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剪纸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剪纸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早在汉代,人们在绢、金银箔、皮革等质地很薄的材料上进行剪刻艺术创作。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以纤维纸为材料的真正剪纸。剪纸至唐代更为盛行。剪纸是用小剪刀或刻刀在有色纸上剪刻各种装饰性艺术品。剪纸的内容丰富多彩,从各种花草、鸟兽到人物故事,从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了当地的民风民俗。逢年过节,民间大多在窗户或门框上张贴各种象征喜庆吉祥的剪纸艺术品,以增添节日气氛。从用途上,剪纸可分为窗花、墙花、门笺、顶棚花、灯笼花、喜庆花、衣饰绣样、纯供欣赏的各种图案等种类,其中衣饰绣样的剪纸在农村普遍用于鞋花、枕花、帽花、肚兜花、衣袖花、围裙花等。在刺绣、陶瓷、印染等工艺中,装饰性强的剪纸也得以应用。从表现形式上,剪纸可分为折叠剪纸、单色剪纸、分色剪纸、衬色剪纸、拼色剪纸、点色剪纸、勾画剪纸、木印剪纸种种。剪纸艺术在我国分布较广,较为著名的有河北蔚县、陕西延安、山西浮山、四川自贡、江苏扬州、广东佛山等地。剪纸在少数民族中也颇为流行。纳西族、白族、苗族等民族的剪纸各具特色。剪纸艺术造型生动,格调轻快,装饰性强,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民间手工技艺。用剪刀将彩色纸剪成各种人物、花草、鸟兽、文字等形状,剪成的艺术品或文字,多用以贴于门、窗之上,为喜庆饰品。汉代即有妇女将金银箔剪成花鸟饰于鬓角的习俗。南北朝时代已出现剪纸。唐、宋时代即有剪纸艺人卖艺于集市。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2《东角楼街巷》:“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用纸剪(或刻)成各种花样,叫剪纸。剪纸工艺普遍流行于民间。目前发现最早的剪纸工艺品,是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5幅北朝时期的团花剪纸,其中尤以“对马”、“对猴”著名。剪纸工艺使用的工具、材料简单,易于普及。主要品种有:贴在窗户上的窗花、贴在墙上的墙花、贴在门楣上的门笺,以及年节喜庆用的灯花、喜花、礼花,还有作为刺绣底样的鞋花、枕花、围涎花等。剪纸的主要题材有花鸟虫鱼、山水风景、飞禽走兽以及带有浓厚民间色彩的神话传说、民俗风情故事等。一般说来,北方剪纸多采用蔬菜、瓜果、劳动场面、家畜等题材,朴质素雅;南方剪纸多春燕垂柳、亭桥帆影,清新纤巧。山东剪纸重工艺技法,朴素大方;河北剪纸常用彩色加晕染,有染缬效果;广东剪纸多用金纸,色彩艳丽。 仡佬族妇女中,有不少剪纸艺人,献艺于寿庆、婚丧、节日,至今仍盛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旧城镇槐坪村的仡佬族妇女宋子萍,已84岁高龄,从小习女红,成为绣花能手,尤以剪纸称绝于当地。县民委向她征集到近年剪纸60余幅,有八角帽顶花,围腰脚褊花边,裤脚花,枕头上的石榴,兰花、提裤花、花鸟图,方帕花,比翼双飞,雌雄同欢,飞凤育雏,蝴蝶、鱼图,金鸡报晓,背带花,上衣花边、袖口花边、凉帽花、飘带花、鞋花、蜘蛛盘花、野鹿衔花、袜带花、枕头花、桌帏花、帐帏花、双童戏花、双鹊闹梅、窗花等。尤以“双童戏花”最富特色,瓶中鲜花左右各一个裸体童孩,手攀花枝,一手平伸,两腿分开,使人有花枝摇摇,童子跳跃之感。 剪纸是福建民间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早在宋元时期,闽南漳浦等地民间就有“剪纸为花,备极工巧”之说。近现代以来,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再一次焕发了青春。福建民间剪纸主要集中于闽南的泉州和漳浦以及闽西的连城等地,其中泉州李尧宝的剪纸艺术水平很高,他剪刻的各种图案,构图独特,艺术感染力强。