。窟檐雕成三重,第一重雕花纹图案,第二重雕连珠纹,第三重雕垂帐纹。檐内挂起人字形幔帐,左右两头高高收起,构成一所富丽堂皇的大厅。大厅中央的双龙头椅上盘坐着南诏王阁逻凤,头戴王冠,身着圆领宽袖长袍,王者坐椅有双龙头装饰。王者左右簇拥的侍从和武士,有的举旗,有的拿长柄扇,相貌英武,两耳穿环,神态逼真。不仅在服饰上反映了当地地方习俗,而且在形象上也有明显的民族特点。在雕刻手法上,一般采用圆雕浮雕相结合的手法,造型优美,线条细密流畅。

剑川石窟除了三个窟雕是南诏王者像外,其余窟雕均为佛像。这反映了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的盛行和对白族文化的影响。石钟寺区第四窟是毗卢佛像,形像庄严温和,是理想化的圣贤的象征。佛像右侧的普贤菩萨则透露着善良慈悲,勇敢智慧。石钟寺第七窟是甘露观音,坐像高1.52米,面部容貌端庄美丽,她的胸口有一长方形小洞,所以民间叫她“剖腹观音”。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观音虔诚修行,可是有人讲闲话,说她心不诚,她一急,就把胸膛撕开,把心掏出来放在前面,这便是手里捧着的钵。在刻划人物心理活动方面,第五窟的雕像最为成功。这个雕像民间俗称“愁面观音”,观音目光俯视,无言地凝视着悲苦的人间。背景雕有小径、佛塔、持杖的长者、抱琴的琴师、步行上山的樵夫,有入山修道的苦行者,有互相呼唤的童子,这一切烘托出深山苦修的环境。观音眉宇之间流露着一种悲苦之情,反映出他对苦难众生的慈怜。由于工匠们着意于通过宗教题材反映现实的心声和对美的理想,这些佛像被赋予了不同的气质,神态各异,生动感人,体现了民间艺术家对形象的深刻理解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剑川石窟还有一个很特殊的雕刻,即石钟寺区第八窟的女性生殖器雕刻。窟中雕一仰莲座,座的前部剥蚀,座上雕一椎状物,正面中间凿一深槽,深槽的两侧有一道道打凿的痕迹,当地群众称为“阿殃白”,即女性生殖器的意思。过去每年正月和八月庙会,青年男女都聚集于此对歌谈情,姑娘结婚时要去祷拜,望有子嗣,已婚无子的妇女也来此祈祷,并偷偷把香油涂抹在上面。

白族石窟艺术。亦称“石钟山石窟”、“石宝山石窟”。位于云南省剑川县西南25公里处的石钟山上。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人民的艺术杰作之一。已发现十六窟,分布于石钟寺、狮子关、沙登村三个区域。皆为依山开凿。内有宗教人物如来、迦叶、阿难、观音、天王像, 南诏帝王将相造像,“波斯国人”雕像。造型千姿百态。 “如来”坐像庄重神秘; “愁面观音”身躯微前倾,俯视悲苦人间;“慈善观音”端庄貌美,挥洒甘露。菩萨身段秀美,天王、力士刚毅威猛。南诏王造像气度非凡,谋略在胸。女阴生殖器“阿央白”与佛、王齐位享受人间香火。反映了白族信仰的多元性。雕刻手法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线条细腻,刀法娴熟。对研究云南南诏、大理国社会历史,具有极高文化价值。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