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匈奴内迁于山西腹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匈奴内迁于山西腹地分类:【地域文化】 东汉初年,中原战乱方息,匈奴甚为强大,只得采取退让政策,建武十三年(37年)遣捕虏将军马武屯滹沱河以备匈奴,又将幽并边人迁于常山关、居庸关以东,建武十五年(39年)将雁门、代郡、上谷三郡民置常山关、居庸关以东,边塞向南收缩,山西北部地区完全让给了匈奴。 不久,匈奴地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草木尽枯,赤地千里,乌桓在东方又击败匈奴,使其北徙。在这种形势下,匈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发生了争夺单于位的斗争。结果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北匈奴仍独立于汉朝之外,也经常奉使称臣;南匈奴则由南边八部大人拥立日逐王比为呼韩邪单于(袭其祖父之号),臣服于汉,成为汉朝统治下的一个少数民族。 南匈奴内附以后,汉遣中郎将段郴、副校尉王郁为使节,在五原西部塞外80里处立单于庭,诏听南单于入居云中。又转河东米继2.5万斛,牛羊3.6万头,赡给南匈奴。山西与匈奴的联系又密切起来。 不久,南匈奴与北匈奴战而不利,奉诏徙居单于庭至西河美稷(今内蒙古准格尔旗纳林),汉置使匈奴中郎将以监护之。“南单于既居西河,亦列置诸部王,助为?戍。使韩氏骨都侯屯北地,右贤王屯朔方,当于骨都侯屯五原,呼衍骨都侯屯云中,郎氏骨都侯屯定襄,左南将军屯雁门,栗籍骨都侯屯代郡,皆领部众为郡县侦罗耳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从此,南匈奴部众入居塞内,分布在北地、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代等郡,后四郡大部分地区在今山西境内。南匈奴与汉人杂处,受免纳赋税的优待,从事农牧生产,同时助汉守边,防北匈奴南下。如永平五年(62年)冬,“北匈奴六七千骑入于五原塞,遂寇云中至原阳,南单于击却之,西河长史马襄赴救,虏乃引去”《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这时,南匈奴与汉族边塞地区的人民已经真正如兄弟般地团结起来,共御外侮,捍卫边疆的安定局面。 南匈奴入居塞内,是迁入山西腹地,融合于汉族的一个重要步骤。只有经过这一阶段的汉与匈奴相互深入了解,彼此更多地熟悉对方的风俗民情和文化传统,才使得南匈奴进一步定居内地成为可能。后来发生的两个事件,造成南匈奴内迁的契机。 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南匈奴左部句龙王及右贤王叛乱,率兵围攻西河美稷,后又东引乌桓,西收羌、胡,骚扰并、凉、幽、冀四州。汉朝不胜困扰,于是将西河、上郡和朔方等郡治南移,南匈奴单于庭南迁至离石(即今县)。因此,原来分布在山西、陕西北部及内蒙古地区的匈奴人随之南下,大多数集中到山西中部的汾河流域一带。 汉末灵帝中平四年(187年),朝廷调发幽州乌桓突骑讨伐西凉韩遂、马腾,乌桓部众不愿出征,叛回本部。故中山相张纯借机联结乌桓反汉,自号弥天安定王、三郡乌桓元帅,众至10余万。灵帝任命刘虞为幽州牧。诏发南匈奴兵,随刘虞讨伐张纯。南单于命左贤王将骑诣幽州,结果激起匈奴部众的反抗 ① “国人恐单于发兵无已,(中平)五年,右部落与休屠各胡、白马铜等十余万人反,攻杀单于”(《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此时东汉朝政腐败,天下大乱,各族反叛出现了连锁效应。由于单于羌渠被部民杀死,反叛部众拥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羌渠之子于扶罗亦即位为单于。正值灵帝驾崩,于扶罗请求朝廷庇护亦无人受理,遂率数千骑与白波合兵。白波乃西河白波谷的黄巾余部,由郭大率领,当时活动在河东一带。于扶罗与白波联合,“寇河内诸境。时民皆保聚,钞掠无利,而兵遂挫伤。复欲归国,国人不受”(《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就停留在河东平阳(今临汾市)。由此时起,晋南也有了定居的匈奴。 曹操统一北方以后,对于山西境内的匈奴不能完全放心,采用政治手段,将南匈奴分为五部,使其互不统属,便于分而治之,却把单于留在朝中,控制起来。这样,改变了匈奴原有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加快了与汉族社会一体化的进程;另外,使汉匈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南匈奴原来类似属国的政治地位被取消,实际上“与编户大同”(《资治通鉴》卷67),被进一步纳入汉族政权的社会政治体制之中。曹操所分南匈奴五部,全部散居在山西境内。史书载,“建安中,魏武帝始分其众为五部,部立其中贵者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魏末,复改帅为都尉。其左部都尉所统可万余落,居于太原故兹氏县(今汾阳);右部都尉可六千余落,居祁县(即今县);南部都尉可三千余落,居蒲子县(今隰县);北部都尉可四千余落,居新兴县(今忻州市);中部都尉可六千余落,居大陵县(今文水县)。”(《晋书?北狄传》) 由于匈奴深入山西腹地,扎下根基,故于十六国时期,山西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少数民族政权建立起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