其如“白描花卉”、“凤戏牡丹”、“双狮戏球”、“双龙抢珠”、“荷池双鲤”等作品,深受行家的好评。原福建省文化局曾为其编辑出版了《李尧宝剪纸艺术》一书,对他的剪纸艺术作了很好的总结。199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的漳浦县,是近现代以来福建民间剪纸艺术流传最广的剪纸之乡。在漳浦各地,活跃着一批剪纸能手,其代表人物有黄素、陈秋日等。漳浦著名的剪纸艺人黄素,1908年生于漳浦县旧镇的一个小渔村。她从小就聪慧过人,喜欢绘画。从15岁开始,黄素就能够剪出各种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图案,在长达70年的剪纸生涯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剪纸艺术风格。黄素的剪纸刀法精细,造型活泼。她应用夸张、变型而又细腻的剪纸技艺,创作了《老鼠娶亲》、《双猫图》等著名的剪纸作品。这些作品在海内外的报纸、电视上屡被介绍,使黄素和漳浦民间的剪纸艺术名闻海内外。1948年出生的陈秋日,她的剪纸艺术特点是构图圆满匀称,线条流畅多变,刀工精细入微。在几毫米的纸面上,能剪出数十根绒毛。如作品《百猫图》,在60厘米的纸面上,竟能剪出100只活蹦乱跳的毛茸小猫,令人赞叹不已。她曾被指派到许多国家进行剪纸艺术交流和表演,作品被选送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受到广泛的赞誉。 明清近现代以来,福建各地民间还有许多值得称赞的民间工艺美术,如年画、版画雕刻艺术,竹编、草编艺术,泥塑、刺绣艺术,金银器、铜器、锡器等金属器皿的雕刻镶嵌艺术,汉白玉、华安玉等玉石的雕刻艺术等等。这些民间工艺美术长期以来广泛流传于世,为丰富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作品多为窗花、喜花、刺绣花样、新年贴门笺和祭祀、待客用品,以喜花和吊笺用得最多。喜花多由妇女信手剪出,图案为多边对称的几何纹团花和各种花鸟虫鱼及人物,贴于门窗、家具、嫁妆、瓷器上,为婚事增喜添辉。 剪纸―――《西游记》人物(左汉中提供) 泸溪苗族剪纸(奉大春摄) 吊笺用红纸镂空成各种均衡对称的几何纹样,中心或刻花卉,或衬金色福字、人寿年丰、吉祥如意、金玉满堂等吉祥词,为春节期间民间贴于大门上的吉祥物。 湘潭和古五溪流域,凡人家有怀孕者,亲友送孕妇或产妇的礼物中必有鸡蛋,蛋上必贴红纸剪成的1寸左右的剪纸,图案一般多剪梅、兰、竹、菊、荷花、金鱼、蝴蝶、金鸡等吉祥物,称为“蛋花”,是湖南特有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 湘西苗族具有剪纸的久远传统,他们多用剪纸作为绣花的图案底样,衣裤、围裙、门帘、鞋面、枕套、荷包、褡裢等绣花图案,无一不是以剪纸作为图样。 辽宁是中国民间剪纸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体现萨满精神的剪纸遍及民间生活的各个领域,是民间美术的主旋律。在辽宁的剪纸中,来自关内移民的剪纸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尤其辽东、辽南沿海地区的剪纸,普遍带有山东味,而辽西剪纸显然又具有燕赵风格。 辽宁民间剪纸祀鸟崇日的痕迹很突出。剪纸生命树上通常有一对始祖鸟,当地俗称供花。辽宁民间对猪的崇祀从来没终止过,猪头花、野猪、猪祭祖、猪骑龙等剪纸仍广为流传。满族剪纸神龟、嫫嫫神也广泛流传于辽宁大地,是生殖崇拜的象征。萨满信仰中的天神、雷神、山神、河神、树神、火神、雪神等,在剪纸艺术中也广为体现。还有一些剪纸是很重要的巫术媒介与替代物。如用于招魂的拉手人剪纸、用于驱魂的纸替身、避邪的扫天婆剪纸、表现生殖崇拜的大翻车、大翻神剪纸等,民间也很常见。 剪纸(冷柏摄) 剪纸是民间艺人用以调节精神和寄托感情的手段和重要形式。民间的剪花巧手,十分重视创作过程中的心境,感悟剪的过程是一种心灵的美好享受。剪纸在民间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演进中长兴不衰,就在于它已融合于广大民众的生活习俗中,如白喜事的纸幡、红喜事的龙凤鸳鸯图案以及春节时的窗花、贴在门楣上的门笺、贴在炕边的墙花、炕围花、贴在天花板上的顶棚花。