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剑门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剑门关分类:【传统文化】 位于剑阁县城北33公里的剑门山之大剑山北坡。因有断崖壁立千仞,相峙如门,故名。是川北入蜀的门户,古为兵家所必争。有“蜀道之密钥”、“川北之屏障”之誉。三国时诸葛亮即在此设官戍守。后主时大将姜维曾据关,抵抗魏国大将钟会的10万精兵。唐元和元年(806年),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斩叛将刘僻军5000人于关下。后唐明宗长兴年间,石敬瑭与两川叛将董璋、孟知祥在此进行多次拉锯战,竟未能正面破关。“剑门天下险”,名冠古今。西晋文学家张孟阳《剑阁铭》云:“唯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左思《蜀都赋》云:“一人守隘,万人莫问。”唐诗人杜甫《剑门诗》赞其“唯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南宋诗人陆游称其“剑门天设险,北乡控函秦”。古剑门关原为一座石砌关楼,1935年修川陕公路时被毁。三国时,诸葛亮曾在此设剑门县,后废。今仅存一通刻有“剑门关”大字的石碑及东西石壁上部分题刻。关口有姜维衣冠墓。山顶有姜维城、姜公祠、舍身崖等。为蜀中“四大胜景”之一。 位于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中段,剑阁县城北25公里剑门山上。剑门山古称梁山、高梁山、大剑山,系砾岩经水侵蚀切割而形成的山岭。共有72峰,峰脊挺拔尖削,状如利剑,直刺天际。剑门关所在处,绝壁中断,对峙如门,故名剑门。关口宽仅20多米,关长500多米,其势险峻,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诸葛亮相蜀,曾派兵镇守。晋人张载《剑阁铭》曰:“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地之峻。”杜甫《剑门》诗云:“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古人如王勃、唐玄宗、李白、李商隐、陆游,今人如徐向前、郭沫若等,都曾游此,留下墨宝。古关楼现正在复建。关巅有姜维城,蜀汉名将姜维曾在此屯兵,力拒曹魏十万精锐之师,遗址今犹存。 古代蜀地戍守要隘。在四川剑阁县城北25公里。因大剑山、小剑山峰峦连绵,下有隘路如门,故名剑门关。地势极为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相传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此建关,设兵把守。关口石碑上,刻有“剑门关”三字。关楼已毁,现有新建仿古亭阁一座。附近营盘嘴有姜维城,为三国时蜀汉姜维屯兵之处,现仍存姜维祠遗址。唐宋诗人李白、杜甫、陆游等均有诗歌描绘剑门关的雄奇险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