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勒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勒子分类:【传统文化】 妇女裹于额前的带状饰物。由唐代透额罗发展而来,宋、元、明、清相承不废。最早为青年妇女的头饰,进而成为中老年妇女的实用服饰。勒子覆于额上,可使发髻不露和使发整齐,并有保暖之用。勒子使用极广。元代称渔婆勒子,成为元曲道具之一。明代唯爱俏妇女使用,名叫遮眉勒。清代依旧称勒子或勒条。清初贵族妇女作家常装束使用,宫廷嫔妃亦使用。 清末至民国年间,里下河地区及沿江苏南地区,妇女多戴勒子(苏州或称鬓角兜)。勒子由两片状如上弦月形黑色帽片联结而成。帽片多由黑缎黑平绒等作面子,红绒作里子,内夹薄棉絮。勒子戴在头上,前额压住发际,两侧半掩耳,护住双鬓,系在脑后。在两帽片相连的前额处嵌以玉石或珠子。青年女子或少妇常在耳处绣花。里下河地区老年妇女的勒子非常简单,以约两寸宽的黑色布带(夹的)系在头上即可。淮北地区只有老年妇女戴勒子,上面还要再顶一条一尺二寸宽、三尺长的青布头巾相配。20世纪20~30年代,青年女子在少妇时兴在勒子顶上加顶盖,沿边缝滚荷叶边,全帽像一片荷叶覆盖在头上,俗称“荷叶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