俗话说“娶个媳妇满屋红”,这是指布满新房的各式喜花,包括喜字、窗花、棚花、翻花、拉花等贴于嫁妆上的剪纸形式。 辽宁的民间剪纸有很多直接采用了中原剪纸的题材和符号。如代表福禄寿的蝙蝠、鹿、桃,以莲花、笙、娃娃代表连生贵子,以石榴、佛手、桃代表多子、多福、多寿,以猴骑狈代表“代代封侯”等。寓意爱情的对鸟和连理枝纹样,表达纯真爱情;龙凤鱼莲象征生活的美满;盼望家族繁荣的葫芦;发福生财、年年有余的摇钱树、聚宝盆等,在辽宁的民间剪纸中也大量存在,不胜枚举。 剪纸是新疆汉、回、满等民族民间艺人及妇女以剪刀和纸张来剪就图案的艺术创作。其题材广泛,造型别致。有花卉、动物、几何形状等。窗花最为普及,也可用作墙花、家具贴花、门花、刺绣等。整体感强,极富装饰性。许多妇女从小学习剪纸艺术。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各地民间剪纸艺术有了很大发展,涌现了一批剪纸艺人及作品。如蔺烈的《葡萄架下》、《绣花帽》,肖峻的《马头琴歌》、《牧羊姑娘》等剪纸作品均被选送参加“全国八省区剪纸作品联展”,其中蔺烈的作品还参加了全国百人剪纸展览和首次全国剪纸展览。郝继英自幼潜心剪纸艺术,作品以花卉植物、花边图案为主,手法精巧,表现细腻,她的剪纸作品多次参加省区级以上展览并获奖。1977年,她的500余幅作品装订成三套《花边图案集》,被收藏在新疆精河县文化馆。 安徽境内剪纸艺术发达的地区主要有阜阳、和县和亳县(现改为亳州市)。剪纸的品种与具体用法跟各地风俗有关。 淮北民间有贴窗花的习俗,淮河以南只是在结婚时才在窗上贴双喜字或喜花。江淮之间曾流行一种“筛镜花”,在新建房舍的中桁与结婚花轿背面以及新房大门上方挂筛子和镜子,以示辟邪驱灾。为了增加喜庆气氛,在筛子里和镜面上贴一个内容吉祥的剪纸,这就是“筛镜花”。在徽州,有的地方随嫁妆给男方送上一套制作精致的金纸贴的衬色剪纸礼品,内容有“鱼跃龙门”、“一品当朝”等。合肥的“寿”字剪纸很讲究场合与形式的相宜,寿庆时剪长形的“寿”字,表示视人长寿;丧礼贴圆形“寿”字,表示死者福寿圆满。淮北、江淮之间,流行在大门上贴门签,淮北贴四张,江淮之间贴五张,有的地方贴“一”字形门签。皖中有的地区,在堂屋上方贴类似门签的大幅“吊挂”。“吊挂”制作比一般门签精致,有的“吊挂”在剪刻基础上描金、贴金、加彩。 剪纸的形式有单色、衬色、单色贴金或单色描彩。徽州地区有剪纸和扎纸相结合的立体剪纸;江淮之间在高墙上贴的“秃头”,也是立体剪纸。剪纸制作手段有剪有刻,民间基本上流行“剪”,一些专业艺人为了成批制作,多采用刀刻。专业艺人有三种:一种是在街头巷尾摆摊的剪纸艺人,以剪刺绣花样为主,但同时也剪喜庆纸品;一种是以纸扎为主,同时也剪纸和刻纸。他们不仅剪刻花卉、剪人物图案,也剪字;还有一种艺人以农为主,农闲时刻制一批门签,在春节前拿到集市上卖。 剪纸(张联辉摄) 窗花剪纸在民间生活中用途非常广泛。如农村过春节,旧时人们在窗格纸上,如今在玻璃窗或墙壁上,常爱贴“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等窗花;元宵节时要剪贴灯笼花和谜语花条等。城乡妇女给儿童做衣服鞋帽时的绣花花样,都要预先剪出纸样。婚嫁喜事中要剪贴双喜字及龙凤呈祥、百年和好、金童戏莲、石榴多子等窗花;生日祝寿时,要剪贴寿星、松鹤延年、八仙庆寿、鹤鹿同春等墙花、挂花;丧葬祭奠时的纸扎等熏也离不开剪纸。 窗花剪纸直接、间接地表现了人们对消灾灭病、平安如意、吉祥幸福的向往和追求。邯郸县《推元宝车》剪纸,表达了人们招财进宝、发财致富的美好愿望。 利用谐音习俗表达如意吉祥的愿望,在窗花剪纸中也非常普遍。比如《子母狮》剪纸中的“狮”与师谐音,“大狮”谐“太师”,人们期望家中出高官。《猴王抽旱烟》剪纸中的“猴王”谐“侯王”,人们盼望家中出王侯将相。结婚喜庆窗花中的扣碗鸟鱼、扣碗与花等各种图案中,“碗”与“完”谐音,寓意“完满”,“碗”又象征“圆”、“圆满”,鸟寓意男性,鱼寓意女性,图案寓意夫妻圆圆满满、幸福美满。对壶、对碗、对鸟窗花则寓夫妻成双之意等。 河北民间剪纸多用大红纸(现在有的巨幅作品也用红色有光纸)。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蔚县和磁县的彩色剪纸。