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动静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动静

分类:【传统文化】

关于宇宙万物状态及其变化的哲学范畴。动与静,已见于殷周金文中,但最早将二字对举的人,是春秋时代的孔子。据 《论语?雍也》 载,孔子说:“知 (智) 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不过,这并非哲学范畴,而是描述的一种精神状态或个性。战国时代的 《老子》(据任继愈说) 最先将 “动” 和“静”作为哲学范畴。《老子》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躁” 就是 “动”,“静” 是“动” 的主宰,这是 《老子》 的一个基本观念,故其书又称: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复命曰常。”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是静动静,将 “静”视为宇宙万物的自然状态,是宇宙运动的最后归宿。稍后的 《易传》 以 “动” 和 “静” 来讲宇宙变化之理,认为 “动静有常”,即动静都是恒常之理。后来儒释道三教,都认识到 “动” 和 “静”是宇宙变化的基本规律,都贵柔主静,以静为本,动为末。北宋周敦颐对 “动静” 进行了系统的思考,《通书》 中有一篇 《动静》,专门论述 “动静” 之义,将其视为宇宙生成的终极原因: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南宋朱熹受到启发,提出“动静互待”、“动静互涵”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无端”(动与静的对立是永恒的) 等形而上的哲学命题。但他们都是主静派,如朱熹就说: “静是太极之体,动是太极之用。”从现代哲学的观念看,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的“动静” 观才最为深刻,他认为“太虚本动”,“天地之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将 “动静” 视为阴阳的属性,“动”是绝对的,“静” 是相对的,甚至认为 “静”也是一种 “动”: “动静皆动也,由动之静,亦动也。”他将宇宙的运动状态分为 “动动”与 “静动”两种: “止而行之,动动也; 行而止之,静动也。” 又说: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不过,王夫之的“动静”观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人们普遍接受的是 “主静”说。《礼记?乐记》: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这种观念便构成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基本倾向。

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对重要范畴。所谓“动”,其义为“变动”、“行动”的意思。作为哲学范畴,它大体同于现代的“运动”一词。所谓“静”,有安静、静止的意思。作为哲学范畴,它大致相当于现代的“静止”一词。因此,动静关系即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中国哲学史上的动静关系学说主要分为主静和主动两种,主静说占大多数。主静说并不一定否认动,也有动静相互依存、包含或转化等辩证法因素,但主要是一种以割裂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关系为特征的以唯心主义的基础的形而上学动静观。老子最早提出“静为躁君”,静为根本。《易传》认为一切事物都“变动不居”,应当“唯变所适”,但最终主张天地之道恒久,《易》理不变。王弼发挥老子“静为躁君”思想,认为动从静中产生,最后还要复归于静,静是动的根本,动只是静的表现,所以只能绝对静止的“无”,才是相对变化着的“万有”之“本”。北宋周敦颐认为,物质世界的动静是绝对的“动静”,二者没有联系,“动而无静,静而无动”,动静各自成体,各自为用,从而把运动和静止分开并对立起来。主动说也主张动静互涵,动静转化,但认为动静是物质世界的动静,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辩证动静观,以明清之际王夫之为代表。他从理论上对一切皆变思想作了高度概括,提出了“太虚本动”、“静即含动”等一系列辩证法命题。王夫之认为,“动极而静,静极而动”,动与静是事物相互依存的两种状态,它们是对立统一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同时,运动又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不动之常,惟以动检;既动之常,不待反推。是静因动而得常,动不因静而载一”(《周易外传?无妄》)。静可以用运动验证,但运动不可以用静止验证,“静者静动,非不动也”,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而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状态。王夫之对动静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最高水平。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3: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