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勿吉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勿吉

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古族名。即古肃慎。后为挹娄。北魏时称勿吉。其分布区域,南抵太白山(今长白山)与高句丽相接,东临大海,在涑沫江(今松花江)、忽汗河(今牡丹江)及黑水(今黑龙江)中下游一带。北魏太和十七年(497)灭夫余,部分勿吉又迁居其地。其部落初有几十部,后来发展为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7大部、粟末、黑水两部较强大。勿吉向北魏称臣纳贡。隋唐时称?砣(mòhé沫河)。五代时称女真,为满族之祖先。

中国古族名。北魏时,分布在涑沫江(今松花江)、忽汗河(今牡丹江)流域及黑水(今黑龙江)中下游,东至于海(今日本海),南抵太白山(今长白山)与高句丽相接。源于挹娄。“筑城穴居”,“嚼米酝酒”。善射猎,常七八月造毒药,傅箭镞,射禽兽,中者便死。北魏太和十七年(493)灭夫馀,部分勿吉南迁松花江中游夫馀故地。初有数十部,后逐渐发展为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等七大部。向北魏称臣纳贡,或一年数贡,或间岁一贡。隋唐时称*?砣。

东北古族名。源于肃慎挹娄。是魏晋以后该族系又一称呼。北魏时,夫余衰亡,其势力逐渐向南推进到松花江中上游、牡丹江上游和图们江一带。主要分为七部,即粟末部(今第二松花江)、白山部(今图们江流域)、伯咄部(今拉林河流域)、安车骨部(今阿什河流域)、拂涅部 (今牡丹江中下游)、号室部(今绥芬河流域)、黑水部(今黑龙江中下游)。人善射猎,以渔猎为主。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北魏至隋唐时期中原人对满族先人的称谓。勿吉人居住在松花江以东的拉林河流域。公元493年前后,勿吉人强大起来,推翻了统治他们先世挹娄人多年的扶余奴隶主政权,成为一个独立的强盛的部落集团。推翻扶余以后,一部分勿吉人南迁到松花江中游定居,逐渐发展成7大部族。当时的部落首领称作大莫弗满咄。7部中的粟末部居住在西南部,自然条件较好,又与汉人居住区接近,发展很快。农业以种植粟、麦为主,但仍采用较原始的“耦耕”方式耕种,仍延续挹娄人时期的方式挖地窨子而居。当时的勿吉人已能制作手推车,会织布、酿酒等。养猪、饲马也是勿吉人的主要生产方式。勿吉人勇武剽悍,能骑善射,把弓矢视为贵重物品,可当礼物相互赠送。勿吉人与中原政府一直保持密切联系,488年勿吉派使臣向中原贡?矢石冲和方物。540年又派使臣石久元等进贡貂皮等物品。到了隋唐时期,满族先人?砣部逐渐强大起来,以后人们便称满族先人为“?砣”,而不再称“勿吉”了。

中国古代东北民族名。源于挹娄(一说与肃慎、挹娄为同时并存的部落。名为“窝集”转音异译,满语为“森林”或“深山老林”之义)。其活动区域在高句丽之北。东临今日本海,西界小兴安岭南端、黑龙江肇州县一带、吉林长春市附近,南至牡丹江,北达黑龙江中下游流域。北魏延兴年间(471―476),首次以此名向拓跋魏纳贡。后入贡不断。屡次向外扩张,掠夺近邻。侵高句丽,逐夫余,掠豆莫娄,“诸国患之”。长于狩猎,使用毒镞猎取野兽。农业采用“偶耕”法,种植粟、麦等作物。饲养马、猪。懂造车,精酿酒,“饮能致醉”。社会尚处于“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的阶段。初为数十部,渐次发展为粟末、白山、伯咄、安、拂涅、号室、黑水七大部。南北朝末出现?砣称号后,勿吉之名逐渐消失。一般认为,勿吉与?砣实为同一语词在不同时代的同音异译。也有学者认为?砣是由貊貉转音而来,与其原非一族系,后合而为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