蔚县剪纸实为刻纸,材料是白色宣纸,一次能刻下多层,然后用酒精调和的颜料色点染,一下能渗透多层而色彩不减。其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刻见色彩,阳刻见刀功,素以刀工精细、色彩浓艳、造型生动、构图朴实饱满著称。蔚县剪纸的内容非常丰富,神话传说人物、民间故事人物、传统戏曲人物,以及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山水风光、生活场景等无不入画。丰宁满族自治县、磁县、栾城等县的剪纸也很有特色。 承德剪纸(石俊凤剪纸) 蔚县剪纸―――戏剧脸谱(杨英芹摄) 黎族剪纸 (海南民族博物馆馆 藏) 黎族当代民间剪纸不仅是黎族民间的艺术活动内容,同时也是整个琼州文化区域最具影响力的当代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这种民间艺术主要流行在乐东县。乐东剪纸的特色是以单色纸剪、切为主,在风格上使北派的粗犷和南派的清秀相结合;在表现手法上构图自由新颖,形象生动质朴,疏密关系和黑白灰效果处理恰到好处,既夸张又传神;在内容上则多以乡村风土人情、生活起居、生产劳动题材为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乐东剪纸艺术填补了海南现代民间艺术的空白。 此外,苗族妇女也善于剪纸。 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将纸剪刻成艺术形象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起源尚难以确考。山东民间剪纸的流行区域十分普遍,几乎所有的地区都有。由于剪纸的制作主要是用剪刀铰和刻刀抠,因此民间又称剪纸为“铰花”和“抠花”。因其用途不同又有“窗花”、“顶棚花”、“门笺”、“饽饽花”、“猪头花”、“灯花”、“笸箩云子”等多种形式。 过去山东民间有许多心细手巧的妇女,都有一本自己用纸订成的大本子,叫“护册(民间读chai)”。妇女们平时除把用纸剪的家人的鞋样、衣样等夹放在里边外,自己创作的剪纸样张和从别人那里描剪来的剪纸样张,也都夹放在自己的护册里。日积月累,一本护册便成了一本内容丰富的剪纸样张集。当需用剪纸时,她们便可参考护册里的样张进行复制或创作。复制剪纸时,她们有一种非常巧妙的复制原稿方法:即将要复制的剪纸原稿平铺在要复制的纸上,然后用两手捏着翻转过来,放在点燃的煤油灯或蜡烛的上方移动着用烟熏,这样被原剪纸稿挡住的部分保持了复制纸的原颜色,而没被挡住的地方便被烟熏黑了,她们称这一过程为“熏稿”。然后她们再用剪刀和刻刀将被烟熏黑的地方剪刻掉,一张与原稿一模一样的剪纸便复制出来了。当她们自己创作剪纸时,有的用笔略起草稿,便动手剪刻;一些剪纸技术熟练心灵手巧的妇女则连稿也不用起,根据需要将纸叠好,拿起剪刀便能剪出一张张生动有趣的剪纸作品,人们称其为“心里出样”。 式变化最多的是结婚时和春节时贴在新糊的窗纸上的窗花。过去民舍的窗户一般为竖条型或格子型的木制透空窗。结婚或过年时新糊以洁白而透明的白纸,再贴以鲜艳的红色剪纸,的确是既美观又和谐。竖条式窗户窗花的贴法,一般是在中间几条透明窗格上贴内容相联系的一组窗花,形成一较大面积的圆形、菱形或方形整体形象,作为整个窗子上窗花的主体形象。内容多为“四季花鸟”、“龙凤呈祥”、“喜鹊踏梅”、“鲤鱼跳龙门”等一类的花鸟。主图四周窗格上则散贴单幅较小的剪纸。其中人物、动物、花鸟、鱼虫都有所表现。尤其是人物,如“八仙”、“嫦娥”、“西厢记人物”、“荷花生人”等表现得尤为生动。也有的地方只在窗子的上半部和下半部分别贴一组内容相连的剪纸,而四周不再贴小剪纸的。格式窗子多一格贴一单幅剪纸,贴多少格每有定制。有的地方供格子窗贴的剪纸成套,多为八张一套称为“一窗”。这种成套的剪纸的贴法一般是在窗子的上部中间四格贴四幅,下部中间四格贴四幅。过去民间的结婚用房一般要沿着屋梁的高度,用高粱秸扎上骨架糊上花纸,称为“顶棚”或“虚棚”,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天花板。顶棚上一般贴有黑色的剪纸,格式一般为中间是吉祥图案组成的“团花”;四角为蝙蝠、蝴蝶、转草、云头等。