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办年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办年货分类:【传统文化】 春节前购置用品的活动。流行于全国各地。旧时以香烛纸锞、神奠、神前供品,节日食品为年货。有关店铺从夏历腊八日开始供应。腊月十五日至二十六日,街头年货摊渐多,遂进入供应高潮。多数人家在这段时间内赶年集置办年货。各种手艺人和小商人则在二十五日晚结帐,散发酬金后再行购置。此时年货多是剩余的次等品,但价格不贱,故有“穷吃亏”之说。现在,年货包括糕点、肉类水果、烟酒茶叶、花炮、餐具、炊具等。春节前数日,商店货源充足,延长营业时间,有时还搭起临时售货大棚出摊销售,个体商贩也以节令商品列于农贸市场。城乡人民日日络绎不绝,争相购买。 进入腊月,北京人就开始置办年货,准备过年。凡是祭神及日用之物,一定要置办一新。此时,市场上卖年货的商铺可谓是星罗棋布,比如春联、年画、佛花、绫、绢、绒花、挂钱、元宝、松木枝、芝麻秸、灯笼、花炮、杂拌、蜜供、杯、盆、杵臼、米、面、菜蔬、果品、酒、肉、鸡肉等等,不一而足。腊月二十日后,市民又争购祭灶供品,如关东糖、糖瓜(饼)、南糖之类。年画大都是木板水彩印刷,分着色、套色两种,多来自天津杨柳青,内容多象征福禄寿喜财,或者中国古典名著片断;挂钱是民间剪纸艺术,用红绿灯花纸刻成各种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卖给人们过年时贴在门楣上当装饰品;元宝是民间手工艺品,一根钎子上糊有两片金纸叶子,状如元宝,中间站一小儿撒金钱,谓之“刘海儿撒金钱”,人们买回家后插在黄白年糕上当供花用;供花是插在佛前果供、月饼、糕点供上的装饰品,常见的如福禄寿三星加和合二仙、五枝清一色龙井鱼,或“佛”字,或“福”字;道有是一种用黄表纸砸成的小幅黄钱,上以金粉印上“福”字,过年时贴在幌子、钱柜、器物、车马、生产工具上面;灯笼主要是为儿童准备的玩具,样式繁多,如走马灯、宫灯、气死风灯等等。为便于人们准备年货,北京西单、前门、东四等热闹处摊贩林立,尤其是除夕之夜几乎是通宵达旦。 腊月,农村贸易空前活跃,办年货的人络绎不绝。整个市场,呈现出一种节日繁荣的景象。市场上有农副产品、京广杂货、节日礼品等,简直是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最突出的是木版年画、门神、窗花和品种繁多的花炮、烟火以及民间泥塑玩具、各种纸张,美不胜收,供不应求。还有各式各样的名贵点心、什锦糖果、名烟名酒以及为节日准备的鸡、鸭、鱼、肉等,货堆如山,任君选购。 腊月的市场,除经营贸易外,还增加各种游艺、杂耍的场所。有唱大戏的,丰收的年景往往还唱对台戏;有搭地摊跑马戏的;有耍猴卖膏药的;有玩“西洋景”、套圈的;有说书行善的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活动在旧社会最为风靡一时,各种风俗活动,竞相表演,以其各自的特色,吸引观众。如今有的地区以物资交流会代替,但多数还是沿旧风俗进行活动。 家中有的要备年货,家中没有的,过年还要买的俗称“办年”。要到集市上去赶集、去购买,要买的东西很多,有吃的、有喝的、有穿的、有用的,有祭神用的,有送年礼用的。因花样多,赶集办年的人怕记不住,便要写一纸单,俗谓“年纸单”,或称“年货单”。 办年货时,买香烛、纸马,买年画、红纸,买回红纸写对子。但是买灶王神马和财神纸马,不能说买,要说请。 因买的年货多,有的人家要赶着大车或赶着马爬犁去办年货。去时拉着要卖的粮食和农产品,到集市上卖掉后,再来购买所需的年货。往往天黑时,办年货的大车或马爬犁才回村,丁冬炸响的马铃声最令孩子们振奋,他们在车前车后跑,寻找自己心爱的“年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