结婚用的剪纸除窗花、棚花外,尚有到岳父家迎亲时盖在带的礼品饽饽、猪头、猪肉等上的“饽饽花”、“猪头花”、“鸳鸯肉花”等。由于民间把结婚看做是人生最大的喜事之一,因此结婚时用的剪纸又统称为“喜花”,有的地方也将剪刻结婚用的剪纸称为“剪喜花”。春节时用的剪纸除窗上贴窗花外,在门上槛上贴“过门钱”也非常普遍。“过门钱”有的地方又称“过门笺”、“吊钱”、“挂钱”、“罗门钱”、“活门钱”等。多剪成约20厘米长,10厘米宽的长方形,一般5张一套,分红、绿、蓝、紫、黄等不同颜色。过门钱除主要贴在各门的上门槛上以外,有的地方在冲着大门贴的“福”字、“春”字上方也贴一单张的过门钱,还有的地方在窗口上方、灶间贴的“灶王爷”上方、粮囤上、墙窝子上等也贴过门钱。另外过去元宵节装饰花灯也多用剪纸形式,装饰花灯用的剪纸称为“灯花”。 除婚嫁和春节用的剪纸外,山东民间日常生活中用的剪纸也很丰富。过去山东民间妇女用以盛放衣物、鞋袜等的带盖器具叫“盒子”。这种盒子用树皮或用席编作内骨架,外面多糊以红纸,然后再在上面装饰以黑色剪纸,这种剪纸称为“盒子花”。还有的地区流行用纸浆做妇女用以盛放布头、针线等物用器具叫“针线笸箩”;作盛面用的纸浆斗子。这些纸浆器具外面糊纸后,也要用云头、转草、蝴蝶、蝙蝠等剪纸图案进行简单装饰,这种剪纸称“笸箩云子”、“斗子花”。另外过去妇女绣花用的花样、做小孩鞋用的鞋面样等也都是用剪纸形式进行创作和记录的。 中国各民族中最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由于回族风俗深受伊斯兰教影响,宁夏回族妇女的剪纸在题材、风格上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宁夏回族剪纸以窗花最为普及,为了烘托节日喜庆气氛,回族妇女用红纸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张贴在窗框上,表达自己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窗花剪纸题材通常限于花卉、动物和几何图案,较少有明显的“生命”意味。为不影响室内光线,窗花轮廓除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团花外,一般都较小。随着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互相交流,人物也成为回族剪纸的常用题材。宁夏回族剪纸以“喜”字图案最多,喜鹊、凤凰、鸳鸯、老虎、狮子、牛、羊、鸡、梅花、夹竹桃、儿童、寿星及民间故事,都是宁夏回族剪纸经常表现的内容。回族婚庆时新房的窗花最为讲究,一般用红、黄、绿三色彩纸,用折叠、拼色、勾画等手法剪成“双鸽戏耍”、“彩蝶纷飞”、“双凤双菊”、“鸳鸯戏水”等图案,反映了回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回族剪纸注重装饰性,无论花鸟或人物造型,都体现出特有的装饰意味。因为崇尚装饰对于伊斯兰艺术正如写意手法对中国画一样重要,所以回族剪纸风格轻内容、重形式,以写意手法体现扑朔迷离的装饰效果。宁夏回族剪纸艺术家以同心县井春霞为代表,代表作品主要有回族女性人物系列、十二生肖、蝴蝶系列等,这些作品构思精巧,剪纹流畅,人物形象雍容典雅。 在汉族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在农村流传最广,尤为妇女喜爱。作品多为窗花、喜花和刺绣花样。剪纸题材广泛,有形态各异的动物形象,有栩栩如生的树木花卉,有形象生动的劳动、生活场景,有优美的民间传说、故事和人物,内容十分丰富。剪纸用纸多以色泽艳丽的红、绿、黄为主,形式多样,有方形、圆形、三角形、菱形、椭圆形等,作品可大可小,随心所欲,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材料来定,不拘一格。宁夏汉族剪纸艺术以原海原县兴仁镇伏兆娥为代表,她的作品题材广泛,多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传奇故事、历史人物等,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各个领域,想象丰富,技法精湛,现已剪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数百个人物,被制成邮票广为流传。伏兆娥还为电影《这女人这辈子》创作了大型剪纸布景,为宁夏新千年联欢晚会创作了9条巨龙,近年来多次在国内各种剪纸展览和比赛中获奖,出版《伏兆娥剪纸作品集》一册。宁夏著名的民间艺术之乡隆德县还有几位农民剪纸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古朴典雅,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其风格与陕西民间剪纸相似。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群众对艺术的需求,剪纸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不再局限于昔日农村过年、结婚等喜庆日子的装饰功能,而是广泛应用于商品装饰、书籍插图、连环画、邮票设计、贺卡等,甚至制作成影视作品,喜好这门艺术的人分布于各行各业,男女老少都乐于参加。在宁夏,活跃着一支城市民间剪纸队伍,他们之中有退休干部、工人、中小学教师、学生等。2000年,宁夏18位剪纸爱好者的作品参加了“二十世纪中国剪纸回顾展”。自2001年剪纸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以来,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更加焕发出青春,以独有的艺术魅力,绽放在文艺百花丛中。 贴窗花 (陈长祥 摄) 上海剪纸属南方风格,作品柔和,装饰性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旧时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人们常剪蝴蝶、花卉插在头上作为装饰品;有的用红、绿、金三种彩色方块绸布,剪成各种象征吉祥福寿的“华胜”图案,贴在屏风上。每年九月重阳节,人们也常用剪纸贴在糕点上,象征“九九重阳登高望远”。还有的剪虎头绣在孩子的鞋子上,有的老人的寿衣寿帽也以剪纸作底,绣上荷花莲藕,寓意纯洁上天、步步登高。有的过年过节时在窗门上贴“四季平安”、“年年有余”字样的剪纸。 鸡(王子淦制作郑土有提供) 上海剪纸艺术家人才辈出,著名的如:全国特级工艺美术大师、著名剪纸艺术家王子淦是南派剪纸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江南神剪”。他生于1920年2月,江苏南通人。生前就职于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曾任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高级工艺美术师、轻工部工艺美术特级大师、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2000年2月16日逝世。 王子淦先生早期的作品,虽然技艺已很高超,但有时显得过于细腻、光滑,气势不大(可能是受刺绣鞋样剪纸的局限),还没有从纯工艺圈跳出进入艺术领域。可能他自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故废寝忘食地进行艺术创作实践。“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努力,他的作品有了质的飞跃,题材广泛了,内容丰富了,构图造型更趋生动别致新颖,刀法技巧更为娴熟,以简洁取代了传统剪纸的繁琐,以形神兼备取代了传统剪纸单纯的形似。其作品性格特征鲜明、生动传神,既有中国传统的乡土气,又有质朴厚重的现代艺术之美感。其晚年的作品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讲究神似而不拘泥于形似,刀法简捷明快,构图虚实相间,神情并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王子淦的剪纸在继承中国传统南派剪纸风格的基础上变化创新,超越传统,以技法娴熟、作品细腻耐看、线条流畅、一气呵成为特点,被称为“王派剪纸”。王子淦先生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勤于培养新人,带出了一批剪纸高徒,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剪纸艺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作品有《上海民间剪纸》、《上海剪纸集》、《王子淦剪纸集》等。他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和香港地区展出作品和现场表演。王子淦先生对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精髓有深刻的把握,并能继承传统而打破传统,尤其擅长剪花鸟虫草类。其创作的作品不乏中国剪纸艺术的精品。 林曦明是上海又一位全国著名的剪纸艺术家。1926年2月10日生于浙江永嘉,其父为民间画工。他由于家庭的熏陶,自幼喜爱绘画,4岁开始学画、习字,10岁入私塾读诗文,14岁随父从事民间美术工作,学习壁画、漆画、泥塑、剪纸等。 林曦明是著名的国画家,他将绘画与传统剪纸相结合,开创了现代剪纸流派,是中国现代剪纸艺术的代表人物。他的剪纸构图饱满、造型夸张、装饰自然。更重要的是将民间剪纸的质朴气质和感情溶化在自己的血液中,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上。他的剪纸具有浓厚的诗意和抒情性。注重情致和意境的表现,展示人类心灵深处的情和美。有些题材看来似乎寻常和无新奇之处,但经过他的提炼和特殊艺术加工,却变成感人而有魄力的艺术形象。他善于通过特定的动态、情姿和手势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感情,善于用简洁、粗犷的线条塑造质朴、健美的艺术形象,使粗犷的形式与憨厚的性格统一起来,趣味隽永,格调不凡,被誉为是“东方的马蒂斯”。林曦明现为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剪纸学会名誉会长,上海剪纸学会会长,现代书画研究会会长,黄宾虹研究会理事,吴昌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1993―1994年度荣获“世界杰出贡献奖”、“二十世纪成就奖”,并入编美国传记学院出版的“世界精英五百位”、“世界风云人物五百位”。近又被美国传记学院授予“国际文化大使”、“杰出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播种春天(林曦明创作郑土有提供) 徐飞鸿(1919―2000年),浙江嵊州人。他原系旧上海一银楼学徒,1938年离沪赴陕西延安“抗大”学习并参加抗日救国革命事业。他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举行后接触并喜爱上剪纸艺术的。他的作品继承了中国传统剪纸风格特点,具有浓烈的北方剪纸窗花味道,手法简洁明快、质朴生动。生前为中国剪纸学会顾问,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剪纸专业委员会顾问,是全国著名的戏曲题材剪纸艺术家。 阮四娣,1907年生于上海金山区漕泾乡。13岁起便爱上剪纸,常为四乡八邻姑嫂妇女剪制各种鞋帽、衣枕绣花花样,亦为儿童扎制的风筝剪贴花样。农家有婚庆喜事也都请她剪上各种喜字图案。阮四娣的剪纸以花草、鱼鸟题材为主,造型朴实夸张、构图均衡对称而又不失变化,极富装饰感,衬映出江南水乡的秀美趣韵。 李廷益,生于1937年,1958年师从剪纸特级大师王子淦先生学习剪纸技艺。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作并发表作品、论文。多次参加国内外举办的民间艺术及美术作品展览。作品多取材于现代生活题材,生活情趣浓郁,创作手法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作大胆创新。参与编辑的书目有《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国戏曲剪纸》、《中国当代剪纸家》、《上海艺术家》等。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剪纸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上海剪纸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民协民间美术创作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日本―中国剪纸文化协会中国会员。 万洪成,生于1934年,14岁开始剪纸生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聘于上海工艺美术公司,任工艺美术厂工艺设计师。其作品主题鲜明,图案结构严谨,布局合理,线条明快,擅长表现花鸟、鱼虫、人物、风景等题材。作品构思独特,融中外画风于一体,或工笔或写意,或具体或抽象,都显示出其成熟的创作风格。万洪成先生多次赴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进行文化交流访问,曾在新加坡受到吴作栋总理接见并受赠“艺术超群”纪念奖盘。 上海年轻一代的剪纸艺术家中较为突出的有沈育麟、李守白、奚小琴等人。 沈育麟的剪纸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是擅长人物剪影。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简练的几刀勾勒出形象逼真的人物外形。近年来他还首创了立体人物剪影,很受欢迎。第二是大胆创新。在剪纸的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都作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如他借鉴汉代画像石中“阴刻为主”的形式,在作品的造型设计上以简练、夸张、变形为主体,强调幽默与装饰相结合,同时吸取壁画、挂毯、版画等造型艺术的特长,使传统的剪纸艺术达到了与现代艺术相媲美的艺术效果,被同行誉为“城市剪纸”的开拓者。由于他在剪纸领域的突出成绩,1996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他“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 李守白,从小随父习画,毕业于工艺美术学校,师从林曦明、王子淦,自1972年小学三年级在《文汇报》发表第一幅剪纸作品至今已有450多幅作品发表于上海及全国各大报纸杂志。其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中国传统民间剪纸手法与现代艺术造型相结合,都市风情与民间美术相融合。1991年应新加坡有关团体邀请加盟上海文化交流协会组团的上海民间艺术演示团,1993年应新加坡“虎豹别墅”约聘,赴新加坡进行中国民间艺术演示至1996年8月。剪纸作品《天、地、日、月、神》被上海美术馆收藏。 奚小琴,1956年至1973年师从著名剪纸艺术家王子淦学习剪纸。掌握了传统剪纸艺术的精髓,能随心所欲地运用剪纸艺术的独特手法,创作出各种题材的作品。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又探索出许多新的表现手法,如染色法、绉纸法、转刀法等,丰富了剪纸的视觉效果。她曾先后出访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作剪纸表演展示,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受到好评。 剪纸工艺,中国自古有之,北方农村妇女常用彩纸剪成窗花贴在窗纸上,既美化了居住环境,又增添了欢庆气氛。台湾剪纸的艺人继承传统的技法,结合现实的生活,在剪纸的图样中注入了自己生活感情,使剪纸别有一种意趣。他们用一把剪刀,在纸上剪出大气美观的双喜、寿字,剪出各种花鸟走兽、静物或人物,充满了生活气息。 剪纸“龙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